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墨家的思想很有遠見,爲何確是最先消亡的呢?

墨家的思想很有遠見,爲何確是最先消亡的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墨家與儒家、道家、法家,是四大中國哲學體系的代表思想。墨家的思想很有遠見,爲何確實最先消亡的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爲墨翟(墨子)。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鉅子”,其成員到各國爲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墨家被古代大家認爲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響。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點:

兼愛。完全的、不分彼此,無差別的博愛,與儒家的親親相對反,將父兄慈、子弟孝、尊長友、年幼悌等等的親人對待方式,擴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論語》有子曰:禮之用,和爲貴。兼愛同樣是用了建造和平,平息慘鬥。儒家對此目的其實也是支持的,兼的內容重點在勸愛且禁惡。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用三綱五常,禮,恕等等儒家理論來支持。恕就是禁止討厭,禮就是勸進善心。不過換個名詞。方便儒家獨尊罷了。兼愛而不養助之。與倡導自食其力,是其力者得其生,不是其力者不得其生,矛盾

非攻。反對侵略戰爭,戰爭對於敗者的傷害及,傷人命、損其才,是沒有意義的破壞行動。而對於勝方而言,僅僅是獲得了數座城池與稅收,但總的來說傷害與損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戰爭是沒有意義的行爲。墨子雖提出正義的戰爭與不正義的戰爭,但其實只是爲了方便推廣學說而採取的策略,實際是個典型的和平主義者。

尚賢。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曰: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恆者,老舊也。指原先的周朝世襲制:《左傳》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由於時局動盪,巫文化的衰敗,很多世襲貴族腐朽無能,大諸侯對分封制的敵意更加強烈,民間也開始要求變革原有的不平等舊制度,取消士大夫的特權,

墨子出於賤人,提出民雖下賤也不可以薄。薄,鄙薄,薄待,薄禮。尚賢,實際上就是推薦有才的人,無論身份貴賤。

墨家的思想很有遠見,爲何確是最先消亡的呢?

尚同。孔子死後,儒門大亂,聖賢不明,道德不一。同一道德字眼,同一人的態度,此一時彼一時。而且不是直接否定道德,是從口誅筆伐的內容本身弄字眼,把口誅筆伐的做法變成順乎道德的個人權利。譬如:把不勞而獲說成是勞心者治人

由於有縫隙可鑽,有利可圖,一人振臂,文人階級一哄而起。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千人千義。

墨子認爲是詭辯造成這種思想混亂局面。提出大統一口徑,並懲罰這種利用傾危繳繞之辭,謀私利的作家。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書同文,車同軌。以天子的口徑爲標準,大一統思想與口徑,阻止禮崩樂壞的蔓延的同時順便符合有利於平民的標準。

天志。墨子認爲,工匠建造總是需要一個單位尺度作爲計量,能工巧匠能夠完全刻畫無誤,不巧者雖不能完全無誤,但依尺度動作,效果仍然良好過單靠自己個人能力,主觀的自由探索。所以墨子提出要按章辦事,按照章程來操作。仁,內也,是心的感覺;義,外也,是外在的標準。

墨子認爲”天“是有人格的,高貴且聰明,天之行廣而無私,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應以天爲尺度計量自己的行爲。墨子認爲天是無差別的博愛,奚以知天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今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所以人必須兼愛。最後一級一級的統一爲兼愛整體,以兼愛的做法廢除一切戰爭與學術矛盾

明鬼。希望以神鬼之說使君主警惕,殺無辜者得不祥,不可以因爲一些怒氣而殺害臣民的生命。所以和無神論者一樣的不相信巫術,不信有命運,卻相信人死後會有靈魂。從《史記》記述秦末陳勝吳廣直到項羽舊貴族,都沒有祭祀鬼神,禱告上天。可見墨家鬼神說在戰國末年是徹底粉碎了。

