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有什麼含義?李世民生平功績介紹!

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有什麼含義?李世民生平功績介紹!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李世民故事,歡迎關注哦。

公元599年1月(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在陝西武功縣的一個官僚家庭,生下一個嬰兒,其父李淵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濟世安民”,故取名“世民”。這就是後來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

李淵和隋煬帝楊廣是姨表兄弟,早年他作過幾任郡太守,後來被調到中央作殿內少監,管理皇室的衣食住行,後又改任衛尉少卿,負責宮廷保衛。李淵長期周旋在皇帝的周圍,李世民自幼聰明能幹,頗得父親的喜愛。李淵宦遊各地,李世民常常跟在身邊,使他有機會親眼目睹隋帝國興盛衰亡的現實。

公元616年(大業十二年)末,李淵被任命爲太原留守。次年瓦崗軍佔領了洛口,上百萬大軍圍困洛陽。隋煬帝逃往揚州再也不敢回去了。各地農民幾乎全都參加了起義隊伍。隋朝地方官見大勢已去,也紛紛自樹旗幟,宣佈獨立。李世民積極地招兵買馬,收攬豪傑,再三督促父親早日掀起反隋大旗。公元617年(大業十三年)李淵把他的軍隊分爲兩部,一部由長子李建成統領,另一部由李世民統領,自太原出發,沿汾水而下,渡黃河,直撲長安。沿途農民起義軍紛紛加入隊伍。李世民的部下馬上發展到十三萬人。這年11月,長安攻陷,煬帝之孫楊侑被李淵擁立爲帝。李淵自己以大丞相掌握國政。次年,煬帝在揚州兵變被殺,李淵廢楊侑而自立國號爲唐,改元武德。中國進入一個新朝代。

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有什麼含義?李世民生平功績介紹!

唐政府第一個對手是西部近鄰。金城豪族薛舉公元617年起兵反隋,攻佔周圍地區,士兵發展到三十萬人,其中有許多隋朝牧場的牧奴。唐建國後,李世民以秦王身份,統兵征討薛舉。經過兩次交戰,付出巨大代價,才把這一政權消滅。唐政府解除後顧之憂。

但此後不久,東方形勢大變,唐帝國面臨的局面更加嚴峻起來。公元618年突厥慫恿佔據馬邑(山西朔縣)的傀儡劉武周統兵南下,席捲今山西地區。李淵見形勢嚴重,主張放棄河東堅守黃河,李世民卻極力反對這個意見,主動請戰要精兵三萬,保證收復太原,李淵同意了。李世民率衆在11月份踏着堅冰渡過黃河,進駐柏壁,與劉武周主力宋金剛部相持。次年四月,宋金剛糧盡撤退,李世民全力出擊,在介休雙方交戰,宋金剛大敗,與劉武周逃入突厥後被突厥處死。唐帝國收復太原,轉危爲安。

消滅劉武周後,唐帝國將兵鋒指向東方的鄭國,公元620年李世民統帥各路人馬進攻東都,河南郡縣相繼降服,洛陽被包圍。佔據河北自稱夏王的竇建德爲保全自己,接受佔據洛陽的隋將王世充的求援,親率大軍十萬援救東都。李世民果斷分兵兩路:一路繼續圍攻東都,另一路進駐虎牢,把守要塞,擋住竇建德的路。雙方相持兩個月左右,竇建德疲沓起來。公元621年5月李世民利用竇建德召見羣臣的間隙,發動猛烈的攻擊。

竇建德戰敗被俘,被牽至洛陽城下。王世充絕望了,只好開門迎接李世民。

7月,李世民凱旋迴京。李淵下令將竇建德和其他農民起義軍領袖綁赴刑場殺頭示衆,其他部屬發配邊疆,同時下令竇建德的部將限期到達長安報到。這就迫使竇建德的部屬不得不重新拿起武器進行戰鬥。他們推舉劉黑闥爲首領,糾集一百多人突然佔領潭南縣城,竇建德散在各地的部屬也紛紛響應。半年中,全部佔領原來的領土。李淵無奈,再派李世民前去鎮壓。經過幾次戰役,劉黑闥戰敗,逃入突厥。等李世民撤軍後,劉黑闥依靠突厥的力量又打回老家來,並且再度佔領原來的地方。最後李淵改派李建成去鎮壓,李建成採納魏徵的建議把俘虜全部放回。這些俘虜回到劉黑闥營中散佈消息:“你們的家眷都回去了,你們也回去吧!”劉黑闥的士兵果然紛紛離去,甚至捆綁首領投降唐朝。劉黑闥漸漸不能支持,只好向北逃竄,後終被部將所捕,送往唐營被殺。

