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戰史祕聞 > 揭祕:鎮海之戰的始末

揭祕:鎮海之戰的始末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農曆正月,鎮海口曾經發生過一場激烈的海戰,這就是中法鎮海之戰。鎮海保衛戰是鴉片戰爭以來我國首次獲得全勝的一次重要戰役,它極大鼓舞了廣大軍民抵抗外敵侵略、保衛國土的決心和信心,在中國近代軍事史,尤其是海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揭祕:鎮海之戰的始末

戰火起因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始,帝國主義列強掀起奪取殖民地的高潮,中國成爲列強爭奪的重要場所。1884年6月法國侵佔越南不久就發動了中法戰爭。由於清朝對法宣戰時未召集各國大使,因此戰爭不具有公開性,而法國自始至終未向清朝宣戰,僅稱爲“報復性軍事行動”。戰場除了在安南境內展開外,法國也派遣部隊攻打雲南邊界,並派遣孤拔率領遠東艦隊攻打福建、臺灣。

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10月法軍在臺灣滬尾(今中國臺灣省臺北淡水鎮)戰敗之後,爲阻止南北海運和閩、臺聯系,孤立臺灣守軍,法國侵略者於10月23日宣佈封鎖臺灣海峽,由利士比率領一支分艦隊沿臺灣西海岸海域進行巡邏截擊,並以三至六艘軍艦在馬祖澳附近海域遊弋,控制南北海運和截斷閩臺間聯繫。爲了保衛祖國領土,全國各地掀起了支援臺灣的運動。福建前線軍民利用夜霧偷渡等辦法進行反封鎖鬥爭,勝利到達彼岸,將一批批物資和兵員送到臺灣,不斷加強守軍的防禦力量。

但是,偷渡援臺畢竟緩不濟急,且損失過重。有鑑於此,新授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新任兩廣總督張之洞等人紛紛建議:由南、北洋海軍各派軍艦數艘,組成援臺艦隊,打破敵軍封鎖。清政府也以“臺灣信息不通,情形萬緊”爲慮,經過多次催促,最後由南洋水師派出“開濟”“南琛”“南瑞”“馭遠”“澄慶”五艦,交提督銜總兵吳安康統領,執行援臺任務。艦隊從11月起在上海進行準備,添置炮位,遲至次年1月18日纔出發南下。孤拔早已得知這一消息,他決定親率法艦七艘,攔擊中國援臺艦隊。

1885年2月7日,孤拔率艦隊自馬祖澳出發,北上搜索中國援臺艦隻。2月12日,雙方艦隊於浙江石浦檀頭山附近洋麪遭遇。吳安康不敢與敵交鋒,率艦隊逃跑,“馭遠”“澄慶”兩艦航速較低,落在後面,被迫駛入石浦港隱蔽。法艦追趕“開濟”等三艘巡洋艦未及,便返回封鎖石浦港,並於14日夜間用水雷將“澄慶”“馭遠”兩艦擊沉。2月15日,“開濟”“南琛”“南瑞”三艦入鎮海口避敵,寧紹道臺薛福成令三艦合力守禦。孤拔得知“開濟”等三艦躲避在鎮海口內,便率艦隊進犯鎮海。

揭祕:鎮海之戰的始末 第2張

嚴陣以待

光緒十年春,法艦犯福建,浙江戒嚴。浙江巡撫劉秉璋,親臨鎮海,調集諸將,察看地形,佈防備戰。

鎮海爲浙東之門戶,寧波之咽喉,招寶山扼其北,金雞山峙其南,最據形勝。惟北岸招寶山南面山腰石廠,直對金雞山,江狹水淺,雖江心有水雷沉船,仍恐敵船拖曳衝過,築炮臺1座4月完工,曰:“定遠”;內置阜物士40磅前膛炮1門、阜物士後膛炮1門、土炮3門。在招寶山東北麓的威遠炮臺增炮8門,博洪200磅後膛炮1門,瓦瓦司40磅後膛炮3門,瓦瓦司80磅後膛炮2門,英國土炮2門。

