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功成身退:王安石少年得志之後爲何主動辭官?

功成身退:王安石少年得志之後爲何主動辭官?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他出身於官宦之家,父親叫王益,當過員外郎,但去世得早。王益去世時,王安石19歲。王安石父親去世後,家道也就中落了。好在王安石不僅天賦很高,而且安貧好學。他從小就喜歡讀書,有過目便終身不忘的本事。寫起文章來很快,似乎不假思索,文章既成,人們讀後總是讚歎不已。王安石有一個朋友叫曾鞏,是個熱心人,他將王安石的文章推薦給文壇領袖歐陽修,歐陽修讀後也非常欣賞,並四處爲他宣揚。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御試進士。據說,王安石本該中狀元的,但其賦中有“孺子其朋”這樣的話,仁宗認爲這話犯忌,不可以當狀元,於是判成了第四名。

 

功成身退:王安石少年得志之後爲何主動辭官?
 

網絡配圖

   王安石性格的孤傲與執拗,很早就表現出來了。王安石成進士時,年方21歲,放爲淮南判官。按當時的規矩,王安石在淮南判官任上任滿後,可以要求參加競選館職的考試。所謂館職,就是指在史館、昭文館、集賢館等處供職。當時有“國朝館閣之選,皆天下英俊”之說。一旦得到館職,馬上就成了名流。這名流二字,以當今的行情度之,實在不可小視。以2005年最爲火爆的“超女”而言,昨天還是些不諳世事的小姑娘,一夜之間成了“超女”,馬上進入“名流”之列,於是聲譽陡起,名聞遐邇;財源滾滾,利達三江。

   因而當時的館職,一般人是削尖了腦袋想往裏邊鑽的。王安石任滿時不過二十六七歲,正是風華正茂之時,以他文章的名氣,若試館職豈有不中之理?這王安石就清高得很,偏偏就不去。他27歲時,調到鄞縣當縣太爺。那時,他的變法思想便現端倪並付之實施了。在鄞縣,他修築堤堰,疏理陂塘,方便交通,尤其是在青黃不接之時將閒置在倉的官谷借給老百姓,讓老百姓秋後加息償還,這一做法於官於民都有好處。這些利民舉措,深受鄞縣百姓歡迎。

  

功成身退:王安石少年得志之後爲何主動辭官? 第2張

網絡配圖

   當時的宰相叫文彥博,很欣賞王安石的。他向皇帝宋仁宗推薦王安石,說王安石這個人有本事又淡泊名利,應該越級提拔重用,而且還說,越級提拔王安石,可以遏制官場上追名逐利的不良風氣。文宰相的推薦很管用,皇帝當即指示,安排王安石到集賢院做校理。對於一般人說來,有宰相這樣位高權重的人親自出面當後臺保舉,又由皇帝親自安排就任館職,等於是坐火箭一下子就飛進了“名流”的寶塔尖裏,這無異於是天上掉下的大餡餅,燒香拜佛都求不來的好事。然而,王安石又拒絕了,不去。文壇領袖歐陽修見狀也摻和進來,說王安石既然不願到集賢院,就請皇帝讓他當個諫官吧。王安石居然也不買賬,藉口祖母年紀大家中貧寒,推辭了。歐陽修熱心熱腸,見王安石不願到京城上班,又給皇帝打報告,說王安石既是家貧,肯定需要朝廷的俸祿養家餬口,還是給他個官當纔好。皇上採納了這個意見,派王安石到常州去當了個知州。直到嘉祐三年(1058),宋仁宗特召王安石出任度支判官。度支判官的職責是掌管全國財政的統計和支調,大約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長吧,也許是這個職務符合王安石的胃口,這一回,他欣然赴京上任了。來到京城後,他就搞了份《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亦即史家所稱的“萬言書”。在這份萬言書裏,他系統地提出了他的變法主張,但仁宗皇帝沒有采納他的意見。他當度支判官不久,就下令要他去集賢院上班。

調到集賢院去,王安石又不幹了。用今天的眼光看去,王安石多次辭去館閣下達的任命,似乎有點作秀的味道。士大夫們見他一再不幹可入名流的館職,以爲他無意於仕途,很清高的,都恨不得能見上他一面。而王安石的這種態度,連朝廷都受影響,他越是推辭,朝廷就越想給他一個好差事,而且還越擔心他不幹。到京的第二年,讓他同修起居注,他又反覆推辭。內閣門吏親自拿着任命書去給他,他乾脆躲到了廁所裏去。門吏無奈,只好把任命書放在他的桌子上走人了事,不料他拿起任命書追了出來,就是不肯接受。

   

功成身退:王安石少年得志之後爲何主動辭官? 第3張

網絡配圖

   想必當時的環境還是比較寬鬆的,王安石如此不聽組織安排,也居然無事,放在今天,行麼?後來他又給皇帝打報告推辭,如此折騰了八九回,才勉強接受了任命,皇帝讓他當了個知制誥。這個官是宋沿唐制,負責爲皇帝起草詔令,自然要文章寫得好的人才幹得了,同時又讓他負責檢察在京的刑獄,至此,王安石纔不再提辭官的事。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