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東漢時期的選官制度是什麼樣的?

東漢時期的選官制度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1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漢王朝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復由劉氏統治的漢王朝。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本站小編一起看下去。

選什麼樣的人做官是一個亙古存在的問題。三國時曹操善於發掘人才,善於用人是他能夠稱雄亂世的一大資本。曹操曾經單獨下《求賢令》,要求各地舉薦人才,不論品德出身如何,一切唯纔是舉,只要有才能就不能埋沒人才。

東漢時期的選官制度是什麼樣的?

曹操《求賢令》翻譯過來是這樣的:自古以來開國和中興的君主,哪個不是得到賢德的能人和他一起治理國家的呢?在他們得到人才的時候,往往不出里巷,難道是偶然的際遇嗎?是上邊的人尋求發現的呀,當今的時代就是特別需要訪求賢才的時刻

“孟公綽做大貴族的家臣是好的,但卻當不了滕、薛這樣小國的行政長官。”假如非得是廉潔的人,纔可以任用,那麼齊桓公怎麼能稱霸於世呢!當今天下有沒有(像姜尚那樣)身穿粗衣懷有真纔在渭水岸邊釣魚的呢?又有沒有(像陳平那樣)被指斥爲盜嫂受金而沒有遇到魏無知推薦的呢?諸位要幫助我發現那些埋沒在下層的人才,只要是有才能的就舉薦出來,使我能得到而任用他們。

東漢的選官制度

這道命令單獨看來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如果結合東漢末年的時代背景,曹操敢於下這樣一道命令,是打破傳統反抗世俗號角。官員的選拔,兩漢實行的是察舉制,簡單說來就是推薦做官。推薦你爲孝廉、茂才,這樣你就有了做官的資格,等待合適的職位,就可以擔任官員了。

察舉制早期是比較合理的,也推薦了很多優秀的人才,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察舉制最終走向了極端——士族壟斷了官僚集團。就拿袁紹和楊修的家族來說,他們都是連續幾代人都擔任三公的職位,他們家族的人所舉薦的官員,就成了家族的門生故吏,兜兜轉轉,做官的機會就被這些世家大族把持了,東漢官僚全部落入了士人控制。

東漢堅持道德至上

東漢時期的選官制度是什麼樣的? 第2張

東漢是士人氣勢高漲的時代。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儒家在政府的政策性培植下得到極大的發展,在當時能通經的士人,不但在政治上、學術上享有優越的地位,在社會上也享有高度的評價。因此,士人也自視甚高,對自我的德行要求也甚高。

西漢滅亡後光武中興,光武帝劉秀爲鼓勵在紛亂之時保持高風亮節、特立獨行的節義之士,特別予以表揚,此舉固無不當,但卻造成一種爲享大名於天下而刻意隱逸、或以借“道德良好”來達到引人注目、立異名高的目的。於是,選舉、羣召等拔取政治人才的制度,一變而被扭曲爲“道德比賽”的工具。

道德是必要的,但它是一種發自內心,印證於日常生活的修養,它固然可以評議、比較出一個人修養的高低,但卻不適合拿來比賽,因爲畢竟道德修養的目的,在於端正人的行爲與社會風氣,而不是與人一較高下來獵取官位或沽名釣譽。然而這種道德比賽卻確已成爲當時的風氣。再加上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宦官、外戚交互竊柄,更促使士人激憤,太學“清議”更應運而生。

簡單來說,當時做官最推崇是看你的道德品質如何,如果你道德高尚、名聲好,這就是你做官最大的資本,而不在乎你有沒有能力。所以人人都刻意標榜自己的德名,互相品評,擡高身價。固然道德高尚的人之中,並不乏有能力的人,但是也有隻會空談,啥也做不成的人。

司馬光曾說過:“三代以來,風俗以東漢最美。”這話不錯,但僅止於個人的道德;亦即士人當時的關注、評議之焦點與判準,大多以私德爲斷,而缺乏對實際治事能力的考慮。因此,風俗雖美,但士風虛矯,空談道德,但事功全無,缺乏實事求是之精神;於是乎天下分崩,蒼生飽受流離之苦。

東漢時期的選官制度是什麼樣的? 第3張

曹操本人就是舉孝廉出身,在天下大亂之前先後擔任過洛陽北部尉、濟南相、頓丘令等等官職。他對於東漢這種道德至上,互相推薦的選官制度是非常清楚的,這種制度最容易埋沒人才。所以曹操纔會舉管仲、陳平的例子,陳平名聲很差,被人譏諷盜嫂受金,但卻爲漢高祖劉邦立下了很大功勞。

郭嘉是曹操非常中意的人才,陳羣就曾多次告郭嘉的狀,說郭嘉品行不端,但曹操從來都是一笑置之。曹操秉持的是唯纔是舉,哪怕你居於陋巷,哪怕你本身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只要有才能,我就給你平臺讓你施展,造福天下蒼生百姓。曹操所堅持的唯纔是舉,是對東漢道德至上的強烈反抗!

惜乎曹丕最終還是接受了九品中正制,最終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縱觀歷史,從春秋戰國的貴族政治,到兩漢魏晉的士族政治,再到隋唐以後的科舉制度,或許這本就是歷史發展的規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