提督歐陽利見親駐金雞山督師,在山上築營壘和瞭望臺,指揮全局。在金雞山東北築天然炮臺1座,置前膛鐵炮3門;西北築自然炮臺1座,置前膛鐵炮4門。在原在金雞山東沙灣頭的靖遠炮臺,置瓦瓦司80磅前膛炮4門,瓦瓦司80磅後膛炮1門。小浹江口的鎮遠炮臺重置炮5門,瓦瓦司80磅前膛炮1門,瓦瓦司46磅前膛炮2門,英國土炮2門。原南攔江、北攔江二座炮臺,在鴉片戰爭後報廢,對江南泥灣南攔江炮臺進行重建,據說,炮臺用當地山土黃泥、石灰拌以糯米飯,互爲搗實,疊砌而成,當地羣衆稱爲“三合土”炮臺,又稱“糯米飯”炮臺。

在兩岸要隘沙蟹嶺、廟灣山、葫蘆嶠、梯子嶺、馬鞍山、佈陣嶺、孔墅嶺、青峙嶺、大東山、清泉場、西門外、石塘下築營壘、石壘、石堡十二處,並在兩山密林之處,壘石築牆,只插旗幟,不設一兵,以迷惑敵人。

揭祕:鎮海之戰的始末 第3張

在甬江口上設馬渡船,以代浮橋。兩旁釘木樁、沉石船,中間可以通出入。購釣船五隻,舊輪船(寶順輪)一隻,儲石以待,必要時沉船堵江口。對外國引水人員實行監視,使其不爲法軍所用。把法國教堂的傳教士全部遷到江北岸,派兵監護,以切斷敵之內應。江口外設置水雷數十具,各要隘處挖掘壕溝、布地雷、障礙物等。自寧波到鎮海設電杆四十里,七裏嶼等處有燈塔、標杆、浮筒全部撤除。

南岸自金雞山起南至育王嶺駐兵六營,由提督歐陽利見統領3500兵。北岸招寶山沿港一帶駐五營,由記名提督楊岐珍負責率兵2500。招寶山、攔江泥灣港口各炮臺由吳傑領之。同知杜冠英爲海防營務處,寧紹道臺薜福成爲寧防營務處,寧波知府宗源瀚爲營務處,提調遊擊錢玉興率兵3500駐梅墟爲後路。水路由“超武”“元凱”兩艦及紅單師船停泊在江口待命,小港、五鄉碶皆有炮船接應。

“超武”管帶貝珊泉,鎮海憩橋人,是總兵貝錦泉三弟,珊泉有才,一直隨錦泉襄辦船務,錦泉擢海壇(福建)總兵,珊泉繼其兄超武輪船管帶職。中法戰役前,朝庭調任貝錦泉爲定海總兵,兄弟倆爲保衛自己的家鄉全力以赴,投入對法作戰。

各鄉村紛紛組織民團、漁團,盤查奸細,保護地方治安。縣城店鋪舉辦團練,集合勇丁百名,日則練兵,夜則梭巡。鎮北諸鄉設立團練公所,務村落每10人立一尖旗,團總以方旗領之。鎮南靈巖、泰邱、海晏3鄉沿海,共有20餘廟,廟腳步每戶出一丁,集2萬餘人。在緊要地方添募勇夫,濟團丁之不足,從而構成一個較爲完整的防禦體系,鎮海軍民爲保衛家鄉嚴陣以待。

江口激戰

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農曆正月十五(3月1日),法國遠東艦隊在孤拔中將統領下,向鎮海關發起進攻,法艦“紐回利”鼓輪前進,攻招寶山炮臺,其他三艦隨後趕到,向招寶山發起總攻。清軍炮目周茂訓發炮迎敵,一發即中法艦船頭,折其頭桅,後又擊傷其船尾。清軍水師超武、南琛、南瑞等艦也來助戰,擊中法艦二炮。法艦用排炮還擊,炮臺受數十彈,均陷入三合土內,周茂訓中敵彈折其右脛。山後明炮臺,亦被中彈,陣亡炮手二名,勇丁一名。從午後一點到五點,兩軍各開數百炮,鎮海城中彈如雨下,驚天動地,城內居民,早已隱蔽和疏散,百姓無一傷亡。法艦不能靠近鎮海口岸,眼看天色已晚不支而退。

