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明朝爲何是科舉制的鼎盛期?因做了一項改制

明朝爲何是科舉制的鼎盛期?因做了一項改制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明朝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科舉制度是古代平民進入仕途的主要途徑,起始於隋唐、發展於宋朝,但是真正把科舉制度發揚光大的朝代卻是明朝。或許你會想到明朝的“八股取士”嚴重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那爲何科舉制反而在明朝發展到鼎盛期呢?這就要說說洪武末期的一個科舉案子,和明朝前幾任皇帝對科舉取士的進一步改制和完善。

對於科舉制的起源時期,歷史學家對此衆說紛紜,有人認爲是起源於隋朝,因爲隋文帝時期開創了讀書人通過考試博取功名的先例;而有人認爲是起源於唐朝,因爲隋朝的考試選官並沒有形成永制,而是依然使用察舉制。但是不管怎樣,科舉取士在隋唐時期只是處於一個起步階段,因爲唐朝科舉每次錄取的名額人數非常少,幾人到幾十人不等,遠遠沒法滿足整個國家的政府機構對“新鮮血液”的需求。所以說唐朝還沒有徹底把科舉取士當作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只能說此時期的科舉制是一個嘗試期。

明朝爲何是科舉制的鼎盛期?因做了一項改制

唐朝科舉錄取名額很少

到了宋朝的時候,雖然科舉制已經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但是對科舉考題卻沒有形成一個規定,然後自始至終的使用,而是中間多次更改考試規則,所以說宋朝的科舉制仍然處於一個改革階段。另外,宋朝的考生通過殿試得中進士後就可以直接做官,這一點或許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爲考生此前都是埋頭苦讀四書五經的,如果分在一般崗位上或許可以勝任,但是分到特殊崗位上,比如水利職位,那就很難說了。這就導致宋朝選官因爲少了一些限制,而使得官員素質不高。

宋朝科舉選官過冗過濫

到了元朝,科舉制幾乎成了擺設,完全不被中央政府重視,反而成了元政府打壓漢人的一個手段,因爲在錄取進士的資格上,蒙古人和色目人要多出漢人許多;而且漢人的考題難度也要難於蒙古人和色目人不少。所以在此時期,科舉制處於一箇中落時期。

而到了明朝,朱元璋對科舉取士做了進一步的改制,這次改制和前朝相比,有三個地方改動較大:

一、擴充錄取名額

唐宋元三朝,每一次錄取人數少的時候僅有幾人,多的時候也不過百人左右。而到了明朝,洪武年間每一次科舉考試,錄取的進士人數基本都在一百五十人以上。

明朝爲何是科舉制的鼎盛期?因做了一項改制 第2張

明朝科舉增加了錄取名額

二、確定了八股取士制度

關於八股取士,現代人看來是禁錮考生思想的答題形式,但是在朱元璋看來,這只是一個擇優錄取的手段。他認爲只有八股文寫得好,纔有當官的資格,如果考生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怎麼證明自己比別人優秀呢?這一點就如同當今的高考,雖然考試的科目知識在以後參加工作時根本用不到,但是這卻是看一個學子是否天賦過人;是否有着值得繼續深造的價值。

三、選拔朝廷高級官員的考覈更加嚴格

明以前的進士都是可以直接做官的,地方職務和中央部委崗位都是有可能的。而到了明朝,考生中進士後想要被分配到朝廷重要崗位(比如想進入帝國核心機構內閣任職,必須是翰林院出身),還需要進一步的參加考試。

殿試第一甲爲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進入翰林院做崗前培訓;而第二和第三甲則需要再次考試,考中的成爲庶吉士,沒有考中的則直接分配到地方或六部做一個小官。而庶吉士再學習三年,三年後參加考試,通過的被分配到翰林院,沒有通過的就分配到地方或六部。所以說,八股取士並不完全影響國家對高素質官員的選拔,因爲處於帝國權力核心的官員都是經過專門的崗前培訓的。就好比今天的高考考生還需要在大學主修一門專業,畢業後才能參加工作一樣。

明朝爲何是科舉制的鼎盛期?因做了一項改制 第3張

朱元璋對科舉改革的三大點

這三點就是朱元璋對科舉取士的重要改制,但是這還沒有進一步的徹底完善科舉制度,而促使後來繼任皇帝完善這一制度的,則與一件科舉案件有關。

這個案件就是洪武年間有名的“南北榜案”。事情的起因是,在洪武三十年二月舉行的殿試之後,錄取的進士有51人,但全部都是南方人,故稱之爲“南榜”。於是就有御史上奏,說主考官舞弊專門不錄取北方人,而只錄取南方人。朱元璋得知後,立刻嚴查,抓捕了相關官員,然後在當年六月重新舉行殿試,之後又擴招了61人,全部是北方人,故稱爲“北榜”。

其實在此案件中,主考官並沒有舞弊,而是北方考生的能力確實不如南方考生。這是因爲自晉朝開始,到南宋時期,中國的文化重心逐漸南移,造成南方重視商賈教育、而北方則更重視軍事。所以洪武三十年二月的殿試纔會出現中榜者盡皆南方人的情況,而後來朱元璋爲了補償北方學子,纔再次擴招名額錄取了部分北方考生。

洪武末期的南北榜案

朱瞻基採用了南北中分卷錄取方式,徹底完善了古代科舉制

雖然此次朱元璋已經意識到了南北教育程度的不同,勢必影響官員的選拔會出現地域不平衡的現象,但是他卻沒有藉機進行錄取改制。而後來的朱允炆和朱棣相繼登基,也沒有重視科舉制度的完善。直到朱高熾繼位,他聽取了大臣的建議,區分南北地區分別錄取會試考生,但是未經執行就駕崩了。後來朱瞻基繼位後,就採取這一建議對會試考題加以分別,分爲南卷和北卷,即南方錄取名額佔60%,北方佔40%。後來又進一步的完善,改爲南方佔55%、北方佔35%、中部佔10%,此南北中分卷錄取方式遂成爲明朝科舉取士永制。

朱瞻基採用南北分卷錄取方式

經過朱元璋時期對科舉的改制和朱瞻基的進一步完善,使得明朝的科舉成爲古代科舉制的鼎盛時期,後來的清朝也是完全沿用這種方式。其中尤其是南北中分卷錄取的方式,更是科舉取士的一大改革,使得科舉制度對全國考生更加公平,而且這一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另外如果把當今高考比作古代科舉的話,南北中分卷是第一次大改革,那麼這幾年的新高考3+3改制,就是第二次里程碑式的改革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