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如何評價李鴻章的功與過?李鴻章是好人還是壞人

如何評價李鴻章的功與過?李鴻章是好人還是壞人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學習中國歷史,沒有人不知道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而這些條約的簽署者,就是遭萬人唾罵的清政府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與這些條約在一起,李鴻章成了千古罪人,朝廷斥責他辦事不力,免去了他的顯赫職務,國人斥之爲賣國賊,民間則傳說他拿了日本人的銀子,甚至有人公開聲明要不惜一切殺掉他以雪“心頭奇恥大辱”。

而在這同時,關於李鴻章的很多與洋人有矣的逸事在不脛而走,比如:李鴻章可能是第一個到國外去看足球比賽的中國人,並且對這些人把一隻球踢來踢去,跑得滿頭大汗感到匪夷所思,李鴻章在國外的公共場所隨地吐痰;當客輪駛往美國的途中,來揭祕吧據悉李鴻章在船上對每一位他見到的美國人都問這樣的三個問題:你是做什麼的?你能掙多少錢?你住得離紐約近嗎?

李鴻章不顧禮儀用手撕烤雞吃,主隨客便的英國人從此翻開了吃雞時可以不用刀叉、直接動手的新篇章,李鴻章讓廚子用下腳料做的雜碎成了宴老外的一道名菜……這些傳說,有的像是在恥笑李鴻章的不諳西洋風情,有的則像是讚揚李鴻章與洋人打交道時的雍容和機智。其實,來揭祕吧認爲很多事情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對李鴻章這個人也同樣如此。

首先,我們應該看到,由李鴻章出面簽署那些條約,並不等於就應該由李鴻章來承擔全部責任。清朝的全體軍機大臣曾經給皇帝上過一份奏摺,裏面說:“中國之敗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鴻章之過”,曾令李鴻章老淚縱橫。這句話裏面也的確包含着合理成分。

儘管李鴻章在清朝的外交活動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有些時候,“每當聚議時,一切辯駁均由李鴻章陳詞,所奏朝廷折電,概出李鴻章之手。”但他畢竟只是大清朝的馬前卒而已。中日甲午戰爭後,面對日本人割讓遼東、臺灣、澎湖,賠款軍費3億兩白銀的“要價”,朝廷在給李鴻章的電報中均是模棱兩可的“着鴻章酌量辦理”。

李鴻章考慮,如果採取強硬的態度和立場,就會導致中日戰爭繼續擴大,而以清朝當時的軍事力量,戰爭的結果只能是整個東北的淪喪,如果答應日本人的條件,清政府的主權和財產也會遭到巨大的損失。李鴻章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選擇了後者。

如果說,簽署《馬關條約》,是朝廷把難題推給了李鴻章,那麼,在與八國聯軍簽署“議和大綱”的時候,朝廷給了李鴻章明確指令的:“敬念宗廟社稷,關係至重,不得不委曲求全。”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和慶親王代表大清國在“議和大綱”上簽字。沉重的罪孽立刻又加到李鴻章的頭上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

1901年9月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11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而在此之前,朝廷也是發過“應準照辦”的回電的。作爲一個弱勢羣體的代表去和猶如“虎狼羣”的列強周旋,這實在不是一份好差使。生逢大清國最黑暗、最動盪的年代,李鴻章的每一次“出場”無不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大清國要他承擔的無不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

李鴻章有時真不想再捲入這種尷尬的境地,1896年,俄國沙皇加冕,各國派員祝賀,朝廷派出去的又是李鴻章。李鴻章以在馬關被刺爲由一再推辭,而朝廷一再堅決不準,只到李鴻章表示“非敢愛身,惟虞辱命”,“一息尚存,萬程當赴”。

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朝廷的電報一封接一封地到達南方,要求李鴻章北上與正在攻打這個國家的洋人議和。朝廷爲此將李鴻章由兩廣總督重新調任爲清政府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職位: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而慈禧的最後一紙任命是着李鴻章爲全權大臣。”

每當滿清政府把這個巨大的帝國帶到毀滅的邊緣,他們惟一必須啓用的人就是李鴻章,對國家來說,這真不知是幸還是不幸,但對李鴻章本人來說,卻幾乎就是不幸。

其次,作爲大清外交重臣,李鴻章較早也較多接觸外國的人、事、物,他給朝廷的奏章中曾經很客觀地描述過蒸汽機的運作原理,說明他對外國的科學技術有極大的興趣,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一些具有發展眼光的看法和做法,創出了中國的不少第一:

中國第一個近代軍工企業李鴻章利用富紳的銀兩引進洋人的機器設備,在上海創辦了上海洋槍三局。他造武器,毫無疑問,不論是政治目的還是經濟目的,都是爲着鞏固清政府。比如,在政治上,他是從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獲得的靈感;在經濟上,他算的是“肥水不外流”這筆賬。但這的確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軍工企業。

中國第一條電報電纜線在李鴻章的支持下,從大沽口到天津城鋪設了中國第一條電報電纜線。而當時朝野上下的很多人還沉浸在風水之說中,生怕電纜線在地下橫衝直撞,會斷了“地脈”。

中國第一個電報公司隨着電報電纜線的鋪設,由清政府投資,成立了李鴻章稱之爲“官督商辦”的、以贏利爲目的的電報公司。

如何評價李鴻章的功與過?李鴻章是好人還是壞人 第2張

中國第一家民營輪船公司清中葉以後,由於京杭運河淤塞,朝廷南北貨物的調運部分改爲海路,李鴻章抓住時機,督辦創立了“招商局輪船公司”。它承攬了朝廷“官物”運輸一半的運量,而其隨後展開的客運業竟擠垮了英美合辦的旗昌公司。

由於李鴻章的主持和參與,洋務派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條鐵路、第一座鋼鐵廠、第一座機器製造廠、第一所近代化軍校、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

再次,自1840年英國人用艦炮打開中國的國門以後,中國人沿海岸修築的所有整齊對稱的炮臺和花費巨銀買來的位居世界第六的艦隊,沒有一次阻擋住“蠻夷”的入侵,身爲戰敗一方的代表,李鴻章沒有或者說的確無法做出爲國爭光的事,但他畢竟是清政府重要的外交官員——清朝沒有“外交”的概念,所有的外事統統歸於“洋務”,洋務運動的首領李鴻章不可避免地成爲了清政府當然的“外交家”,並且在國際上確立了自己的影響。

每一次在國家面臨危機的時候,出來收拾殘局的總是李鴻章。1901年11月1日,李鴻章在屈辱和病痛中辭世。而李鴻章一死,大清上下就失去了惟一能夠與洋人周旋的人。所以李鴻章的死,令“太后及帝哭失聲”,大清國猶如“樑傾棟折,驟失倚侍”。

梁啓超在《李鴻章傳》中稱李鴻章爲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19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表示“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李鴻章的外交生涯也讓西方人知道了中國有個“相貌堂堂”且“矜持、自信和傲慢”的李中堂,甚至洋人只知有李鴻章而不知有朝廷。

日本人對李鴻章的評價是: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國人的評價是:以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爲國家作了有價值的貢獻,以從政來說,他爲這個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以一個外交家來說,他的成就使他成爲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