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古代戰役 > “鬆錦戰役”雙方舉國而戰,明朝敗在了哪裏?

“鬆錦戰役”雙方舉國而戰,明朝敗在了哪裏?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鬆錦戰役”雙方舉國而戰,明朝敗在了哪裏?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偏居苦寒之地的清帝皇太極,對入主中原、子孫後代永生永世居住在溫暖的南方勢在必得,全民皆兵、舉國來襲,八旗軍圍困住軍事重地的錦州,將其圍得是水泄不通。錦州是關寧錦防線的橋頭堡,先鋒地,是堅城。袁崇煥通過多次血戰兼慘敗的經驗,最終得出一個結論:建奴野戰無敵,我們唯有大炮堅城方能抵禦爭鋒。這一論調在明末將帥間盛行,屈辱,卻是事實。鬆錦戰役雙方都是舉國之力有備而來,堵上未來幾十年的國運,無論哪方勝利哪方失敗,都將迎來一個空前的轉折。

“鬆錦戰役”雙方舉國而戰,明朝敗在了哪裏?

滿清一方是皇太極、多爾袞、濟爾哈朗、多鐸等率領的大約十一萬的八旗精兵,大明一方是洪承疇、楊國柱、吳三桂、唐通等率領的十三萬步騎,並有其餘各地的總兵聽令馳援(來壯聲勢,戰力不行)。這一仗打了兩年之久,最後以明軍傷亡五萬餘、主帥洪承疇被俘,吳三桂領着僅存的三萬殘軍退守孤城寧遠。

有人會問,袁崇煥哪去了?答案是:他早在十年前就被崇禎皇帝給一刀砍了。這是明清之間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戰役的交鋒,明朝傾舉國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全丟在了關外。從此以後,關外全是滿清的地盤,明軍再也無法踏入,更沒有能力組織軍隊進行反擊。這場國運之戰,明朝敗了,清朝勝了,此後的清朝再不濟,也據有遼東、蒙古、朝鮮等一大片地方,亡國已是奢望。

“鬆錦戰役”雙方舉國而戰,明朝敗在了哪裏? 第2張

如此大體量的帝國,舉國之力發動的一次戰役(錢糧兵馬要多少給多少,皇帝特批),爲何依舊慘敗?原因小孩都能說得出。兩個字:團結。1640年的明帝國,能征善戰、戰略了得的將帥不是被崇禎一刀殺了,就是死在崇禎錯誤的指揮下,新生代只知練兵沒有實戰經驗,明帝國的內部糜爛的不成樣子,農民軍肆虐,官軍屢剿不滅,上升到謀朝篡位的高度。

這兩年的關外大戰,朝廷內部開始着愈演愈烈的君臣爭鬥,明裏暗裏。崇禎皇帝朱由檢不是當年剛登基,不懂政治的熱血青年,人性的黑暗他見過太多太多了。鬆錦戰役前期,洪承疇率領着作戰經驗最爲豐富“九塞之精銳”“大明最後的希望”初戰告捷,還沒高興多久,大明中央朝廷就發生尖銳矛盾,朝臣迅速分爲兩派。一派是兵部尚書陳新甲爲首的“再調兵馬、速戰速決”派,另一派是前線指揮官洪承疇爲首的“且戰且守,穩紮穩打”派,值得一提的是:被清軍猛烈進攻的錦州城最高軍事長官祖大壽的想法與洪承疇不謀而合。

“鬆錦戰役”雙方舉國而戰,明朝敗在了哪裏? 第3張

雙方互不退讓,一邊說另一邊被建奴嚇膽,哪有百年大明的鐵血軍隊風範,另一邊說一邊是不知軍事和戰爭的書生腐儒,只知道紙上談兵,而且這些蠻子的軍隊真的很厲害。雙方互不退讓,打的非常火熱,最終決定的人是皇帝朱由檢,他纔是最終拍板人。

兩邊說的都有理,聽誰的呢?崇禎皇帝選擇了相信陳新甲,派出監軍傳旨催戰,必須馬上進軍。前線的洪承疇一行人被逼無奈,只能繼續進發,救援錦州城。其實這種東西誰也說不準,具體還是要看操作和後續我們才能判斷出哪個方法更好更正確。到底是戰火前線的領兵大將更懂軍事呢,還是身居後方的朝廷君臣更懂軍事呢,除非朝堂上真有哪種前線剛下來深知敵我雙方實力,並且軍事才能出衆不會犯紙上談兵這種低級錯誤的人。不然通常情況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大軍被遠程遙控下十有八九會大敗而歸。

“鬆錦戰役”雙方舉國而戰,明朝敗在了哪裏? 第4張

元朝末年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除了自己親自指揮的大戰,其他都是任由徐達、常遇春、馮勝等人自由發揮,不會多加干涉,強行指示他們進退攻守。前線和後方團結嗎?一點都不團結,簡直一團糟。崇禎帝和衆朝臣催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信任洪承疇,擔心他們投敵叛變,或是戰爭持續太久他們會坐大成割據軍閥。前線的人想避戰後戰,後方的人硬逼着強攻應戰,上下不同心,不敗纔怪。

此次大戰滿清能夠勝利的原因就在於:採取了圍點打援的戰略,前來救援錦州的明軍被迫野外決戰,最後被殺的丟盔卸甲。

“鬆錦戰役”雙方舉國而戰,明朝敗在了哪裏? 第5張

後話:明朝有很多扭轉局面的機會,但一個又一個的錯過;滿清卻是抓住了一個又一個的發展機會,幾乎沒犯一個大錯誤,因爲他們只要犯下一個,就將萬劫不復。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