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文化名家 > 孔夫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樊遲 樊遲問稼

孔夫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樊遲 樊遲問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樊遲是誰?樊遲是孔夫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繼承了孔子的理念創辦了私學,在各朝各代都得到了尊敬,被賜予了爵位。樊遲還有一個名字叫做須,他小時候的生活非常的貧困,但是他聰穎好學,讀書刻苦,可以說是一個很有上進心的弟子。因爲幼年的辛勞,樊遲和普通學子不同,他還會種田。

孔夫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樊遲 樊遲問稼

樊遲畫像(網絡圖)

樊遲沒有成爲孔聖人的學生前就已經有官職在身了。孔子周遊列國回國後,樊遲才成爲聖人的弟子。樊遲不僅有謀略,還非常的勇猛。齊國的部隊曾經攻打魯國,樊遲的師兄領兵出戰,將樊遲任命爲前鋒。魯國的軍隊不敢過水迎戰,樊遲給師兄建議,讓他帶頭先衝過去,師兄同意了,魯國大獲全勝。

樊遲在論語中的出場比不上孔子最爲心愛的弟子子路,但是他在孔子的七十二個學生中仍然是出場較多的人物。有人認爲孔子瞧不起樊遲這個學生,因爲每每樊遲提問後,孔子都露出了不屑的態度。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孔子個性直接,他對樊遲的問題不耐煩是因爲兩人的觀點不一樣。

樊遲的興趣很廣泛,除了學習做人的道理外,他還像孔子請教過農學的事,但是遭到了孔子的呵斥,這一點被用來指責孔子輕視農作。但是有人認爲樊遲向專門育人的孔子請教專業技能的問題,也難爲了孔子。樊遲比老師小了三十六歲,在孔子去世後不久,樊遲也過世了。樊遲是誰現在知道了吧?

樊遲問稼

樊遲問稼的故事是這樣的。樊遲向孔子請教該怎樣才能種好莊稼,孔子的回答是他種田的本事比不上有經驗的農民。樊遲又接着問老師怎麼樣種菜。孔子對樊遲說他種菜比不上菜農。等到樊遲恭敬地退出去了,孔子發了一大堆牢騷,在他的眼中樊遲已經成爲了一個徹頭徹腦的小人。

孔夫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樊遲 樊遲問稼 第2張

樊遲畫像(網絡圖)

孔子的觀念是上位者只要看中禮,那麼人民一定會敬畏。如果上位者看中義,那麼老百姓也會順從。上位者只要重視誠信,那麼老百姓也會用真心實意的態度來對待。如果做到了以上的全部,各地的百姓都會來投靠,那麼就不需要自己來種莊稼了。

有人認爲孔子看不上種莊稼的,所以沒有回答樊遲問稼的問題,還罵樊遲爲小人。其實孔子對樊遲的評語只是針對他的觀點而言。孔子對每一個弟子都是有什麼說什麼,甚至對最心愛的弟子子路也這樣。樊遲向孔子討教關於農作的事情,被老師嫌棄胸無大志。另外在論語中曾經說明過孔子是一個五穀不分的人,可是樊遲卻還要向老師請教他不知道的事,也是很沒有眼色的行爲。

樊遲是農民出身,他想到了農業的重要性,可是他沒有繼續發展他的思想。另一位大儒孟子就非常重視農業,算是與樊遲有些不謀而合。孔子對樊遲的話也間接說明了他因材施教的理念,樊遲悟性不夠,孔子對他的回答通俗簡單。

樊遲問知

樊遲問知其實就是樊遲問智,在古代,智和知是通假字。樊遲問孔子怎樣才能做一個智慧的人。孔子的回答是要提倡一個普通人應該要具備的美好的道德品質,要對鬼神存着敬畏之心,但是卻要遠離它,能夠做到這樣的就是真正的智慧了。

孔夫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樊遲 樊遲問稼 第3張

樊遲雕像(網絡圖)

樊遲追問什麼纔是仁,孔子給他的回答是仁義的人在面對困難時總是率先出擊,比別人更快地處理好事情。仁義的人在面對巨大的利益時卻讓別人先得到,他之後再去拿,這就是仁的意義。樊遲問知提出了關於智和仁的問題,孔子從現實的角度去回答了他,這是孔子回答問題的一貫作風。孔子給樊遲的回答中還提出了對鬼神要敬而遠之的說法,孔子否定了神權,但是沒有否定祭祀活動,他認爲祭祀活動主要是道德的行爲,與封建迷信沒有關係。