全國雖實現了統一,但唐皇室卻醞釀着一場尖銳的鬥爭。

李世民兄弟四人,長兄建成即太子,李世民第二,三弟玄霸,少年早死,四弟元吉封齊王。李世民是太原起兵的策劃者,進攻長安的先鋒,削平羣雄、統一全國的主帥,因此深受父親的喜愛。但在公元621年,父子之間出現了裂痕。這一年李世民率大軍出征,一舉消滅了王世充和竇建德的兩支大的封建割據勢力,進入東都後,他採取的許多重大措施未能按李淵的意旨。尤其見他把王世充和竇建德的部屬歸於麾下,使他的實力威信大大提高,李淵因此而悶悶不樂。

隨着天下大定,年近花甲的李淵沉緬於酒色,拒絕進諫,好聽一些嬪妃的話,在嬪妃的挑唆下,漸漸疏遠了李世民。再加上624年全國已統一,做爲軍事統帥的李世民已漸漸失去作用。建成繼承帝位便確定無疑了。但李世民的威望卓著,在他的周圍有一大羣虎將,形成一個牢固的集團。他像一顆根深蒂固的大樹,擋住了李建成通往帝位的道路。

李建成的親信魏徵勸建成早早除掉這顆大樹,李建成採取兩方面的措施:一是利用太子地位,積極擴張實力,培養親信;二是挖秦王的牆角,對秦王的幕僚,能拉則拉之,不能拉則剷除。務必把秦王府的一班人瓦解,然後再除去秦王。

公元622年劉黑闥第二次起兵,李淵這次派李建成消滅叛匪。建成不費吹灰之力,平定叛亂,並收羅一些爪牙。

公元624年,李建成廣招武士屯住東宮附近。這年夏天,他利用李淵赴仁智宮避暑,自己留守長安的機會,企圖發動兵變,殺死李世民。由於被人告發,李淵幾乎廢掉他的太子地位,李建成也收斂了些。

公元626年的一天夜裏,建成召世民飲酒,世民回家後突然心頭絞痛,吐出大口大口的鮮血。李淵聞訊,親自到住所探望,這時他才覺察出他們兄弟之間的鬥爭十分尖銳。於是決定讓李世民駐守洛陽。建成知道洛陽是世民的老巢,李世民回洛陽無異於放虎歸山。於是活動李淵的寵臣讓李淵改變主意。這時突厥入侵,建成讓李元吉帶兵,統帥秦府官兵。

6月初的一天,秦王李世民的廳堂裏擠滿一些人,李世民正中坐,面色陰沉。他的妻兄長孫無忌說:“太子率更丞王脛今天來了份密報:齊王元吉要出征突厥。父皇旨意,把秦王府的將領一起撥歸齊王部下,太子和齊王約定,在昆明池舉行的歡送宴上將你殺死,假報暴病而亡,使人勸說父皇傳位太子,將秦府將帥一律斬殺。”尉遲敬德說:“人雖不惜死,但如今正是天賜良機,全體官兵願誓死保衛殿下,大王禍在眼前,但無動無衷,縱大王不計個人生死,難道不爲國家社稷着想?大王處事猶豫,算不上智;當斷不斷,算不上勇。如今大王親信士兵八百多人都已進入王府待命,形勢如此還撒手不幹嗎?大王如不動手,我敬德只能逃往山野,不能坐等殺頭。”於是李世民橫下一條心,決心大幹一場。

6月3日清晨,太白星穿過正空。太史令傅奕奏稱“太白星出現在天空秦的分野,秦王當得天下。”李淵乘機試探世民,就把這個奏報給李世民,李世民乘機把建成、元吉如何淫亂後宮,如何搞詭計,全部奏上去,李淵大驚,說“明天命人審訊,你可早來見我。”

張嫣婕正好探知此事告之建成。

6月4日,建成和元吉深信李淵在自己這邊,一同入宮打探消息。行至離玄武門不遠的湖殿,發現守門的士兵不是原來人馬,而是全副武裝的秦府人馬。兩人撥馬而逃,元吉準備射殺李世民,倉皇三次拉弓卻拉不開弓。李世民一箭將建成射死,元吉被部下射落馬下。這時李世民也被樹枝所阻墜下馬來,元吉奪弓想掐死世民,卻被尉遲敬德追殺而死。

