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明朝和清朝在王爺問題上完全相反 究竟誰更加高明

明朝和清朝在王爺問題上完全相反 究竟誰更加高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王爺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明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出京,哪個高明?

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這樣一個權力最大化的位置,是無數人爭先搶奪的對象,哪怕是手足情深往往也敵不過權力誘惑。因此,皇帝們不僅要思考怎麼治理好國家,還得操心怎麼保住自己的位子,而皇室宗親就是他們需要防備的重要對象,因爲這些人奪權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明朝和清朝在王爺問題上完全相反 究竟誰更加高明

有意思的是,明清兩代的皇帝,在對待皇室宗親方面截然相反,明朝不準王爺隨意進京,清朝則不準王爺隨意出京,那麼,這兩種手段哪個更高明呢?

明朝:分封就蕃制,不準王爺擅離封地

在古代,男子是可以娶多個女子的,而皇帝作爲身份最尊貴的男人,擁有的女人當然也更多,雖然不會有“後宮佳麗三千人”那麼誇張,但是後宮的規模還是不小的,女人們多了,孩子也就多了,於是,皇室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大家族。當然,面對諸位皇室宗親,皇帝是很難真正一碗水端平的,尤其是在繼承皇位的問題上,如果只有一個兒子還好辦,但是大部分皇帝並非只有一個兒子,這樣一來,兄弟之間就有可能爲了皇位反目成仇,如果皇帝對某個兒子表現出了格外的器重,其他人難免懷恨在心,甚至會暗中作梗。

而且,有的人即使坐上了皇位,也怕其他兄弟暗中謀權篡位,往往就先下手爲強,找各種理由除掉他們,比如秦二世胡亥就是這麼做的,雖然不用擔心自己人害自己人了,但是面對外敵入侵時卻也衆叛親離,下場沒有好到哪裏去。

後來,漢高祖劉邦即位,“家天下”的觀念很深,也就是說,這天下只能交給自己家的人,所有異姓王都要剷除,防止江山易主,但是,七國之亂也正是劉家人內部產生的矛盾。總而言之,皇子、藩王爲了皇位作亂的問題,是無論如何根除不了的,因爲權欲是永遠存在的。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在中國歷史上,純農民出身的皇帝也就只有朱元璋一個人,這樣的出身讓他格外重視血統、親緣,因而同樣懷有家天下的思想,哪怕外姓兄弟們立下了再大的功勞,在他心中也比不上自己家的人,因此,國家無論如何都不能交給外人,只有在自己人手裏才最安心。所以,他可以對外姓的功臣鳥盡弓藏、痛下殺手,但是絕不會對朱姓子孫下手,哪怕朱家人爲了皇位自相殘殺,起碼江山也還在自己人手裏。秉持着這種觀念,朱元璋實行了分封就蕃制,也就是給自己的兒子們封地,讓他們在各處鎮守,既能抵抗外敵,也能讓皇室的權力盡可能擴展到全國各地。

朱元璋膝下總共有26個兒子,除了中途夭折和犯罪自盡的,剩下的23個兒子都被封爲藩王。當然,朱元璋不會不知道這樣做的弊端,遠離了朝廷的視線,那些有野心的皇子們就會趁勢培植自己的勢力,日後很容易篡位,但是,權衡利弊之下,朱元璋還是做出了這樣的選擇,既然野心勃勃的人是避免不了的,那還不如把這個機會給自家人,起碼在抵抗異族入侵方面,大家的心是齊的。爲了更好地管理他們,朱元璋立下規矩,這些藩王平時沒有命令一律不許進京,每三年進京朝見一次。

明朝和清朝在王爺問題上完全相反 究竟誰更加高明 第2張

結果後來,朱棣還是造反了,不過,他的造反不全是因爲這個制度,而是因爲建文帝削藩的動作太大了,讓他感受到了威脅,所以帶有被逼得成分。朱棣上位後,可能是爲了防止自己落得同樣的下場,選擇繼續削藩,在這樣接二連三的壓制下,藩王們也不想造反了,樂得享受榮華富貴,但是實力也差了很多,連農民起義也無力鎮壓,最終,明朝江山還是落到了外人手裏。

清朝:封爵固京制,牢牢拴住皇室宗親

與明朝相比,清朝對待皇室宗親們的態度則截然不同。滿族原本是個關外的少數民族,人數和領土面積都和明朝不在一個數量級,只是因爲李自成理政本領不過關,才讓清軍打進關內,葬送了江山。清朝入關後,充分吸取了明朝的教訓,實行了一種截然相反的規定,那就是封爵固京制,把一衆皇子、王爺們留在京城裏,不允許他們私自離開,在眼皮子底下看着,總能提防他們謀權篡位了吧?

這些王爺們在外沒有封地,無權收取賦稅,更沒有兵權在握,就連王稱也改了,不再是“楚王”、“燕王”這樣的稱呼,而是“雍親王”、“睿親王”這樣的頭銜,這在氣勢上也弱了很多。當然,這些人畢竟是皇室成員,一點好處也沒有是不可能的,而他們的好處就是爵位,憑着這層身份,王府每個月可以從朝廷這裏領取俸祿,和管理大臣們的模式差不多,這樣一來,他們的權力就被有效限制住了,一是很難發展起自己的勢力,二是防止長期在外駐守導致和朝廷離心離德。

明朝和清朝在王爺問題上完全相反 究竟誰更加高明 第3張

王爺們的爵位同樣實行世襲制,但是一代更比一代低,也就是說,皇室宗親們的子子孫孫和朝廷關係越來越遠,所能享受的福利也越來越少,這就避免了國家的財力過多地花費在他們身上,不會重蹈明朝的覆轍,險些連皇室宗親們都養活不起了。這種制度雖然能夠給王爺們帶來充分的壓力,防止他們因爲覺得山高皇帝遠就爲所欲爲,但是弊端依然存在。

首先,王爺們都在京城,很容易和朝廷上的大臣們私下勾結,導致朝野之上分出派別,這就如同窩裏鬥一般,消耗的是自己人的實力,當年的九子奪嫡可是有不少的王爺參與其中啊;其次,王爺們被拴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勢力很難發展起來,如果外戚或者外臣的勢力太大,便沒有足夠的實力與其對抗,慈禧太后掌控朝政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最後,如果有外敵入侵,這些王爺們同樣沒有能力捍衛皇室尊嚴,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進犯的時候,這些皇室成員們一個個連自保都困難,怎麼可能打跑侵略者呢?

明朝和清朝在王爺問題上完全相反 究竟誰更加高明 第4張

結語:

分封就蕃制和封爵固京制是兩個極端,本質上是家天下觀念的產物,從頭到尾都是爲了王權的私有,這是註定被歷史所淘汰的,正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只有人民羣衆當家作主,纔是真正穩固的政權!對此您是怎麼看待的呢?歡迎互相交流學習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