非命。否定命運的存在,認爲世界是公平的,賴其力者得其生,不賴其力者不得其生是理所當然的。認爲不存在宿命,一種絕對不改變的命運,來安排人的富貴、生死的意志與偶然,一切都是人自作的,必然且合理。兩漢時期雖然也相信命運,經緯,但並不是消極的觀望,相反是積極想要使用天命,預算天命趨福避害。可見墨家非宿命論,是個成功的典範。

非樂。擺脫劃分等級的禮樂束縛,廢除繁瑣奢靡的編鐘製造和演奏,古代音樂費時耗事,花費甚大,於國家並無生產的行爲,乃無用之事。廢除大型音樂,符合有利於平民的標準。

節用。認爲貴族浪費,過度享受導致老百姓羣起爲盜。觀察到萬物節則陰陽和,以此勸說貴族,節約開銷

節葬。農村把家庭的大量財富浪費在葬禮籌辦,請客吃飯,周朝的厚葬,對貴族是小事一樁,對窮人則要傾家蕩產,還不能勞動生產。廢除遠古留下來的葬禮習俗,符合有利於平民的標準。

此外還有邏輯學等;墨子還是一個傑出的科學家,在力學、幾何學、代數學、光學等方面,都有重大貢獻,是當代諸子所望塵莫及。墨家在科學上的成就爲衆多學者所稱讚,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認爲:“先秦唯墨子頗治科學”。歷史學家楊向奎稱“中國古代墨家的科技成就等於或超過整個古代希臘。”儒家後期對墨家思想進行了部分的吸收改造,成爲了自己思想的一部分,用其他理論予以構架。如荀子也反對寬恕惡人。互相學習借鑑的結果。

墨家的消亡的原因有哪些?

一,首先,從墨家的學術思想角度來說,不爲統治者接受,從某方面講,是代表大多數小生產者的利益,跟後世儒家董仲舒積極迎合統治者的需求不一樣。

二,從他的組織構成來說,墨家組織制度深嚴,一切行動聽鉅子指揮,說明白一點就是獨斷獨行的家長制度。沒有一個王朝能接受像墨家這樣遊離於政府之外的組織存在。平民百姓也不會接受這樣制度深嚴的組織,規矩太多太嚴,老百姓們大多喜愛自由自在的生活狀態,所以墨家也不受大衆的歡迎。

三。最後再加上歷朝歷代獨尊儒術,用儒家治國更符合統治者的利益,而墨家由於一直處於被打壓的境地,自然發展不起來,最後只能消亡了!

墨家的思想很有遠見,爲何確是最先消亡的呢? 第2張

四、”非攻“的威脅

墨家是一個很嚴密的組織,有宗旨,有部署,紀律嚴明至六親不認。這對當時的律法與君權是很大的威脅。 墨家集團f非常龐大,墨子救宋時其弟子禽滑釐率三百人持守城器械馳赴宋城以御楚寇。墨鉅子孟勝率領弟子爲陽城君守城,“孟勝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墨家多敢死之士,”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化之所致也。”“非攻”是建立在自身強大的武力基礎上,墨家成員個個精通軍事,墨子著作與《孫子兵法》不相上下。攻守之道、行兵佈陣、武具製作都堪稱那個時代的大師。 始皇登基後,墨家爲歷代帝王所不容。

五、老百姓的覺悟提升

“兼愛”有空想成分。中國的宗法講究親疏,重視血緣,墨子的理論是要想使天下人相愛,必須愛人如己,就可以消除動亂實現天下太平。墨子對戰爭的深刻的社會動因的理解顯得有些幼稚,他把社會動亂的原因歸結爲人們“不相愛”,因而主張兼愛,併到處奔走呼號。事實上,超階級的愛從古到今都沒有成功過。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利益,就會有爭鬥,就會有不公。最終,墨家弟子如遊俠般散落人間,歷經滄海輪迴,或理念被同化,或理念不再堅守,或消匿於歲月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