玄武門在決鬥時,李淵正在後宮划船取樂。當尉遲敬德手持長矛,直奔他身邊,李淵才驚問道“今天是誰叛亂?你來幹什麼?”敬德說是來保衛聖駕。大臣蕭蠫、陳叔達說:“建成、元吉嫉妒世民,陰謀害之,如今已被秦王殺死。秦王功蓋天下,萬衆歸心,陛下立他爲太子,託付他國家大事,天下便太平無事了。”李淵無奈,當即答應,命大臣宇文士及在太極殿宣佈各府軍士歸秦王指揮,建成的部屬各個罷散。

建成、元吉死了,他們的十幾個兒子也被處死。李淵深知如不讓位,父子間的矛盾會更加深。因此他詔命天下,軍國大事一律由秦王處理。這年八月皇位正式傳給李世民,從此唐帝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公元628年8月,李世民登上皇位寶座,次年改元“貞觀”,但他面臨的政治形勢卻並不是那麼美妙。那時候,農民戰爭剛剛結束,政府對各地區的統治還不穩固,加之連年災荒,生產蕭條,人口流動,許多農民軍的頭目還隱匿在民間,仍然是革命風暴的沃土。如何避免人民起來暴動,仍然是當務之急,這就牽涉到對人民的看法問題。

李世民即位後,一部隋朝的興亡史向他提示出:人民好比是水,國君好比是舟。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這是一條真理。

李世民君臣總結隋朝滅亡的原因是:隋朝對人民“動之也”。怎樣避免人民起來造反呢?關鍵是靜止。李世民君臣反覆強調,“靜之則安,動之則死。”

李世民目睹大規模的工程營造給人民帶來的危害。於是他竭力避免過多的勞民傷財。爲了減輕物資運輸的壓力,下令不在洛陽修造宮室。貞觀四年他下令修乾陽殿。

張玄素上奏說:“假如動工修乾陽殿,終究不過是大亂罷了。”於是李世民下令所有工程一律停止。

李世民執政的二十年中,爲避免大規模巡視給人民造成更大的負擔。所以他的活動大都在長安、洛陽一帶。

李世民對隋煬帝的好大喜功的印象是深刻的。所以他即位以後,對外關係採取十分謹慎的態度。貞觀時代,周圍有許多強大的敵手,處置不當,就會引起極嚴重後果。

李世民君臣採取的總方針是“務靜方內而不求闢土”,行動上就是能談和就談和,能和親就和親,但決不屈服和投降,而且以堅強的武備爲後盾。

李世民非常重視人才的選拔。他選拔人才的總原則是“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志業則鹹盡其才。”

李世民身邊最著名的諫臣是魏徵。“居安思危”、“善始克終”是魏徵要求李世民時刻不忘的座右銘。凡是影響居安思危、善終克終的言行,魏徵總是盡力諫止。

唐制,男女十八歲成丁,開始服徭役和兵役。李世民即位的當年,聽取封德彝的建議徵兵從十六歲以上身體健壯的人中徵集,但魏徵堅決反對,他連舉了一連串的例子說李世民說話不守信用。李世民聽後不僅不惱反而獎賞金甕一個送給魏徵。

魏徵針對李世民怕亡國的心理,時時用隋煬帝的失敗教訓來提醒李世民,使他從奢縱的道路上猛醒過來。

唐太宗主張:“國家綱紀,唯賞與罰”。李世民繼位後,根據武德時期的法律,刪繁就簡,將刑罰變重爲輕,重新整理成新律。到其子李治統治時代,又加以詳盡的解釋,這就是流傳到今天的《唐律疏義》。

制定法律是一回事,執行法律又是另一回事,李世民深知他的親族會鑽法律的空子,於是對自己的親族嚴加管制。貞觀十七年,姐姐長廣公主的兒子趙節參與了謀反,公主的後夫楊師道是宰相,暗中爲趙節活動。李世民除將趙節按律處死,還將楊師道降爲吏部尚書。

