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上的今天 > 禮崩樂壞是什麼出處?是誰說的?

禮崩樂壞是什麼出處?是誰說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禮崩樂壞”是一個歷史術語,最早由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提出。在《荀子·儒效》一文中,他寫道:“夫禮之不修,而樂之不備,則民無所措手足,而天下莫之能治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禮儀不加以修養,音樂也不完備,那麼人民就會失去方向和目標,整個社會也會陷入混亂和無序之中,無法得到有效的治理。

荀子認爲,禮和樂是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的重要手段。通過規範人們的行爲和情感,禮和樂可以促進人們的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同時,它們也可以增強人們的歸屬感和凝聚力,使整個社會更加和諧和有序。

禮崩樂壞是什麼出處?是誰說的?

因此,荀子強調了禮崩樂壞對於社會的影響。他認爲,如果禮崩樂壞,就會導致社會的混亂和動盪,甚至引發戰爭和動亂。這也是爲什麼荀子一直主張要重視禮樂教育的原因。

總之,“禮崩樂壞”這個術語是由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提出的,它強調了禮樂對於社會的重要性和影響。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中汲取示,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做出貢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