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王安石爲什麼會二次罷相?從詩作中探索王安石的生平

王安石爲什麼會二次罷相?從詩作中探索王安石的生平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是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王安石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別館寒砧,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

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向沙頭落。

楚颱風,庾樓月,宛如昨。

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他情擔閣!

可惜風流總閒卻!

當初謾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

夢闌時,酒醒後,思量着。

王安石這首《千秋歲引·秋景》,像一篇悽婉清絕的秋聲賦,訴說着心中的徘徊與糾結。他心懷抱負,想着兼濟天下,可世途險惡,又不得不急流勇退,獨善其身。無可奈何,一生被名利所縛,被情感耽擱。只有在酒醒夢迴時,仰望蒼穹,獨自思量。

王安石爲什麼會二次罷相?從詩作中探索王安石的生平

幼時的王安石酷愛讀書,過目不忘,常常下筆即能成文。父親王益時任臨川軍判官,因此少年時的他經常跟隨父親宦遊各地,看到了衆多的社會現狀與民間疾苦,這樣獨特的經歷激發了他改革的願望。

慶曆二年,王安石進士及第,被授淮南節度判官。一心想爲民辦實事的王安石,在任滿後放棄了京試入館閣的機會,調任鄞縣知縣。爲任四年間,他帶領當地人民興修水利、擴辦學校等等,深受民衆愛戴。

《登飛來峯》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皇祐二年夏,王安石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途徑杭州,偶登飛來峯。站在峯頂高聳入雲的塔上,眺望山下,只見雲霧環繞,縹緲迷濛。此時的詩人正初涉宦海,雄心滿懷,即使浮雲蔽日,也絲毫不會影響他的壯志豪情。“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眺望的眼睛,聽說雞鳴時分就可以看見旭日東昇。”那時的王安石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王安石爲什麼會二次罷相?從詩作中探索王安石的生平 第2張

治平四年,宋神宗即位,因久慕王安石才名,起用他爲江寧知府,不久又詔爲翰林學士兼侍講,神宗對其十分器重。

當時的大宋王朝,內憂外患嚴重。冗官冗員衆多,加上大興土木,修廟建寺等,使得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北部邊境經常遭到遼和西夏的侵擾,戰亂頻起,民不聊生。看似繁榮的大宋,其實已經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神宗力圖擺脫這種困境,召見王安石尋求解決辦法。王安石提出了“青苗法”、“保甲法”、“改革科舉”等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改革措施,得到神宗的大力支持。神宗任命王安石爲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轟轟烈烈的“熙寧改革”拉開了王安石的主場。

《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

一爲釣叟一耕傭。

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

興王只在談笑中。

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

常言道: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再有能力的良臣,如未遇到明君亦只能如明珠蒙塵,終不見光明。而王安石卻幸運地遇到了有識的明君,支持自己變法,他感嘆神宗的知遇之情。就像姜尚和伊尹,本是一釣叟和傭耕之人,因偶遇明主賞識,建立了豐功偉績,得以千載留名。他也希望自己能在神宗的支持下,實現改革目標,使大宋王朝民富國強,也讓自己壯志得酬,人生圓滿。

即使有神宗的支持,王安石的變法也並不是一帆風順。司馬光曾三次給王安石寫信,列舉新法的種種弊端,要求廢除新法;百姓爲逃避保甲,出現自斷手腕等現象;就連太皇太后及皇太后都向神宗哭訴“王安石亂天下”。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對之聲,讓神宗對變法也產生了懷疑,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職務,改任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

第二年,由於朝廷內部紛爭,王安石再次拜相。然而復相後的王安石得不到更多的支持,變法難以繼續推行下去,心灰意冷的王安石託病請求離職。同年十月,他辭去宰相之職,外調鎮南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

再度來到江寧,登江寧城樓,俯瞰這個曾經盛極一時的六朝古都,王安石不禁感慨萬分。

《桂枝香·金陵懷古》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千里澄江似練,翠峯如簇。

歸帆去棹殘陽裏,背西風,酒旗斜矗。

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

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作爲一個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有着深深地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時刻保持着清醒的頭腦和遠見的卓識。眼前的金陵城萬家燈火,喧鬧繁華,可誰能看到繁華背後的榮辱更迭呢?

曾經的東晉、宋、齊、樑、陳都在此建都,虎踞龍蟠,繁盛至極,可最終依然一個個相繼敗亡,只剩下寒煙慘淡、碧草衰黃,徒留後人到此喟嘆感傷。

看似歌舞昇平的大宋王朝,在輕歌曼舞中掩藏着當權者的醉生夢死,喧囂熱鬧中攜裹着百姓的哀嘆悽苦。可這一切自己都無能爲力了,他感到深深的無奈。

王安石爲什麼會二次罷相?從詩作中探索王安石的生平 第3張

二次罷相後的王安石,已至暮年,心情逐漸趨於平靜。雖然憂國憂民之心依然,但已能將其藏於心中最深處。他隱居於金陵城中,過起了登山臨水的閒適生活。

《漁家傲》

平岸小橋千嶂抱。

柔藍一水縈花草。

茅屋數間窗窈窕。

塵不到。時時自有春風掃。

午枕覺來聞語鳥。

欹眠似聽朝雞早。

忽憶故人今總老。

貪夢好。茫然忘了邯鄲道。

層巒疊嶂的山峯,環抱着秀麗的小橋流水,河水青青,花繁草翠。在山間竹林深處,有數間茅舍,茅舍中纖塵不染,浸潤在融融的春日暖陽裏。午間小睡,醒來時四下一片寂靜,只有婉轉的鳥鳴偶爾傳來。如此美景,讓人恍如隔世,忘卻了在宦海中的坎坷沉浮,只想貪戀此時的悠閒自在。

掩起內心的澎湃,在這看似安閒中,王安石度過了自己的餘生。元祐元年四月,王安石病逝,享年六十六歲,獲贈太傅,葬於江寧半山園。

王安石一生追求的是推行變法,實現富國強民的願望,可現實卻給了他無情的打擊,他的願望終難實現。在人生的最後一段時光,他只能在無所事事中獨上層樓,眺望江水滾滾東流,回憶往事悠悠。

自古帝王州,鬱鬱蔥蔥佳氣浮。

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

繞水恣行遊。上盡層樓更上樓。

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

——《南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