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世界正處於一個低社交的時代,這究竟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

世界正處於一個低社交的時代,這究竟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似乎正活在一個低社交的時代。不知道跟別人說些什麼,也沒什麼動力去結識新朋友。覺得維持關係非常累、非常麻煩,交流或閒聊都特別費神,有那時間寧願在家裏刷刷劇、上上網。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世界正處於一個低社交的時代,這究竟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

以前,一個人待着會特別悶,就想跟朋友待在一起;現在,只想有些時間,能一個人靜靜發呆,不想動、不想說話、不想費勁去展現自己和交際……

這究竟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呢?

不妨開宗明義:人究竟需不需要社交?能否完全不需要社交而活着?

答案也非常簡單:需要。不能。

我在總是容易想太多,怎麼辦?中講到:心理學裏有一個假說,叫做“社會大腦”:這個假說認爲,人類的大腦會不斷地理解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並調整自身,使其向着“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的方向進化。

比如:2020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當人類跟有生命的對象互動時,大腦前額葉皮層中有一條通路會被激活;反之,跟無生命物體互動時,這一通路則保持靜默。(Ninomiya et al.,2020)

這表示: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會對“人類的反饋”更加敏感。

這一現象在其他哺乳類動物(猴子)的身上也同樣存在。這說明:對於哺乳類動物而言,羣居以及如何更好地適應羣居,是一件非常重要、值得專門開闢一個“功能”的事情。

因此,在大多數需求模型中,積極的社交反饋,都是一項最基本的需求,跟食物、睡眠、穩定性是並駕齊驅的。一旦缺乏,就會造成內部的平衡態失調。(Cacioppo J et al.,2014)

比如:2020年一項研究發現:當人們長時間缺乏跟其他人進行社交時,會在大腦中引起跟飢渴非常相似的反應,亦即焦慮、不安、恐慌,以及對有效的社交線索的渴求。(Livia Tomova et al.,2020)

所以,如果你長時間奔波在公司和家裏的兩點一線上,每天就是上班工作、下班宅家,缺乏有效的社交,那你實際上就是在“餓着”自己的大腦。

久而久之會怎麼樣呢?可能會導致中腦多巴胺能神經元的失調,從而導致更難自主地產生多巴胺,更需要依賴於外在的刺激和反饋——亦即比如遊戲、綜藝、影視劇、信息流,亦即各種能夠短期刺激的娛樂。

所以,有句話叫做“宅着宅着,人就廢了”,也許是有一點道理的。

世界正處於一個低社交的時代,這究竟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 第2張

不社交,真的就這麼可怕嗎?

其實也不是。我們應該把“不社交”分成兩種:不想社交,跟不能社交。

前者是隻需要輕度的社交,不希望把太多的時間、精力花在社交上,主動選擇了“不社交”;而後者是存在社交需求,但因爲種種原因(比如社交恐懼、社交焦慮),難以跟別人進行有效的社交,導致社交需求得不到滿足。

他們分別對應着心理學中的兩個術語:獨處(Stay alone)和孤獨(Loneliness)。

這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有研究表明:有意選擇的獨處可以獲得寧靜和恢復活力,但被迫的社交隔離會引發大腦的抗拒。(Nguyen T et al.,2018;Thuy-vy T et al.,2019)

因此,前面講的缺乏社交所導致的問題,其實針對的,應該是後者,也就是孤獨。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獨處的人,那其實問題不大——你完全可以從獨處中,獲得更寧靜的心境,更有序的思維,以及更富有創造力的想法。

什麼樣的人可能會更喜歡獨處呢?最簡單的,就是性格偏內向的人。

爲什麼呢?因爲內向者有一個特徵,就是對多巴胺的閾值較低。因此,當來自外界的信息過多時,他們會特別容易感到疲憊和“超負荷”。

亦即,對他們來說,社交是一件高成本、低收益的事情。一方面,它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和腦力去行動;另一方面,他們又特別容易被外界的刺激和反饋打亂心境,破壞平穩的生活狀態。

對於內向者而言,從獨處中獲取能量、整理思維,跟自己對話,間或有幾個知心朋友,能夠滿足輕度的社交,纔是一個理想的生活狀態。

世界正處於一個低社交的時代,這究竟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 第3張

另一種可能是:你可能是一個比較聰明的人。

爲什麼這麼說呢?2016年,一項發表在《英國心理學雜誌》的研究表明:更聰明的人會更加傾向於獨處。他們針對18歲~28歲的成年人,抽取了1.5萬例樣本,發現:在學業、工作上表現更好的人,在獨處時會報告更高的滿意度。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獨處的人一定更聰明,也不意味着喜歡羣居、社交的人更不聰明——不要這樣機械地解讀喔。我們要關心的,是它背後可能的原因。

研究者認爲:更聰明的人往往意味着更高的適應能力,因此他們受環境的干擾和影響會更少。也就是說:對大多數人來說,“獨處”是一件需要去適應的事情。但是更聰明的人,更容易從這種獨處的環境中儘快適應、找到樂趣。

另一方面,聰明的人擁有更高的能力去獨立解決問題,對社交支持的需求會更低。因而,他們天生就不太需要強社交。

從常識上來想也很好理解:聰明的人本身就是人羣的異數,因此會有一些特立獨行的觀念和想法,從而會更加難以融於大衆的圈子。因此,與其讓他們花費精力去融入和適應,不如保持適度的獨處,以便更好地發揮才能。

對這些人而言,一個好的環境,可能是一個大家彼此間不需要付出太多精力去維護關係,可以更加直接地進行溝通、交換想法、碰撞點子的環境。

所以,我常常說:不合羣並不是一種錯。當你感到“不合羣”時,也許只是因爲你需要一個更高層級,能更好適應你、容納你的羣體。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