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面對少數民族的叛亂,東晉朝廷是如何處理的?

面對少數民族的叛亂,東晉朝廷是如何處理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東晉的故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早在曹魏後期,對於少數民族大量內遷的情況,已經有人對此表示擔憂,害怕會發生叛亂。到了西晉初年,西北少數民族族人與統治者的矛盾日益激化,先後爆發了以禿髮樹機能和齊萬年爲首的反抗運動,於是就有了江統寫的《過徙論》主張將內地少數民族遷往邊塞地區。

江統的《過徙論》,是在晉惠帝元康九年(299年)齊萬年的反抗運動剛剛結束時提出來的。江統認爲夷狄:“性氣貪婪,兇悍不仁,四夷之中,戎狄爲甚。弱則畏服,強則侵叛。”江統在《過徙論》中重點論述的是關中的氐、羌和幷州的匈奴,追溯各族遷徙內地的經過,強調如何讓少數民族人“而居封域之內,無障塞之隔”,一旦氐、羌、匈奴等起兵造反,必然會“爲禍滋擾,暴害不測。”因此江統才堅持要把少數民族遷往塞外。

不過這一次,西晉朝廷並沒有採納。

後來,匈奴左賢王劉淵起兵,建“漢”。再後來,鮮卑、氐、羌等各族也紛紛起兵,陸續建立了十多個政權,這也就是我們熟知的“五胡十六國”。搜史君以爲這個名稱其實不是很確切,所說的十六國,其中前涼、西涼、北燕其實是漢人的政權;而十六國以外還有漢人冉閔的冉魏,鮮卑族的段氏、宇文氏、西燕,等等都曾割據一方,雖然時間長短不一樣,但也都造成那一時期長久分裂的因素。

面對少數民族的叛亂,東晉朝廷是如何處理的?

如果晉朝政府採用江統的主張,就真的可以避免混亂了嗎?

江統的主張,是以禿髮樹機能和齊萬年爲首的兩次事變爲背景的。所以,要回答上面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先把兩次事件的真相搞清楚。

二月,分雍、涼、梁州置秦州,以胡烈爲刺史。先是,鄧艾納鮮卑降者數萬,置於雍、涼之間,與民雜居,朝廷恐其久而爲患,以烈素著名於西方,故使鎮撫之。——《資治通鑑·七十九卷》

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朝廷從雍、樑、涼三州分出部分地區,建置秦州,目的就是加強對有大量鮮卑族人居住的地區的統治。

六月,戊午,胡烈討鮮卑禿髮樹機能於萬斛堆,兵敗被殺。——《資治通鑑·七十九卷》夏,四月, 北地胡寇金城,涼州刺史牽弘討之。衆胡皆內叛,與樹機能共圍弘於青山,弘軍敗而死。——《資治通鑑·七十九卷》

而搜史君查閱資料又發現,禿髮樹機能在泰始六年六月萬斛堆之戰中大敗過晉軍,還殺死了秦州的第一任刺史胡烈。第二年七月,他又在青山攻打涼州,殺刺史牽弘。由此可見,禿髮樹機能領導的起義對於西晉來說已經很嚴重了。對於這種結果晉大司馬陳騫對這兩人的失敗早有預見。

他曾對晉武帝說:“勇而無謀,非綏邊之材,將爲國恥。”在《晉書·陳騫傳》中有這八個字說明了問題:“二人果失羌、戎之和”。自鄧艾把所有鮮卑人安置在雍、涼一帶以來,到現在已經有很多年了,如果不是晉朝官員“失羌戎之和”,事變是不會發生的。

面對少數民族的叛亂,東晉朝廷是如何處理的? 第2張

禿髮樹機能領導的叛亂愈演愈烈,武帝甚至想派“重臣”賈充出鎮秦、涼二州,卻因賈充用計與皇室聯姻而作罷。大將文鴦曾一度擊敗過禿髮樹機能,招降二十多萬人,但叛亂的根源並沒有剷除,在武威淪陷後晉武帝感嘆道:“誰能爲我討此虜者?”

問題似乎越來越嚴重了,晉朝之內竟然無一人能擋禿髮樹機能!最後禿髮樹機能的叛亂是如何終結的呢?

此時宿衛殿司馬都督馬隆挺身而出,說:“陛下若是能用臣。臣定能平定此虜。”馬隆如何平定叛亂呢?其實馬隆的也說過:“失羌、戎之和必敗”,他出戰的要求就是自己招募三千兵勇,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平叛,他是用什麼方法平叛的?

