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爲什麼乾隆時期貪腐案會屢禁不止?原因是什麼

爲什麼乾隆時期貪腐案會屢禁不止?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乾隆時期貪腐案爲什麼會屢禁不止,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清朝的貪腐弊案並非始於乾隆,其實,早在康熙晚年,官場的貪腐之風就已經愈演愈烈了,及至雍正即位後,不僅對貪污舞弊現象深惡痛絕,還接連出重手懲治了一批民憤極大的貪官污吏,一時間朝野上下爲之一肅,貪腐之風有所減弱。由於雍正帝對貪腐之事懲處嚴厲,所以整個雍正時期,官場之上的貪腐之風明顯收斂。乾隆帝在即位之初,在其父雍正反腐的基礎上更加強力度反腐,因此在乾隆前期儘管清朝還存在腐敗官員,但也都是鳳毛麟角而且很快便被乾隆查獲。然而到了乾隆晚年,經過勵精圖治的乾隆王朝國力達到頂峯志得意滿的乾隆開始走向腐化,他的腐化最終導致整個大清王朝的腐化。乾隆後期的貪腐弊案之所以屢禁不止究其根源其實就是皇帝。

爲什麼乾隆時期貪腐案會屢禁不止?原因是什麼

賣官鬻爵古來有之,縱覽整個清朝歷史,也是各個時期都存在的現象,這並非源於乾隆,當然也不會終於乾隆。賣官鬻爵最早在康熙雍正時期即存在。雍正皇帝的的寵臣李衛也是捐官出身。然而到了乾隆後期,賣官鬻爵開始成爲腐敗的根源,各級別的官員都明碼標價,一個縣令多少銀子,一個巡撫花費多少,一個總督所用幾何,都是明碼實價的,一些有錢的富紳或是下級官員爲了能獲得自己想要的官微,不惜出重金購買,上任之後,爲了能撈回自己之前買官所花的銀子,這些人便加緊盤剝百姓,但是之後爲了獲得更高職位的官,他們依舊繼續盤剝百姓,當然掌握權力之後,他們也會賣官來獲取更多的銀錢。對於各地的這種現象,乾隆皇帝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乾隆中期以後,由於頻繁的對外用兵以及各地災荒不斷,以至於朝廷經常出現銀錢短缺的情況,所以乾隆帝對此一直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既不過問更不阻止。賣官鬻爵雖然導致腐敗但這只是最表層的腐敗,最深層的腐敗在於皇帝本身。

爲什麼乾隆時期貪腐案會屢禁不止?原因是什麼 第2張

乾隆早年對於納貢送禮這樣的事情是非常牴觸的,他曾一度認爲進攻這種事情只要心意到就行了。然而乾隆到了晚年卻因爲好大喜功而熱衷於精緻器物,對於貢品的要求可以說是精益求精,對於自己的物質享受達到極點,乾隆晚年時的一些大臣,如國泰、李侍堯、王亶望等都是進貢的能手。而這些進貢能手都無一意外地捲入貪腐弊案,這些辦貢的官員都無不打着爲皇帝辦貢的旗號藉機搜刮民脂民膏,最終受害的還是老百姓。乾隆皇帝不僅要官員納貢,還經常藉機向官員索要貢品。乾隆一生六次南巡,每次都是空手而去滿載而歸。各地官員爲了討好皇帝不惜使出渾身解數爲皇帝搜刮各種奇巧珍寶。這種風氣在乾隆中期之後呈現出了愈演愈烈的趨勢,吏治廢弛,綱紀敗壞,日甚一日。

乾隆時期另一個飽受詬病的制度就是議罪銀製度。提出這個臭名昭著制度的不是別人,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貪官和珅。所謂的議罪銀製度本身就是以權謀私的做法。國家法令權力本來屬於國家並不屬於皇帝個人,但是和珅的議罪銀製度就是公然將國家法律作爲出售,而且出售後的錢並不屬於國家而屬於皇帝個人,這實際上將貪官收錢辦事的個人行爲上升成了國家行爲。國家機器成爲和珅機器幕後支持者乾隆的個人發財的工具,而最終受益者還是乾隆皇帝。議罪銀製度最終演變成了官員公開行賄制度。根據清朝史料的記載,所謂的議罪中的“罪行”往往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失誤,絕大多數根本夠不上罪行,很多都是官員“自首”的目的無非就是變相的送錢給皇帝,比如說奏摺中有錯別字自行交上十萬兩銀子,奏摺中字跡不清楚自行交上二十萬兩,其實都是變相向皇帝行賄,因此所謂的議罪銀議罪目的並非議罪,而是交錢。

爲什麼乾隆時期貪腐案會屢禁不止?原因是什麼 第3張

乾隆罰來的錢並沒有歸入國庫,而是全部放進了皇宮的小金庫,可見乾隆本身也是一個貪婪的人,官員難免上行下效。在被乾隆的反覆盤剝之後,官員們爲了依舊維持體面的生活,貪污腐化、敲詐勒索,也就逐漸成了官場風氣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