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諸葛亮北伐如此艱難 諸葛亮爲什麼還要“窮兵黷武”的北伐

諸葛亮北伐如此艱難 諸葛亮爲什麼還要“窮兵黷武”的北伐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諸葛亮明知北伐艱難,爲何寧願冒着“窮兵黷武”之名,屢屢北伐? 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用五個字道出了他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本意,但是實際上,諸葛亮北伐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此,他還有一個不能宣之於口的原因。

諸葛亮北伐如此艱難 諸葛亮爲什麼還要“窮兵黷武”的北伐

前《出師表》與《後出師表》

初中課本上就學過的《出師表》,大家應該都不陌生,詩人陸游曾在詩中寫到:“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撇開出師表的文學成就不提,單說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寫的內容,堪稱“聞者落淚,聽者傷心”。

這篇文章是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前上書後主,其內容更像是一封遺書,透露出諸葛亮即將北伐,前途未卜的忐忑心理。

正是因爲這種心理,諸葛亮在文中主要交代了國事,叮囑後主宮內、宮外的大小事務,更多表現的是諸葛亮的一種忠貞的情懷。

而《後出師表》就完全不是同一種風格,這是在第二次北伐之前所作。

因爲第一次北伐的失敗,這一次諸葛亮繼續北伐,受到的阻力可就大多了,朝中自然有很多人對諸葛亮的“窮兵黷武”不滿,於是纔有了這麼一篇文章,主要目的是申明北伐的必要性。

雖然有人對《後出師表》的作者是諸葛亮存疑,但是不妨我們先看一看這篇文章,然後再結合實際,來討論下諸葛亮的北伐是否真的“勢在必行”?

諸葛亮的六個理由

開篇點題,“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諸葛亮用“漢、賊不兩立”點名了他爲何“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根本原因。

然後又引古博今,以六大“臣之不解”來解釋自己再次北伐的必要性。

1.“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漢高祖如此英明神武的一個皇帝,麾下謀臣如雨,武將如雲,卻依然還要屢屢犯限,這才能平定天下。

現在的蜀國比起高祖時期差得太多了了,想要平定天下,豈能不犯險?偏安一隅,就能等着天下自動臣服嗎?

諸葛亮北伐如此艱難 諸葛亮爲什麼還要“窮兵黷武”的北伐 第2張

2.“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羣疑滿腹,衆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當初孫策出兵江東的時候,手下不過兩三千人馬,劉繇作爲朝廷任命的揚州刺史,名正言順,擁有大義名分,會稽郡守王朗等人也是身孚人望。

面對孫策出兵,一個個引經據典,滿腹經綸,卻遲遲不肯動兵,坐等孫策一步步壯大,最後一個兵敗身亡,一個成了階下囚。

3.“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僞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智力過人,用兵也有孫武、吳起之能,可是他不也是經歷過一次次險境,這才終於成就了一番事業?

4.“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爲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諸葛亮北伐如此艱難 諸葛亮爲什麼還要“窮兵黷武”的北伐 第3張

曹操攻打過五次昌霸(昌豨,泰山羣寇之一,屢屢投降,後而背叛)都不能收服他,四次想越過巢湖攻打孫權不也沒能成功?想要任用李服(王子服),李服與董承等人密謀準備誅殺曹操;委任夏侯淵鎮守漢中,夏侯淵不也兵敗身死,讓我們奪取了漢中?

先帝在世時,經常稱讚曹操能力非凡,可是曹操也能反覆犯錯,何況我這樣的普通人呢?怎麼可能事事料敵於先,又怎麼敢說大話,每戰必勝?

5.“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羣、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從臣到漢中,準備北伐開始,到如今寥寥數年,先後死了趙雲等曲長、屯長以上的將領七十餘人,其他的將領又有一千餘人。

要知道,這些人可不僅僅是益州的人才,而是先主在數十年間,網羅天下人才,各州郡前來投奔的精銳。

再過幾年,這些人才就要損失三分之二,長此以往,等人才凋零殆盡,用誰去滅敵呢?

6.“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諸葛亮北伐如此艱難 諸葛亮爲什麼還要“窮兵黷武”的北伐 第4張

現在益州百姓窮困,士兵疲敝,但是戰爭並沒有結束!

戰爭不結束,無論是主動出擊,還是防守敵人進攻,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其實都差不多。

現在敵我雙方強弱懸殊,如果我們以一州之力,等待敵人主動出擊,與敵人打曠日持久的防守戰,真的有勝利的希望嗎?

