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古代朝廷官員“退休”後,都有哪些待遇呢?

古代朝廷官員“退休”後,都有哪些待遇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朝廷官員“退休”後,都有哪些待遇呢?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明代官員致仕以後,享有朝廷恩賜的禮遇,是對其一生功績的表彰。官員迴歸故里以後,在地方社會的居家生活,往往影響着宗族組織和地方社會,發揮道德表率作用。

徐溥在宗族內部通過置義田、建祠堂等善舉,凝聚宗族,孝義治家。

宜興當地通過祭祀、建碑等活動表達對徐溥的永久紀念。

而致仕又稱休致、致仕乞骸骨等,是對古代官僚退休的統稱。

致仕制度最初源於商周時期,後經過不斷的發展演變,至明代時,致仕制度已經發展成熟,成爲官僚系統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古代致仕制度沿革

中國古代官員的致仕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但在商周時期尚未形成制度。

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後,加強了中央集權,建立了一套完備的官僚管理制度。

古代朝廷官員“退休”後,都有哪些待遇呢?

世卿世祿制退出歷史舞臺,官員由皇帝選任。秦王嬴政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爲致仕制度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但是秦朝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比較短,並沒有致仕制度的規定。

西漢時期的致仕制度主要表現爲給予致仕官員一次性的賞賜,比如當了六年丞相的張禹,“

以老病乞骸骨,上加優再三,乃聽許,賜安車駟馬,黃金百斤

”。

這種賞賜看起來比較豐厚,但是賞賜只有這一次,並不能完全保證官員致仕以後的全部生活。至西漢末年,這種狀況有了改善,漢平帝頒佈詔書,明確規定:“

祿天下吏比兩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祿,以一與之,終其身。

此詔令對官員致仕的範圍、待遇都有了明確規定,至於年齡,基本以七十歲爲準,古代官員的致仕制度在這時候正式確立。

東漢官員的致仕制度基本延續西漢的政策。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致仕制度較之以前有了一大進步,即明確規定了官員的致仕年齡。

但是這個時期社會動盪不安,戰亂頻發,政令不能有效地付諸實施,很多官員到了退休年齡卻依然不致仕。

唐代的致仕年齡爲七十歲,但是如果身體條件良好

,能繼續工作,可以延後致仕,相反如果不到七十歲而力衰,就可以致仕回家。

宋代官員的致仕制度承襲唐代,以官員七十歲致仕,但對於到了致仕年齡而不退休的官員,則強迫其致仕。

宋代的致仕官員待遇很豐厚,與唐代一樣,爲原先俸祿的一半。

在政治待遇方面,官員致仕以後的官階都加一級,並且可以蔭及子孫。

宋代還設置了祠祿官,專門安置致仕官員。

遼、金、元三代的致仕制度並無大的發展,相對於唐宋來說,甚至出現了倒退。

朱元璋建國後,基本沿用唐宋時期的致仕制度,以官員七十歲爲致仕年齡。太祖剛建國,百廢待興,國家需要官員來治理,

而且明初選官方式多樣,如科舉、薦舉、學校等

,對於國家機制的運轉,這些官員發揮了很大作用。

但是隨着政局的穩定,選拔的官員越來越多,官員的更換也不及時,所以在洪武末期出現了官員過多的現象。針對此種情形,太祖於洪武十七年對致仕年齡重新規定:“

文武官員年六十以上者,皆聽致仕,給以誥敕。

太祖希望官員提前十年致仕來改善官員過多的現象,以此完成官員的新陳代謝。而且這麼做可以加強皇權,

使得洪武時期的開國功臣早日退出朝廷。

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致仕制度屬於初步發展,由禮制走向法制,致仕主要以年齡與身體條件爲準,