樊遲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謙虛好學,他不厭其煩地問了好幾次孔子關於仁和智的問題,孔子每一次都做出了回答,但每次回答的內容都不一樣。把孔子的回答單拎一個出來看都很合理,合在一起看卻發現回答的內容沒有聯繫。這一次回答的智和仁側重點相同,智需要道德約束,仁更是需要道德。

樊遲在孔子年老的時候才被收做弟子,他並沒有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樊遲非常的崇拜孔子,他在拜師前已經走上了政途,可是在孔子去世後,樊遲選擇去替人傳道解惑。

 樊遲問仁

樊遲問仁一事出現在論語中,他是孔子的弟子。樊遲問老師什麼是仁,得到答覆說是愛人。樊遲又接着問老師什麼是智,孔子回答明白人。樊遲沒有理解老師想說的意思。孔子又回答了具體了些,要辨識出正直的人,罷免陰暗的人,這樣做的話就能讓邪惡的人也漸漸向好人靠攏,品德變得好起來。

孔夫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樊遲 樊遲問稼 第4張

樊遲畫像(網絡圖)

樊遲禮貌地退了出去,遇到子夏就將自己的疑問和老師給的回答告訴了他,並詢問老師的回答究竟是什麼意思。子夏回答說老師的回答內容非常深刻。古時候舜擁有天下,在衆人中選拔人才,獨獨看中了皋陶,這樣沒有品德的人就漸漸被疏遠了。商湯得到天下後,也在萬人中選撥人才,結果伊尹被選撥出來,整個社會也慢慢變得清明瞭。

實際上樊子問仁一共問兩個問題,除了仁以外,還有智的問題。樊子得到老師的回答卻遲遲沒有弄明白意思,在得到子夏的舉例後纔算有些瞭解。孔子在樊遲問仁時給的回答與其他學子並不同,但是其實孔子對每個學生關於仁的回答有內在的聯繫。樊遲得到的答案中愛人的意思既包括了古代的人文情懷,又是怎樣做到仁的方法論。

樊遲接受了孔子的教育,認爲真正的智是選撥出正確的人才,可這是君王的智,上位者的智。在歷史上有不少才華橫溢的人沒有機會施展抱負,反倒是奸邪之人步步高昇,其實做到孔子所說的智非常不容易。

樊遲墓

孔子去世後,樊遲和自己的師兄弟一起到魚臺縣傳道,去世後就被葬在了當地的武臺村。確切的說,樊遲墓的位置是在魚臺縣武臺村南面五十米處,北面是魯隱公觀魚臺舊址,南面是子騫的祠堂,子騫是樊遲的師兄弟。

孔夫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樊遲 樊遲問稼 第5張

樊遲墓圖片(網絡圖)

樊遲墓所在的地方是當地的歷史文化中心。樊遲墓的周圍還有樊家後人的墳墓以及明清時期的石碑。樊遲的墓碑是在乾隆年間建造,上面給樊遲的稱呼是先賢樊子。先賢樊子是樊遲在明代時獲得的稱號。樊遲墓暴露在地面上,用泥土建造,是最平常的圓錐墳地,高約一米,周長約十米。漢代的樊遲子孫在他的墓旁修築了樊廟、樊林,蔚爲壯觀。自此之後歷代祭祀,上世紀八十年代,該地區被評爲了文化保護單位。

樊遲墓還歷經了許多的曲折。上世紀四十年代,樊遲的後人加入到了抗日的部隊中,遭到了日本人的報復,樊廟遭到了毀壞,連樊家家譜也差點被燒燬了。兩年後,整個樊氏一族籌錢將樊遲的墓碑修理好,因爲戰爭的頻繁和資金的不足,樊廟依舊沒有修理。二十餘年後,中國爆發文革,樊遲的墓碑也硬生生地砸斷了。八十年代,樊遲墓碑才重新樹立。

樊遲墓不是一個大墓,佔地面積不足八十平方米。樊遲墓是一座名人墓冢,有着豐富的人文情懷。樊遲在宋代被封爲益都侯,他一直非常重視農業,這在當時是較爲先進的思想。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