農曆正月十七(3月3日),法艦“答納克”等復攻招寶山,吳傑親開大炮,擊中法艦煙筒,第二發擊中頭桅,橫木下墜,好幾個法國士兵受傷,士氣低落,法艦不敢再攻,僅留一船遊弋在山下相牽制。吳傑擊退法艦,卻受到提督歐陽利見的斥責,責他“不奉命令擅自開火”。蓋因在對付法國侵略者的方針上,當時軍中有很大分歧,歐陽利見主張拆卸一線主要火力,隱藏迴避,然後伺機殲敵。但更多的將士主張發揮海岸大炮威力,決勝在甬江口外,不容敵人一兵一卒登陸。吳傑贊同後一種主張,他向提督陳言,力主發揮海岸大炮的威力。歐陽利見要用軍法處置吳傑,但巡撫劉秉璋保下了他。

揭祕:鎮海之戰的始末 第4張

農曆正月十九(3月5日)午夜,風雨交加,天空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法人乘小船企圖偷襲港口炮臺,被副將費金組發現,率領官兵及時阻擊,將其兩船擊沉,殺死法人多名。

農曆正月二十八(3月14日),法艦不敢接近港口,在遙遠處炮擊小港炮臺,彈重三百六十磅,我炮臺無大損失。法人復駕炮船進港,結果桅頂繩索忽然斷,好多士兵被壓死。鎮海炮臺固若金湯,軍民聯防銅牆鐵壁。清兵晝夜嚴防,不得休息。法艦幾次進攻均告失利,無法接近甬江口,只能停泊在港口外。

爲孤立法軍,清軍號令當地百姓不得向法軍提供給養,得到積極響應。守備吳傑利用法軍給養困難的時機,帶士兵扮成漁民,駛小船帶着食品,從小港下船駛往法艦,後登上法艦,摸清了大炮位數和人員配備等情況,不料中途被法軍識破,吳傑跳海潛水後歸營。1885年上海《申報》爲此刊發了題爲“吳傑巧扮漁人深入虎穴”的文章,一時傳爲佳話。

薛福成至鎮海勞軍,建議總兵錢玉興夜襲拋泊在遊山外的法艦,副將王立堂夜率敢死隊,潛運後膛車輪炮8尊,伏青峙嶺下,二月初五(3月22日凌晨)四更突射法艦,連中5彈,傷法兵多名。待敵驚起發巨炮回擊,清軍已收隊回營。其後,如值晦霧天氣或見人衆,法艦輒開炮始試探射擊壯膽。因清軍嚴陣以待,不敢再犯。

法軍撤離

1885年4月4日,清政府與法國政府雙方匆匆簽訂停戰條件,戰爭終止。13日,鎮海口外法艦傳告:法提督準於明日8時乘舢板懸白旗來會中國提督,謂有急要公事面商,請派員中途接應進口。4月14日,法遠東艦隊副司令利士比從加臣爾亞艦致函歐陽利見,告奉巴黎命令,中法於4月15日停戰。

揭祕:鎮海之戰的始末 第5張

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爲談判代表,與法國政府代表、駐華公使丁·巴德納在天津開始談判中法正式條約。5月28日晨,利士比乘加利桑尼亞號鐵甲艦離開鎮海,李懷義代副司令職。6月9日,清政府代表李鴻章與法國公使巴德納在天津正式簽訂了《中法新約》,又稱《李巴條約》,共10款,造成“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的局面。6月11日,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死於澎湖。6月26日法艦撤離,僅留李懷義座船。29日夜晚,最後一艘法艦撤離,鎮海口啓關通航。

中法鎮海之戰,在中國近代戰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鎮海軍民抗法英雄事蹟將永存青史,銘刻在人們的心中!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