致仕待遇由一次性的賞賜嚮明確的俸祿待遇過度。

唐宋時期是致仕制度完善的時期,對於官員的致仕年齡有所放寬,致仕待遇也有了明顯提高。明代洪武、永樂時期對致仕制度有了調整,宣宗到孝宗時期逐漸完善。

明代致仕官員的待遇

官員在位期間輔佐皇帝,爲處理全國朝政做出了貢獻,等到致仕以後,朝廷便給予許多優待,這不僅關係到致仕官員的自身利益,還可能影響到現任官員工作的積極態度。

明代致仕官員的待遇主要有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

政治待遇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晉升官級。

洪武初期,太祖規定三品以上官員致仕以後品級不變,四品以下的官員致仕以後晉升一級。

第二,參與朝政。

明代官員致仕以後基本都回到家鄉,安享晚年。但是他們並非完全脫離政治。等到國家需要他們時,他們依然會憑藉多年的政治經驗爲朝廷出謀劃策,爲皇帝排憂解難。

第三,恩及子孫。

明代官員致仕以後,朝廷爲表彰該官員的功績,通常會給予其子孫官職,這被稱爲“蔭子”。它是致仕官員的政治特權,也爲明代選官的一種補充方式。

明代能蔭及子孫的官員大部分都是中央要員,他們的品級、聲望都比較高,深受皇帝信任。宣德時黃淮奏“子採於翰林院進其書學”,英宗即位後,“官其子採爲中書舍人”。

天順元,時禮部尚書胡濙致仕,朝廷“

官其一子錦衣,世鎮撫

”。正德時期,內閣首輔李東陽致仕,“

蔭其侄兆延爲中書舍人

”。嘉靖時期的大學士、吏部尚書楊廷和致仕,朝廷蔭其子爲指揮使。

中國歷代官員致仕以後,國家爲保證他們的生活,都會給予俸祿,漢、唐、宋、元皆如此,尤以宋代俸祿最厚。

但是明代對於致仕官員的俸祿卻極爲苛刻。

古代朝廷官員“退休”後,都有哪些待遇呢? 第2張

而明代對致仕官員的賞賜,主要有黃金、白銀、文琦、衣服等,有的還給予土地、房屋。賞賜在明初最爲常見,洪武六年,“

兵部單安仁請老歸,賜田三十畝,牛七十角

”。

可見,朝廷賞賜多集中在洪武、永樂兩朝,明代中期以後,賞賜的對象主要爲一些高級官員,且賞賜的分量比明初減少許多。

給米撥夫指的是月給食米、歲給人夫。

明代前期的官員致仕以後,有過被授予給米撥夫的待遇,但這時候主要針對那些致仕以後生活困難的官員。

徐溥的朝廷禮遇

弘治十年,徐溥已年滿七十歲,年老力衰,他上書乞休,但是孝宗極力挽留,命他繼續留任,

並給予他特權,如遇風雨天氣或者大寒大暑,可以免上朝。

對於徐溥在內閣執政的十年間,王鏊認爲這是太平的十年,對於維護國家安定、社會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當然,王鏊作爲徐溥的門生子弟,其中不免有濫美之詞,但是不可否認

,以徐溥爲首的士大夫治理國家,的確使得國家相對安定。

弘治十一年,徐溥因爲染上目疾,再次乞休,孝宗不忍其離去,派遣太醫爲其診視,還賜給徐溥羊酒米菜,恩禮有加,關懷備至。

後徐溥經過多次乞休,終於獲得了孝宗的恩准。

徐溥終於致仕歸鄉了,四十幾年的仕宦生涯終於結束了,他沒有了伴君如伴虎的感覺,脫離了官場的爾虞我詐,

有的只是“聖恩初許作閒身”的喜悅。

《明實錄》的這段記載表明了朝廷對徐溥致仕以後的禮遇。徐溥文集《謙齋文錄》,吳儼撰《故光祿大夫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贈特進左柱國太師諡文靖徐公行狀》均有相同的記載,可以相互印證。

歸納起來,

徐溥致仕後,朝廷對徐溥的禮遇有如下幾點:

第一,馳驛獲贈。明代官員致仕以後,一般都要回到原籍居住。然而古代交通不便,回到家鄉可能需要幾個月。

因此爲方便致仕官員回家,政府予以關照。徐溥家鄉在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距離京師一千多公里,路途遙遠,非一朝一夕能夠到達。

因此政府免費提供驛站歇息,供致仕官員飲食住宿,還派遣官員專門護送。這樣一來,不僅節省了徐溥的路途開支,而且提供了許多便利。

徐溥“

月給米五石,歲給伕役八人

”,比其他官員超出一倍還多。這說明徐溥在朝廷中的政治地位與聲望都要超出其他官員。

明代的致仕官員獲得賞賜在明初較爲多見,中期以後越來越罕見。

即便如此,徐溥致仕以後,依然獲得襲衣、白金、楮鏹的賞賜。

而徐溥致仕以後,朝廷任命其孫徐文煥爲中書舍人。徐文煥,字堯章,號龍溪行一,徐元楷長子,

因祖宗名位,後擢尚寶司司丞,再授南京本司卿。

早年徐文煥隨其父來京,徐溥對他關愛有加,輟朝指的是朝廷因爲重要官員去世而停止上朝的一種禮儀活動,以此來表達對去世官員的哀悼與表彰。

徐溥去世以後,

孝宗爲感念徐溥,特輟朝一日進行哀思。

朝廷爲表彰他的功績,贈特進左柱國太師,諡文靖。恩師之厚,當世少見。當朝許多有名的士大夫相繼撰寫文章以表達哀悼之情。

結語

權力的擴張,若無約束,很可能會導致職權的濫用,甚至引起政治的腐敗。徐溥作爲朝廷權力體系中的一員,

也許不能完全做到忠於職守,秉公處理政事。

所以徐溥執政期間很可能會利用國家機制運行中的漏洞,做出一些能給自己帶來利益的舉措。

這在中國古代的官場中極爲常見,不足爲奇,

也許是徐溥爲政策略中的權宜,也可能是徐溥自身的無奈之舉。

但是徐溥置辦義田、修建祠堂、表彰先賢是其移國於家的具體實踐。當代宜興人民對徐溥的紀念活動,彰顯出徐溥爲人、爲官都備受世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