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世間印象 > 歷史劇 > 《呂氏春秋·孟夏紀》尊師原文是什麼?怎麼理解?

《呂氏春秋·孟夏紀》尊師原文是什麼?怎麼理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呂氏春秋·孟夏紀》尊師賞析,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原文】

神農師悉諸,黃帝師大撓,帝顓頊師伯夷父,帝嚳師伯招,帝堯師子州支父,帝舜師許由,禹師大成贄,湯師小臣①,文王、武王師呂望、周公旦,齊桓公師管夷吾,晉文公師咎犯、隨會,秦穆公師百里奚、公孫枝,楚莊王師孫叔敖、沈尹巫,吳王闔閭師伍子胥、文之儀,越王勾踐師範蠡、大夫種。此十聖人、六賢者,未有不尊師者也。今尊不至於帝,智不至於聖,而欲無尊師,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絕,三代之所以滅。

【註釋】

①小臣:指伊尹。

【譯文】

神農的老師悉諸,黃帝的老師大撓,顓頊的老師伯夷父,帝嚳的老師伯招,堯帝的老師子州支父,舜的老師許由,禹的老師大成贄,湯的老師伊尹,文王、武王的老師呂望、周公旦,齊桓公的老師管夷吾,晉文公的老師咎犯、隨會,秦穆公的老師百里奚、公孫枝,楚莊王的老師孫叔敖、沈尹巫,吳王闔閭的老師伍子胥、文之儀,越王勾踐的老師範蠡、大夫種,這十位聖人、六位賢能之士,沒有一個是不尊重老師的。

如今的人尊榮比不上帝王,才智不及聖人,反而想不尊重老師,這樣有什麼理由可以達到五帝六賢的水平?這正是此後沒有再出現五帝這樣的聖明的人,乃至三代盛世消失的原因。

《呂氏春秋·孟夏紀》尊師原文是什麼?怎麼理解?

【原文】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不若爽①;使其心可以知,不學,其知不若狂。故凡學,非能益也,達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是謂善學。子張,魯之鄙家也;顏涿聚②,樑父之大盜也;學於孔子。

段幹木,晉國之大駔③也,學於子夏。高何、縣子石,齊國之暴者也,指於鄉曲,學於子墨子。索盧參,東方之鉅狡也,學於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於刑、戮死、辱也,由此爲天下名士顯人,以終其壽,王公大人從而禮之,此得之於學也。

【註釋】

①爽:與“喑”同義,不能說話的意思。②顏涿(zhuō)聚:名庚,齊大夫,孔子的弟子,死於哀公二十三年犁丘之役,故《淮南子》稱他“爲齊忠臣”,此篇言“以終其壽”,蓋爲誤記。③駔(zǎnɡ):市儈,古代集市貿易的經紀人。

【譯文】

況且上天造人,使人類的耳可以聽聲音,如不學習的話,他的聽力就不如聾子;使人的眼可看見物體,如不學習,眼力就不如盲人;使人的口可以發出聲音,如不學習,語言表達能力就不如啞巴;使人的心可以瞭解事物,如不學習,智力就比不上狂亂無知的人。所以凡是學習,並非能夠給人增加好處,使人通達天性。只是能夠保全上天所賜與的本能而不敗壞它們,這就叫做善於學習。子張,原是魯國庸俗的小人;顏涿聚,原是樑父山的大強盜;後來跟從孔子學習。

段幹木,原是晉國市集的大經紀,後來跟從子夏學習。高何、縣子石,原是齊國性情暴戾的人,被鄉間的人們所指責,後來跟從墨子學習。索盧參,原是東方十分狡詐的人,後來跟從禽滑黎學習。這六個人,是該受刑、被殺、被辱罵的人。如今並不是只倖免被罰、被殺、受辱,並由於跟從老師學習而成爲聞名天下顯達的人,年老才壽終,王公大人信服並禮遇他們,這都是因爲學習的原因所得到的。

