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清代的包衣制度怎麼來的?包衣指哪些人羣?

清代的包衣制度怎麼來的?包衣指哪些人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衆所周知,清朝是關外遊牧民族政權而來。其統治者愛新覺羅氏與絕大多數上層階級皆是滿族人,故而哪怕入關完成全國統一,延續了不少明朝中原文化。卻還是會保留部分滿族文化、制度,比如說辮子頭、旗裝、旗頭、八旗制度等等,包衣制度便是清朝前身滿洲女真、後金所建立的一項制度。

這種制度在清廷入關後,也曾保留了一段時間,但後來卻被取消了。故而在不少清初中期的影視劇中,我們還能看到包衣這個詞的出現,比如說《延禧攻略》。女主角不就是因爲包衣奴才出身,所以與傅恆錯過了在一起的最佳時機,那麼爲何包衣是包衣奴才?又是怎麼來的?爲何沒留存下來呢?

包衣全稱爲包衣阿哈,是一句滿語,翻譯成漢語的意思便是家僕。從這翻譯中便能看出包衣的來歷不高,實際上它指的便是清代八旗制度下,世代服役於皇帝、宗室王公之家的一個奴僕羣體。這個詞最早有記載是始於《滿洲實錄》、《清實錄》之中,最初的起源是女真部族的下層成員,統治家族收養、接納的非血緣關係的家族、氏族成員和部分外戚族衆等。

清代的包衣制度怎麼來的?包衣指哪些人羣?

比如內府完顏氏便因爲跟努爾哈赤有姻親關係被編入包衣,除此之外,包衣還有三個來源。第一種是平民,滿清平民犯罪後全家被貶爲奴僕,便由此成功了包衣阿哈。第二種是包衣也是世襲制,包衣阿哈所生下的子女,按照慣例世代都是所屬家庭中的奴僕。也就是說他們的身份是早就固定了的,除非是后妃家族擡旗,立下戰功、爲官有優異表現、罪案平反等原因。

第三種來源於戰爭,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之前,女真互相之間是戰爭不斷的。有戰爭也就有成敗,勝的一方會掠奪對方的人口,這些人同樣是包衣阿哈的奴僕。包衣在社會中甚至與八旗中的一般旗人同處一個等級,也可能與自己的官階、財產和旗下家奴,比之大多數漢人也算是人上人了。

雖然說是奴僕,可這只是清朝的王公貴族而言,他們並不是賤民。主家是無權對其隨意進行人身侵犯的,若有侵犯,皇帝會對虐待包衣的王公主家按律懲處。比如說道光十八年(1838年),惇親王綿愷因瑣事接連囚禁屬下包衣多達八十餘人,後被人告發。道光皇帝大怒,將其降爲郡王,革了他都統等職位。

雖然有着律例懲處,但虐待之事依然屢見不鮮,也有許多包衣與主家相處融洽。還有個別勢大的悍僕會反過來欺壓主家,比如說康親王府的包衣張鳳陽,曾將康親王的岳父家搗毀。總的來說包衣的地位絕對不算低,同時包衣之間也有等級,有“內八旗”之稱。上三旗的包衣直屬於皇帝,稱之爲內務府屬,下五旗包衣隸屬於旗主王公,稱之爲王公府屬。

他們與統治家族之間的特殊關係,使得他們成爲了最受信賴,也是最忠誠的家臣、家譜、得力助手甚至是朋友。或許不少人看到前面說包衣世襲,會覺得可憐,但其實代數越多才越受主家信任地位也更高。包衣制度後來沒留存下來,主要是在逐漸完成王朝化體系之後,包衣的歷史作用也在漸漸失去它的作用。

說白了就是皇權不允許包衣制度廣泛,前面說過皇帝與王公貴族都有屬於自己的包衣,也就是說貴族的包衣只聽命於貴族。這對皇權來說是個威脅,另一方面八旗制度與漢八旗的建立,也使得包衣制度被八旗制度擴充消解掉了。而清朝想要鞏固地位,給予一些漢人一定的地位是必然的,漢八旗的建立也就自然而然了,所以包衣只能從歷史上消失。

順治末年開始,異姓旗人家的私家奴僕在漢語中改成旗下家奴、八旗戶下家奴等,與包衣區分開來。這一類人在法律、婚姻等方面的地位,要遠遠低於包衣,緊接着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於八旗生計問題,下五旗中的漢人包衣被大量放出,導致包衣人口逐漸減少。等到清朝末年,包衣人口便大約只佔京旗所有正戶旗人的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