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古代智囊制度以初級形式出現:師爺諫議大夫等

古代智囊制度以初級形式出現:師爺諫議大夫等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智囊制度及其機構早就出現,如門客、謀士、師爺、幕僚、言官、諫議大夫以及翰林院等

■古代智囊以智輔政、以智啓民,一定程度上增強君王決策可行性,甚至推動文明進化

■政治的開明化、規範化以及政治制度的有序化,歷朝歷代都離不開智囊羣體的輔佐

智囊,特指足智多謀、專門出謀劃策的人。智囊一詞在我國古代典籍中早有記載,有着悠久的文化傳承,長期以來一直爲世人矚目。《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 中記載:“樗裏子滑稽多謀,秦人號曰‘智囊’。”《史記·晁錯傳》記載:“太子家號曰‘智囊’。”唐朝的顏師古註釋道:“言其一身所有皆是智算,若囊橐之盛物也。”這些著述已基本道出智囊的含義和特點。

智囊制度及其機構在我國古代早就以初級的形式出現,如門客、養士、謀士、師爺、幕僚、幕賓、言官、諫議大夫以及翰林院等。“戰國四君子”之一的孟嘗君,有門客三千,爲其出謀劃策,被後世追溯爲中國最早的“智囊團”。唐朝開闢翰林制度,開啓政府制度化、規模化使用“智庫”之先例,爲後世諸政權所承襲。

古代智囊制度以初級形式出現:師爺諫議大夫等

明朝的時候,言官制度發展至頂峯,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組成,政治地位極爲突出。智囊以其豐富的知識、經驗和智慧,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甚至直接參與決策,以聰明才智輔佐君王,也影響到歷史發展的方向與進程。

憑藉在自然地理、天文歷算、農經醫學、軍事謀略等方面的特殊才能,古代智囊以智輔政、以智啓民,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君王決策的準確性、科學性與可行性,其中一些著名人物甚至推動着文明的進化。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戰亂年代,每當遇到分裂割據或王朝更替,號稱“一身所有皆是智算”的智囊,就會在推進國家統一方面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每當社會處於混亂無序的狀態時,雄踞一方、欲得天下者大都比較重視智囊的建議,並充分加以利用,智囊的神機妙算與雄才大略也因此得以充分發揮。

然而,一旦天下平定以後,智囊又時常會受到種種限制而難以發展,唐、宋、元、明、清的王朝更迭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那時的中央集權體制使皇帝一人掌管軍事、政治和經濟等一切大權,遇到明君則天下太平、百業興旺;若是遇到個昏君,難以駕馭治國之道,就有可能將政權旁落至如宦官之流,從而使中國社會陷入較爲黑暗的時期。因此,政治的開明化、規範化以及政治制度的有序化,歷朝歷代都離不開智囊羣體的輔佐。

古代智囊大多是從愛國愛民的角度來輔佐統治者的,他們那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和家國情懷,一直鼓舞和激勵着後世有識之士。比如,明朝東林書院原是志同道合者的講學之所,後因倡導“讀書、講學、愛國”,引起文人學士的普遍響應,成爲江南地區人文薈萃之地和議論國事的主要輿論中心,並影響時政改革,頗有智庫之型。

此外,歷史上的智囊羣體也有着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個性特點。不同時期、不同發展階段,智囊的素質、個性、特點均不一樣;同一時代,不同的智囊羣體,其個性、素質亦有差異,呈現出複雜多變的特點。那些個體素質好、知識面廣、結構合理、互相團結、主帥作用大的羣體,往往能在政治和軍事攻防中處於有利地位,善於利用天時、地利、人和,變不利爲有利,戰勝對手。

《孫子兵法》曰:“上兵劃謀。”兵家講究以智取勝,不戰而屈人之兵。古人亦云:“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可見,中國是一個有着悠久謀略文化傳統的國度,這爲古典謀略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豐富的智力資源。

在現代社會,知識羣體以科學家、工程師、社會科學研究人員等身份出現,形成了不同類型和專業特色的智庫,建言獻策、諮政輔政。某種程度上,歷史正以驚人的相似性,螺旋式地向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