【原文】

凡學,必務進業,心則無營①,疾諷誦,謹司聞②,觀③愉,問書意,順耳目,不逆志,退思慮,求所謂,時辨說,以論道,不苟辨,必中法,得之無矜④,失之無慚,必反其本。

生則謹養,謹養之道,養心爲貴;死則敬祭,敬祭之術,時節爲務;此所以尊師也。治唐圃⑤,疾灌寢⑥,務種樹;織葩屨⑦,結罝網,捆蒲葦;之田野,力耕耘,事五穀;如山林,入川澤,取魚鱉,求鳥獸;此所以尊師也。視輿馬,慎駕御;適衣服,務輕暖;臨飲食,必蠲絜⑧;善調和,務甘肥;必恭敬;和顏色,審辭令;疾趨翔⑨,必嚴肅;此所以尊師也。

【註釋】

①營:通“熒”,惑亂。②司聞:指主聞的耳朵。③(huān):同“歡”。④矜:自誇,誇耀。⑤唐圃:場圃,是種瓜、果、蔬菜的園地。唐,通“場”。⑥寢:同“浸”,灌溉。⑦葩屨:麻鞋。⑧蠲(juān):清潔。絜(jié):通“潔”。⑨趨翔(qiànɡ):步行有節奏。翔,通“蹌”。

【譯文】

但凡學習,一定要務求學業進步,心中沒有疑惑。努力背誦詩文,謹慎地聽取老師所教的內容,注意在老師歡愉的時候去求問書本中的意思,順應老師的教導,不忤逆老師的意願,回去後思考老師所講的話,探求明白所表達的核心內容,時時對它做出分辨、議論,用來論述道理,不隨隨便便地做出申辯,而是一定符合法度,得到所學沒有驕傲,失去所學不會羞慚。這樣一定會返回人性的根本。

老師活着的時候就要謹慎小心地侍奉,侍奉的方法,以順應老師的心意爲最重要;老師亡逝了就應恭敬地拜祭,拜祭的方法,是在時令節日把拜祭作爲要務。這是尊師的行爲。治理場圃,努力灌溉、種樹;織麻鞋、網具,捆蒲草葦葉;到田野上爲耕耘土地出力,種植五穀;進山林,入河澤,打魚捉鱉,獵取鳥獸。這是尊師的行徑。察看老師的車馬,小心地爲老師駕御;使老師所穿的衣服能合適,務求使老師能穿夏輕冬暖的衣服。

置辦飲食,一定要清潔衛生;要善於調味,務使食物豐富可口;對老師一定要恭敬,和顏悅色,審慎自己的言辭;在老師面前行走要快而有節奏,一定要嚴肅莊重。這也是尊師的行徑。

【原文】

君子之學也,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聽從不盡力,命之曰背;說義不稱師,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賢主弗內①之於朝,君子不與交友。故教也者,義之大者也;學也者,知之盛者也。義之大者,莫大於利人,利人莫大於教。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②,成身莫大於學。

《呂氏春秋·孟夏紀》尊師原文是什麼?怎麼理解? 第2張

身成則爲人子弗使而孝矣,爲人臣弗令而忠矣,爲人君弗強而平矣,有大勢可以爲天下正矣。故子貢問孔子曰:“後世將何以稱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學③,祭先聖,則齒嘗爲師者弗臣④,所以見敬學與尊師也。

【註釋】

①內:同“納”,接納。②成身:指自我道德修養的完善,成爲君子。③太學:這裏指明堂。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④齒:列。弗臣:不把他們作臣下看待。

【譯文】

君子的學習,在講道理時一定提及老師的教導來論證道理,聽從老師的話就一定會盡力來使其發揚光大。聽從老師的話但不盡力去發揚,叫做“背”;講道理但不提老師的教導,叫做“叛”。背叛的人,賢能的君主不會收納他在朝中,君子亦不會與他交朋友。所以老師,是最高尚的人;學生,是知識最豐富的人。最高尚的事莫過於做對人有利的事了,對人有利的事沒有比教育更有利的了。知識豐富比不上自我道德修養的完善,要完善自身又比不上學習。

完善自身就會令當子女的不用驅使便去盡孝,當臣子的不用命令就會盡忠,當君主的不用強權就能使天下平定,於是有高地位的人便可以成爲天下的君主。所以子貢問孔子:“以後人們將怎樣稱賞先生呢?”孔子說:“我有什麼值得來提及的呢?我只是不停止、不鬆懈,就是喜好學習而不覺得它厭煩,喜歡教會別人而不覺厭倦,只是這樣罷了。”天子進太學去祭拜先人,就不把曾經當老師的人作下人看待,而是與他們齊列。由此可見敬學與尊師的行爲。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