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清王朝最終的敗局,爲何沒有被4大名臣扭轉?李鴻章一語道破!

清王朝最終的敗局,爲何沒有被4大名臣扭轉?李鴻章一語道破!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談及清王朝,在大家印象中是又愛又恨。愛康雍乾盛世中的繁榮昌盛,恨晚清衰敗時的喪權辱國。竟還有人總結說,這是歷史規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在歷史規律的背後,事實上還是由人主宰。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清王朝最終的敗局,爲何沒有被4大名臣扭轉?李鴻章一語道破!

晚清從衰敗到滅亡,其實是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漫長的過程裏,也曾出現過轉機。如洋務維新運動、同治中興、光緒中興等。它們曾帶給古老的清王朝短暫的希望,並且在當時還躋身世界強國的行列,可惜一手好牌終究還是打壞了。從轉機到最後的敗局,這背後的主宰者,依舊是那幾個老面孔。

晚清中興貢獻最大的四個人當屬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當權者是慈禧。沒有人是註定要做一個亂局者,這一套領導班子管理下的清王朝,按理說還是挺不錯的。不然也不會出現中興這一好的盛況。由盛轉衰,究竟是哪裏出現了問題呢?我們先從這四位主要的當事人說起。

曾國藩是四人中最年長的一位,生於嘉慶十六年,道光十二年步入仕途,咸豐元年創立湘軍並鋒芒畢露,走上人生巔峯,至同治時期開始主辦洋務,開創維新運動先河;

左宗棠與曾國藩同出自湖南,比曾國藩小一歲。仕途上屢試不中,於咸豐二年正式出道,同治年間鋒芒畢露建立楚軍平定內亂。此後最主要的功勞在於收復邊疆,並創辦洋務;

李鴻章是伴隨晚清興衰最關鍵的人物。道光二十七年步入仕途,咸豐十一年創立淮軍平定內亂,於同治時期鋒芒畢露,此後坐上了晚清第一重臣的交椅。主抓洋務、創立北洋水師、培養大量人才,在外交、商業上有突出貢獻。

張之洞是四人中年齡最小的一位,於光緒年間鋒芒初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實幹家。晚清的洋務運動,在張之洞手上得到很好的實踐與發展。創辦了武漢大學、南京大學等一系列新式學堂,創辦漢陽鐵廠、湖北織佈局、修築鐵路等,是名副其實的實業家。

晚清當時面臨的問題是“內憂”和“外患”。大體的解決辦法是“鎮壓”和“辦洋務”。在“內憂”問題上,清王朝基本已經解決。從這四位晚清“四大名臣”的履歷來看,他們很大的一部分功勞是在解決“內憂”問題上。而面對“外患”的問題,從曾國藩、左宗棠到李鴻章、張之洞,四人雖然都極力主張“辦洋務”這一解決辦法,但是最終只是僅僅推開了洋務沉重的大門,讓一絲陽光短暫照進這個古老的王朝。

解決內憂外患問題上,四位大臣的重心都偏向於前者。在做好了分內工作之後,英雄垂暮之際,再去辦洋務可惜力不從心。而古老的清王朝最後的崛起也只能寄託在這一絲希望上。隨着這一代人老去,清王朝也隨之轟然坍塌。

晚年李鴻章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感嘆,一代人只能辦好一代人的事,恐怕是解釋無力迴天最好的答案。所謂的歷史規律,最終的解釋就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