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笛子是中國廣爲流傳的吹奏樂器,它有着怎樣的製作歷史?

笛子是中國廣爲流傳的吹奏樂器,它有着怎樣的製作歷史?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竹笛,漢族樂器名。笛子是中國廣爲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爲是用天然竹材製成,所以也稱爲"竹笛"。竹笛流傳地域廣大,品種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調笛。還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順笛等。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笛子具有強烈的華夏民族特色,發音動情、婉轉。龍吟,古人謂"盪滌之聲",故笛子原名爲"滌",日本至今還保留有"滌笛",後演變爲如今的笛。笛子是中國民族樂隊中重要的旋律樂器,多用於獨奏,也可參與合奏。

笛子是中國廣爲流傳的吹奏樂器,它有着怎樣的製作歷史?

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着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爲材料制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爲材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併發明瞭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製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笛在古代稱爲"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爲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傳入橫笛,亦稱"橫吹"。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支竹笛,都屬橫吹類的笛樂器。

北朝時,笛子不僅極爲普遍,而且有所發展,形制、長短、粗細變化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開始有了"橫笛"之名。隋朝後期,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

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爲簫,橫吹則稱之爲笛。唐朝呂才,制"尺八",豎吹,並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着中國盛唐時期製作的4支橫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橫笛各一支,竹質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個橢圓形音孔。劉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爲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晉時已有豎笛,吹頭加一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通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音。

宋笛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後笛子與市場笛子類似,由於戲曲的蓬勃發展,笛子成爲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並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爲兩類:梆笛和曲笛。

20世紀六十年代,趙鬆庭發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紮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於變化,易於演奏。

1978年,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兩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記載的漢篪,除長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與記載相同外,並在墓內的竹筒上寫有篪的字樣,顯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歷來有人篪、笛不分,說成是同一樂器,實際是有區別的。

從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6孔,閉口,能奏五聲加一變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開口,能奏七聲加兩個變化音,不髹漆。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裏面去節中空成內膛,外呈圓柱形,在管身上開有1個吹孔、1個膜孔、6個音孔(低音大笛,如大G、大A有7個按音孔。)、2個基音孔和2個助音孔。笛身由一根竹管做成,裏面去節中空成內膛。

笛塞用軟木材製成的塞子,裝在吹孔上端管內一定的深度裏。

笛子是中國廣爲流傳的吹奏樂器,它有着怎樣的製作歷史? 第2張

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個孔。笛子能發音,就是通過吹孔把氣灌進笛管內,使笛膜和竹管內的竹簧產生振動。

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個孔。主要用來貼笛膜。笛膜在這裏起着變化音色的作用。笛子沒膜孔,是不能吹出聲來的。

笛膜:一般是用蘆葦膜做成的,經揉紋後取一小方塊使用。經過氣流振動笛膜,便能發出清脆、明亮的聲音。

按指孔:共有六個,分別開閉這些音孔,就能發出高低不同的音。

上出音孔:可用來調音,起着劃定笛子最低音範圍的作用。

下出音孔:在上出音孔下端的兩個孔,可用來調高音,起着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系飄穗之用。

海底又稱笛頭:是由笛塞內沿至吹孔中心的一段笛身內膛,它阻止氣流向上流動,使口風向下流動,集中發音。

扎線:纏於笛身外面,起保護笛身以免破裂的作用。

鑲頭:通常在笛身左端(或兩端)鑲以牛骨、牛角、玉石或象牙,稱爲鑲頭。

中國竹笛的種類及名稱極爲豐富多彩,如以形制爲名,飾龍:"龍頭笛";樂師在皇帝面前將雙手交叉作拱手之意來演奏謂:叉手笛;以尺寸爲名的如截竹一尺八寸的洞簫謂:"尺八"。唐代傳入到日本仍謂尺八,中國福建南中常用的洞簫即爲"尺八";以典故爲名如:漢代音樂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製笛,其音色優美,後人贊好笛子謂:"柯亭笛"。

《史記》記載伍子胥曾吹簫乞食於吳市中,後人謂"子胥簫";以材料爲名,如:"銅笛"、"鐵笛"、"玉笛"、"鷹笛"、"猿臂笛"等顧思義,以取材而得名;以地域爲名如:四川姜笛的"姜笛"、廣西侗族的"侗笛";以劇種爲名的如:崑曲的"曲"、梆子戲的"梆笛"、雅樂中的"雅笛"、能樂的"能笛"等等。由於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十分豐富,在此不能一一舉。

笛子實際上是一類樂器的通稱,如果從音高上分類,笛子一般分爲曲笛(笛身較爲粗長,音高較低,音色醇厚,多分佈於中國南方)、梆笛(笛身較爲細短,音色清亮,多用於中國北方各戲種)和中笛(形狀發音特點介於曲笛和梆笛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