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文化名家 > 戰國時期歷史人物 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慎子介紹

戰國時期歷史人物 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慎子介紹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慎到(約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趙國人,《史記》說他專攻“黃老之術”。是從道家中出來的法家創始人物。齊宣王、齊泯王時遊學稷下,在稷下學宮講學多年,有不少學生,在當時享有盛名。在稷下時,與田駢、接子、環淵等有較多的交往。他們一起被齊王命爲大夫,受到尊敬,齊王還特意爲他們建起了高樓大廈,修築了四通八達的道路。齊宣王時,他曾長期在稷下講學,對於法家思想在齊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戰國時期歷史人物 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慎子介紹

慎到學說

在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中,慎到、申不害和商鞅分別重視“勢”、“術”、“法”,但都是在提倡法治的基礎上提出的不同觀點。“勢”主要指權勢,慎到認爲,君主如果要實行法治,就必須重視權勢,這樣才能令行禁止。

第一,慎到主張

,即百姓、百官聽從於君主的政令,而君主在做事是必須完全依法行事。而且,立法權也要集中於君主之手,各級的官吏只能嚴格地遵守法律和執行法律,即“以死守法”。百姓則要接受法令的規定,按法做事,即“以力役法”。慎到認爲這樣才能實行法治,並取得功效。在君主具體執法的過程中,慎到提倡法治,做到公平執法,反對人治。主張立法要爲公,反對立法爲私。用他的話說,就是“官不私親,法不遺愛,上下無事,唯法所在。”他認爲法治比人治優越,甚至說不好的法律也比沒有法律好。

第二,提倡

重“勢”是爲了重視法律,君主只有掌握了權勢,才能保證法律的執行。慎到把君主和權勢分別比喻爲飛龍和雲霧,飛龍有了雲霧才能飛得高,如果雲霧散去,飛龍就是地上的蚯蚓了。如果有了權勢,即使像夏桀那樣的昏庸殘暴,命令也能執行,即“令則行,禁則止”。如果沒有權勢,即使像堯那樣賢德,百姓也不聽從命令。所以,慎到反對儒家主張的“德治”,認爲那樣不可能使法律貫徹執行,會產生很多弊端。在無爲而治方面,慎到和申不害主張是相似的,只是論述的角度不同。他認爲,如果國君什麼事都自己親自去做,不但會筋疲力盡,還會使大臣旁觀,不積極做事,等一旦有了過失,大臣會把責任推到君主身上,君臣矛盾的激化甚至會導致謀反篡位的事出現。

戰國時期歷史人物 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慎子介紹 第2張

他主張“搶法處勢”;“法制禮籍,所以立公義也”;“法者,所以齊天下之動,至公大定之制也。故智者所以不得越法而肆謀,辯者不得越法而肆議,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我喜可抑,我忿可窒,我法不可離也;骨肉可刑,親戚可滅,至法不可闕也”。把法看成了國家的根本,是維繫社會秩序,倫理道德的可靠保證。慎到認爲,有了法,就要真正以法治國,不能只是擺設。他說:“爲人君者不多聽,據法倚數以觀得失。無法之言,不聽於耳;無法之勞,不圖於功;無勞之親,不任於官。官不私親,法不遺愛。上下無事,唯法所在。”(《慎子·君臣》)什麼都要用法來實行、判斷、裁定,不能有所遺漏。法有種種作用,所以,“法雖不善,猶愈於無法”(《慎子·威德》)然而,“治國無其法則亂,宗法而不變則衰,有法而行私謂之不法。以力役法者,百姓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以道變法者,君長也。”(《藝文類聚》卷54引《慎子》)法必須不斷變化以順應時代,否則,法就會衰敗,就會走向死亡,所以,作爲國君的責任之一就是變法。

表面上看來,慎到主張因循自然、清靜而治與以法治國是矛盾的,實際上,慎子的意思是在法治的基礎上依照事物的本性,順其自然,法也必須遵循自然本性。很明顯,慎到的思想是老莊道學與法家的合流。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