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明朝時期的科舉考試是什麼樣的?有哪些制度?

明朝時期的科舉考試是什麼樣的?有哪些制度?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科舉制作爲我國封建社會一種考試選官制度,“產生於隋,確立於唐,發展於北宋,成熟、衰亡於明、清”。

到明朝時,隨着在隋、唐、宋七百多年的發展,科舉制度已經成爲一套相當完備的制 度,並真正進入鼎盛輝煌時期。

一:明朝科舉考試的內容

一提到明朝科舉內容很多人都會想到八股文,八股文是由明朝獨創。

八股文分爲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出題、中股、後股、束股、收結等幾個部分。

明朝時期的科舉考試是什麼樣的?有哪些制度?

其中精華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這四個部分有較爲嚴格的限制,不能隨便寫的,必須用排比對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這種寫法十分古板,多一字不行,很多考生都是一邊寫一邊亂編,只爲了湊字數,達到對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齊,細看下內容,廢話滿篇。

痛苦的不僅是考生,還有出題的老師,因爲四書五經裏面字數有限,各級各類考試都從裏面出題,而出過的題一般是不能再用的。

於是老師們奇計百出,把四書五經上下句割裂開,單獨拿來出題,如把一句話斬頭去尾,只用中間的幾個字拿來考人。

這種語句不通、張冠李戴的詞句,連老師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何況學生呢?

結果就是糊塗考官考糊塗考生,出題的人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考試的人也不知道,這樣考試出來的是什麼人才?

八股文只是一個考試的解答形式,而真正對考生來說最大的困難就是考試的思想。

明朝嚴格規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須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聖人的思想去寫文章,這個聖人是誰呢?是朱熹。

朱熹一貫主張天理爲本,要犧牲人慾,那句著名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就是他思想的體現。

明朝時期的科舉考試是什麼樣的?有哪些制度? 第2張

他曾給四書寫過注,主要標註他個人的理解,然而這些理解被統治者看上,要求所有的學子必須按照朱聖人當年的思維來答題。

然而,人的意識本身就有很大差異性,同樣一個問題在不同人的認知世界裏,是千差萬別的,這就給考生們增加了很多難度。

在固定思維、固定模式下,明的學子們還是很好地完成他們的文章,實在令人佩服不已。

這些優秀八股文的作者巧妙地利用既有規則,在有意無意之間插入自己的觀點,並運用優美的詞句表現出來,他們無疑是這場規則競賽中真正的成功者。

而在那這樣情況下選出來的人會是什麼樣的人呢?即“始終只善於考試而不善於自由的創造性思維”。

著名的明朝學者宋濂形容過八股選出來的某些人才“與之交談,兩目瞪然視,舌木強不能對”,活脫脫一副無用的白癡、書呆子。

但八股文還是有一定用處的,比如吳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曾經寫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隨你做什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可見,八股文是很多文體寫作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限制下,很多優秀人才得以脫穎而出,如後來的徐階、高拱、張居正,哪一個不是八股文拿高分的?

這些人才是高手中的高手。儘管科舉的內容令人望而卻步,但是還是有很多學子爲了功名、爲了地位克服萬難成爲科考大軍中的佼佼者。

二:明朝科舉考試流程

明朝考試分爲四級,第一級是院試或童試,考試者統稱爲童生,這個“童”字是初級、而非幼兒的意思,所以七八十歲的童生也是有的。

這一級考試是在州縣範圍進行的,在這個考試中合格的人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秀才”,考試成績有六等,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稱號。

而考到一、二等的纔有資格去參加更高一級的考試,叫“錄科”。

當上秀才已經有些特權了,如以免除一個人的徭役、見到縣官可不下跪等等。

下一級的考試叫鄉試,這個所謂鄉試不是指鄉里的考試,而是更高一級,即省一級的統考。

鄉試三年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裏出題,而且有名額限制。

在這一級別考試中過關的人就叫舉人,舉人已經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了,當然僅僅只是資格而已,如果恰巧需要官員的情況下正好有官員病逝,正好有機會從政。

第三級就是會試了,會試就是各省精英之間的比拼。隨着考試級別的升高,就越來越嚴格了。

首先是考試場所的結構設計充分體現了這場考試的嚴格程度。

明朝時期的科舉考試是什麼樣的?有哪些制度? 第3張

明朝會試考試的場所叫貢院,貢院裏有上萬間房間都是單間,這種單間叫號房,長五尺,寬四尺,高八尺。

考生進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帶書具、燈具進去,每人發給三支蠟燭,進去後,號門馬上關閉上鎖,考生就在裏面答題,晚上也在裏面休息。

但由於房間太小,考生只能蜷縮着睡覺,真是要多難受有多難受。也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考生完成了答卷。

通過會試的精英們面對的最後一道考驗就是殿試,主要有策問、傳臚、賜宴、謝恩、行釋菜禮、立題名碑等。

在這場考試中,考生將面對帝國的統治者。考試方式是皇帝提問、考生回答,內容主要是策問。

考試過程中,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擡頭的,他們只能戰戰兢兢地答完問題,然後退出等待自己的命運。

皇帝及大臣根據考生的表現,會劃分檔次,共有三甲。

一甲只有三個人,叫進士及第,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這是爲我們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賜同進士出身。

如果這個時候還榜上有名的話,基本就可以派任官職了,但任職的官職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