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明清時期的布政使是幹啥的?揭祕布政使的由來與衰落

明清時期的布政使是幹啥的?揭祕布政使的由來與衰落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明朝。

布政使的誕生

布政使首創於明朝,是元朝行省制度的發展,我們知道元朝爲了管理遼闊的疆土,開創了行省制度,是我國省制的開端,明朝則是省制發展史上的一段重要時期。

行省全稱行中書省,原本是中央機構中書省的派出機構,也就是一個衙門,後來這個衙門的轄區也被稱爲行省,也就成了行政區域。

省長官爲平章政事,統管轄區內的行政、財政和軍事,具有相當的獨立性,遇到一些特殊情況的時候,甚至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執行,不需要事先上報中央再執行。

這種獨立性朱元璋是且喜且恨的,在他打天下的時候,他很喜歡,比如他打下集慶(今南京)後就自領江南行中書省,之後每打下一省,即任命自己的行省長官,完全套用了行省制度。但隨着天下大定,朱元璋越發不能容忍行省對於中央集權的威脅,很快就對行省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改行中書省爲承宣布政使司,行省長官平章政事及其助手左、右丞等官均被廢除,排在第三等的參知政事改爲布政使,成爲承宣布政使司的行政長官。

布政使的職權

明清時期的布政使是幹啥的?揭祕布政使的由來與衰落

爲什麼只有行政呢?因爲行省的權力太大了,朱元璋在改名之後,將其權力一分爲三,承宣布政使司只分到行政,提刑按察使司分到司法監察,都指揮使司分到軍事,三者合稱三司,互不統屬,各自對中央負責,有效地分化了地方的力量,有利於中央集權。

雖然名頭變了、權力分了,但行省制度的主體卻沒有太大變化,從“使司”的名字我們也可以看出,三司仍然是中央派出機構,明朝前中期也有“布政使入爲尚書、侍郎,副都御史每出爲布政使”的現象,直到明英宗之後才消失,三司這才真正轉爲地方官。或許是因爲主體沒變,在民間三司的稱號還是省,明朝核心地區也被稱作兩京十三省。

布政使的前身參知政事是行省的三號人物,從二品,上面有從一品的平章政事和正二品的左、右丞。朱元璋把布政使調爲老大後,其品級升爲正二品。沒幾年朱元璋覺得地方官品級太高,於洪武十三年(1380)降爲正三品,並增設爲左、右布政使兩人。

明清時期的布政使是幹啥的?揭祕布政使的由來與衰落 第2張

洪武二十二年(1389),朱元璋又將布政使升爲從二品。建文帝執政時曾將其升爲正二品,裁撤一人。朱棣登基後廢除,從此明朝布政使有兩人,爲從二品。

明朝的官制一品都是虛職,像太師這種,屬於榮譽職位,真正的實權官員,像六部尚書,正二品,雖然明朝內閣後來權力大於六部,可制度上內閣大學士的品階是遠遠低於尚書的,內閣跟六部沒有丞相跟六部的那種從屬關係。由於明朝廢除丞相,尚書往上就是皇帝了,從二品的布政使品階其實很高。

那布政使的權力如何?我們可以從朱元璋本人的解釋來看。

邇來朕有天下,更行省爲承宣布政使司。所以承者,朕命也;宣者,代言之也;布者,張陳之也;所以政者,軍民休慼,國之利病;所以使者,必去民之惡,而導民之善,使知有畏從。於斯之職,可不重乎!(《高皇帝御製文集·承宣佈政使誥》)

布政使的職責就是上承皇帝指令,下轉地方府縣執行,相當於承上啓下的傳聲筒,保證中央政策落實到位,此外還有管理屬官和地方財政的重要職能,具體來說就是主管考覈本省官吏、掌管本省財政(戶口、土田及貢賦)、發放官員俸祿、主持一省禮儀祀典和撫卹人民(賑災安撫)等,算是今天的省長兼財政廳長兼糧食廳長。

布政使的沒落

明朝中後期布政使逐漸成爲地方機構,但中央還是得派人去地方視察情況啊,新的中央派出機構逐漸形成,就是巡撫和總督。

這兩個職位原本都是因事而設、事畢則撤,由中央派遣重要官員如尚書等前往地方。

巡撫取意“巡行天下,撫軍安民”,始見於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巡撫陝西,明成祖朱棣時派官員巡撫各省,明宣宗朱瞻基之後逐漸成爲常設官職。

巡撫屬於大員外派,固定後一般巡撫一省,每年都要赴京師議事,同時也有節制三司的權力,布政使職權無疑被剝奪了。

總督則來源於總督軍事,主要是爲了叛亂而設,明朝時期廣西叛亂衆多,兩廣總督設而復設,後來明朝官方乾脆不撤了,兩廣總督一直有,總督逐漸成爲常設,而且還是節制一省、兩省乃至數省的軍事,後來也能節制行政,布政使權力更低。

清承明制,這些官名全部保留,不同的是清朝巡撫正是成爲一省最高長官,跟總督互相制衡,布政使則成了小弟在兩位大佬面前瑟瑟發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