貞觀初年,國家經過十年的動亂,破壞慘重,急需一個安定的局面,讓人民休養生息,以緩和矛盾,恢復生產。但專制主義的嚴刑峻法是與這種形勢不相容的,李世民懂得要把德治貫徹到法律的推行中,他常說:“人命至重,一死不能再生,用法務必要寬簡,要謹慎。”他下命令:凡屬死罪,都要經過中書、門下兩省四品以上官員及尚書、九卿共同討論,才能決定,這開創了後代所謂的“九卿議罪”的先例。他又主張,死刑在處決前,要經過五次呈報審議才能執行。有案件,據法應判刑,但情有可原處,也要詳細上報,重新審理。李世民又深信人心是善良的,是可以改惡從善的。貞觀六年十二月他下令:全國死刑犯一律暫時釋放,迴歸家鄉,從事春耕,約定來年秋天到長安報到,第二年九月,全部囚犯二百九十人都如期到達,李世民下令全部赦免。

由於李世民執行“賞不避仇敵,罪不庇親戚”的原則,那些王公大臣皇親國戚,都不得不收斂手腳,不敢過分壓迫佃民。曾經在貞觀六年皇帝的宴會上口罵國舅,拳打王爺的尉遲敬德,後來也關起大門,修飾樓臺,弄些歌兒舞女,靜享清福,不和外人來往達十六年之久,終於安然度過了他的晚年。

突厥是北方強大的遊牧汗國。隋朝末年,全國陷入分裂狀態,突厥利用這個機會,縱橫捭闔,使北方的割據勢力無不向它稱臣。李淵也不例外,唐建國後,突厥可汗求取無厭,他的使節在長安飛揚跋扈。李世民即位後,可汗親率大軍十萬,直抵長安外圍,京師戒嚴,李世民被迫在渭水便橋訂立盟約,贈送大量財物,頡利可汗才返回塞外。

便橋結盟後,李世民臥薪嚐膽,立志消滅北方入侵的威脅。貞觀四年,頡利可汗被唐軍俘虜,突厥宣佈滅亡。

這時投降唐朝的突厥人十萬,唐王如何處置?最後唐太宗採納中書令溫彥博的意見:

一、把大部分突厥降民安置在今西北部和內蒙古南部地帶,其餘部分散居在今北京直到寧夏一線的草原地區,任突厥首領來做都督,他們仍過着遊牧生活。

二、大量提拔突厥貴族到唐朝做官。一方面來淡漠他們的亡國之痛,反抗情緒,一方面可以做爲人質扣在長安。

三、醫治戰爭創傷。突厥滅亡後,一些戰士屍骨未寒,李世民派人到邊境以酒肉致祭,一一掩埋,和家人悲歌哭泣,又用國庫錢帛贖回被搶去的漢族人口,使他們迴歸故里。

四、優待頡利可汗。頡利到長安後,李世民把他們安置在太僕寺,厚加款待,但頡利仍鬱鬱不樂,和家人悲歌哭泣,以後改任幾次,但頡利終不願前往,於貞觀八年死於長安,太宗下旨按突厥風俗厚葬。後又築大墳墓作爲紀念。

突厥滅亡之後,北方各族君長都到長安來,稱李世民是“天可汗”,處理少數民族事務公平。

李世民對突厥的妥善處理,大大加強了周邊各民族的向心力。在處理民族關係方面李世民採取的措施主要有:

一、對歸附或被征服的民族和地區設置羈縻州府。府州的督都、刺史、縣令都由兄弟民族自己的首領擔任,並可世襲。定期向朝廷納貢,但保持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組織結構,不腐故土。

二、大力推行和親政策。唐朝以前,由於諸王朝虛弱往往被迫嫁女,但李世民卻不是這樣。他深知“北狄風俗,政治是由后妃操縱。公主出嫁,生了兒子,就是我的外孫。

外孫做可汗,可保證我三十年邊疆無事”,他曾將妹妹衡陽公主嫁於原突厥可汗處羅之子阿史那杜爾,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曹松贊干布。

三、開驛站,通市場、接納客使、兼收幷蓄。

649年,李世民去世,留居長安的各族使者和官員放聲大哭。松贊干布來信說“先皇晏駕天子新立,臣子有不忠者,我帥兵赴難”。

將“中華”與“夷狄”等同看待,愛之如一是大唐帝國富強的原因之一。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出師高麗回來,身上長了一個瘡。第二年又去靈武接受北方的降民,疲頓勞累,又受了些風寒。公元647年又得了風病,病情加重。公元649年聽說印度僧人會配長生不老藥,他信以爲真,服藥後,拉痢不止。五月,這個大唐帝國的皇帝,各族人民的“天可汗”與世長辭了,終年五十三歲。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