《後出師表》總結

《後出師表》旁徵博引,以古今名人(漢高祖、劉繇、曹操等人)的實例爲佐證,來說明想要平定天下,就不可能不冒險。

固然現在敵我懸殊,我方勝算下,以小博大本身就是冒險之舉,可是自古以來,想要獲取勝利,哪能不冒險?

然後以曹操爲例,哪怕是英明如曹操,也會犯這樣或者那樣的錯。我們北伐已經是冒險,況且我諸葛亮自認不如曹操,那麼第一次北伐失敗有什麼好揪着不放的呢?怎麼能因爲第一次北伐失敗就要放棄匡扶中原的夢想?

另外,現在不北伐,更待何時?當年先主從冀州一路轉戰到益州,網羅天下才俊,這才創立蜀漢的基業。

可是短短數年之間,跟隨先帝的老臣已經有很多跟隨先帝而去,人才逐漸凋零。現在僅憑一個益州,雖然能有所補充,可是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總是比不過當年,並且一年不如一年的。

長此以往,人才凋零殆盡,還有誰能北伐呢?

諸葛亮北伐如此艱難 諸葛亮爲什麼還要“窮兵黷武”的北伐 第5張

最後,“漢、賊不兩立”,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在未平定天下之前,戰爭都不會結束。

無論是我們北伐曹魏,還是曹魏來伐蜀漢,仗總是要打的。既然要打仗,總會有消耗,我主動出擊與被動防守,消耗差距並不大。

既然如此,等敵人主動打過來,被動應對,憑我們一個小小的益州,真的能抵擋得住嗎?

所謂“久守必失”,打曠日持久的守城戰,無疑容錯率太低,無論是對民心、士氣的考驗,還是對麾下將領的信任,都會成爲一個很難應對的問題。

一個應對不合適,有人開城投降,或者裏通外敵,很容易就導致失守。

所以,在實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小國守城,總是很難長久的,與其如此,不如化被動爲主動,以攻代守,主動進攻,纔是最好的防守。

諸葛亮另一個不能宣之於口的原因

任何一個政權,自從建立之後,就難免有利益之爭,導致內部傾軋。

比如三國中的另外兩國,最強大的曹魏,就是亡於內部鬥爭,權臣司馬懿殺死曹爽之後,徹底掌控曹魏政權,在經過司馬師、司馬昭兄弟二人的一步步經營,曹魏已經可以說名存實亡。

第二強大的孫吳,比起曹魏也好不了多少,自從東吳大帝孫權死後,先後內亂而死的宗室、權臣不勝枚舉。雖然東吳的整體實力大概有蜀漢的兩倍,但是在對曹魏的戰場上,取得的成就卻還不如蜀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內部不統一,力量不能集中。

相比而言,最弱小的蜀漢,卻是最團結的一個國家,也正是因此,蜀漢才能與吳、魏並立。

難道蜀國就沒有內部矛盾嗎?

當然不是,別說偌大一個國家,就是小至一個郡、一個縣的勢力,只要建立了政權,就不可能不存在內部矛盾。

比如說,諸葛亮臨終之前,設立了兩位輔政大臣,爲何到後來,只有諸葛亮一人權傾朝野,流芳百世?

李嚴是什麼時候從唯二的輔政大臣,被貶爲平民的?

就是在北伐期間,就是在北伐過程中!

諸葛亮北伐如此艱難 諸葛亮爲什麼還要“窮兵黷武”的北伐 第6張

諸葛亮通過北伐,通過統一對外這個大的外部矛盾,成功轉移了內部較小的矛盾,也將內部傾軋的影響降到了最低。

不得不說,這也是諸葛亮的魅力所在,因爲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哪怕在權利爭奪過程中,也用了一些手段,但是最終的結果,或者說他的目的是爲了讓弱小的蜀漢能將力量擰成一根繩,能集中全力北伐,不是爲了一己私利!

諸葛亮將內部矛盾轉移爲外部矛盾,自己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卻並沒有如董卓、司馬懿等權臣一樣以權謀私,所以才能得到蜀漢上下官員,乃至於後世之人的尊敬。

如果認爲諸葛亮的北伐是“窮兵黷武”,那無疑是一種目光短淺的看法。戰爭的魅力就在於誕生奇蹟,化不可能爲可能!如果僅僅只看國力強弱,根本就不需要戰爭,還不如早點投降。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