他這三千兵勇可不是一般的兵,馬隆立下標準,凡拉得開120斤大弓,能挽動九石之重的重弩,才能錄取。這在當時是相當高的標準了,在當時一斤相當於250克,120斤的大弓相當於30公斤;一石相當於120斤,九石也就是270公斤。最後馬隆招到了三千五百人。馬隆就帶着這三千五百人深入河西,一邊走一邊打,沒過多久就攻克了武威,殺死了禿髮樹機能。

十二月,馬隆擊叛虜樹機能,大破,斬之,涼州平。——《晉書》

依照《晉書·馬隆傳》中的記載,當時禿髮樹機能的士兵都是身穿鐵甲,而晉軍是以皮革爲甲,於是馬隆就下令在路邊撒上磁石,使敵軍行軍受阻。

但是搜史君個人認爲《晉書》中這段記載並不可靠,第一磁石需要多少才能達到讓敵軍行軍受阻的目的?晉軍是否有足夠的磁石?第二如果晉軍的磁石達到了目的,那作戰中用到的兵器是否也會受到阻礙?

不管過程怎樣,最終困擾晉朝將近十年的邊患,讓馬隆僅僅一支小部隊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平定了。由此可見,禿髮樹機能的實力並不是非常強大,之前晉朝屢戰屢敗,完全是由於朝廷用人不當。

所以搜史君認爲此次事變的是由於“失羌、戎之和”而起,用無能之人而久不能平。

齊萬年之亂

徵西大將軍趙王倫信用嬖人琅邪孫秀,與雍州刺史濟南解係爭軍事,更相表奏,歐陽建亦表倫罪惡。——《資治通鑑·卷八十二》

齊萬年

齊萬年之亂也是起於晉朝官員與當地居民不和,關中地區的鎮守將領本是司馬倫,而前期寫過的文章中有提到,司馬倫此人根本沒什麼才能,而他的心腹孫秀又是個“狡黠小才,貪淫昧利”的小人,因爲他們處理與氐、羌的關係不當,才導致氐、羌起事。當晉朝調司馬倫回朝,派司馬彤前往時,張華就曾言,司馬彤到任後務必殺了孫秀,可惜司馬彤並沒有落實。

秋,八月,解係爲郝度元所敗,秦雍氐、羌悉後,立氐帥齊萬年爲帝,圍涇陽。——《資治通鑑·卷八十二》

面對少數民族的叛亂,東晉朝廷是如何處理的? 第3張

元康四年,八月關中的氐、羌羣起反晉,一同擁立齊萬年爲皇帝,緊接着就攻破了涇陽。見事態擴大朝廷派安西將軍夏侯駿指揮,增援關中。

此次平亂選擇的人和平禿髮樹機能之亂時犯的錯誤一樣,朝廷選派夏侯駿前往平亂,而夏侯駿是司馬師妻子的本家,並沒有什麼軍事才能,更做不了統帥。同時有派和司馬彤(此時司馬彤駐守關中地區)有矛盾的周處前往關中。單這兩點,就註定此次平亂必定以失敗告終。

張華、陳准以趙王、樑王,相繼在關中,皆雍容驕貴,師老無功,乃薦孟觀沉毅有文武材用,使討齊萬年。觀身當矢石,大戰十數,皆破之。——《資治通鑑·卷八十二》

齊萬年的問題其實不難解決。元康八年,張華、陳準推薦孟觀爲將。孟觀帶領京師的宿衛兵抵達關中,接過當地駐軍的指揮權,連續不斷地發動猛攻,第二年正月,就平定了齊萬年之亂。

這兩大事變證明:

只要朝廷政治清明,地方就不會發生叛亂;如果用人得當,即使發生了事變也不難解決。鮮卑、羌、氐都希望過和平安定的生活。各族首領,其中不乏有野心之輩,但只有在晉朝內政有毛病的時候,他們纔有機會生事,否則是不可能的。

江統寫了《過徙論》,其實他也知道這個道理,他在《過徙論》中說:“士庶頑習,侮其輕弱,使其怨恨之氣毒於骨髓”,所以一有機會,就發生事變。因爲,江統他存有“戎、狄兇悍不仁”的偏見,所以他在《過徙論》中先入爲主的把這一點放在第一位。《過徙論》的不足就在於江統的偏見上。

進一步看,江統是給西晉開了一張不治病的藥方,而且還會使病情惡化。

《過徙論》爲何不適合西晉呢?

在古代那種條件下強迫上百萬的人舉家遷徙,必然會造成百姓顛沛流離,最終引起反抗。晉朝政府不願意“徙戎”的原因就是害怕激發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