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朱元璋作爲漢族君主,他是如何治理少數民族的?

朱元璋作爲漢族君主,他是如何治理少數民族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朱元璋的民族政策,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在中國古代皇帝中,朱元璋絕對是能數得着厲害角色。

最厲害之處,出身草根,從開局一個碗,卻躋身青雲,在南京稱帝。

然後憑藉自己過人的智慧和馭下之術,建立享國近三百年的明朝。

朱元璋作爲漢族君主,他是如何治理少數民族的?

就連毛澤東也對朱元璋讚不絕口:“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朱元璋從南到北,一路北伐,打下元大都,奪下燕雲十六州,把元順帝趕回了草原,完成漢族的再統一。

可以說,他重塑宋朝以來漢人的形象,一雪崖山海戰之恥,挽回了漢族衰敗的頹勢。

不僅如此,他作爲漢族君主,在治理少數民族這方面,也可圈可點。

相比起前朝元朝,明朝比較和睦的民族關係遠遠勝過元朝硝煙味的緊張相處。

那麼,他是怎麼在沒有少數民族自治區的前提下,管好這一個個彪悍的民族呢?

走向滅亡的蒙元

“沒有一點兒漏洞,透不出一點空氣;沒有一點兒聲音,連耳語也不敢;沒有文字的抗議,連訴說歷史都是犯法;出遠門要有通行證,每一個地方都是孤島;沒有消息,好的沒有,壞的也沒有。蒙古人的統治,整個就是一灘死海!沒有風,沒有浪,沒有活動的生命,沒有生命的動植物。整個的在腐爛在變質在發臭在不可阻擋地走向滅亡!”

這是吳晗先生在《朱元璋傳》中,描述蒙古是怎麼統治中國的。

確實,充滿着血腥的元末,用這樣的句子形容是再合適不過了。

在元政府看來,蒙古人比別的民族地位更高。

朱元璋作爲漢族君主,他是如何治理少數民族的? 第2張

此時的漢人不得持寸鐵,保存弓矢;官員入仕“長則蒙古人爲之,而漢人、南人貳焉”,甚至有“漢人無補於國,可悉空其人以爲牧地”的想法,想將漢人趕去畜牧。

無助的漢人哭訴:“奉使來時驚天動地,奉使去時烏天黑地,官吏都歡天喜地,百姓卻啼天哭地。”

奉使是元朝政府派去各地巡查的欽差大臣,他們本來應該是“黜陟幽明,問民疾苦”,卻是個“脂韋貪濁,多非其人”的腦滿肥腸模樣。

他們搜扣民脂,勒索百姓,加劇了人民的痛苦。

正是元政府的暴行與漢人對元政府的反抗,讓朱元璋初步瞭解了處理民族問題的重要性,也幫助他找到推翻元王朝及處理民族問題的合理方法。

先提刀再說禮

建立明朝初期,此時的明政府尚未完成邊疆民族地區的統一,民族矛盾依然十分尖銳。

北元蒙古貴族連連反擊,不願接受明朝招撫。

而暫居明轄地的蒙古人則憂心不已,深恐朱元璋也要採取民族歧視的政策。

朱元璋一開始在《北伐檄文》中打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存紀,救濟斯民”的旗號,其中雜糅了華夷之辯及大漢族主義,他確實注重軍事上的征討,力求“以威服之”。

但他也在《北伐檄文》中反映了自己彬彬有禮的一面:

“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爲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他誡告將士在征戰途中:“勿妄殺人,勿奪民財,勿毀民居,勿廢農具,勿殺耕牛,勿掠人子女”“凡元之宗戚皆善待之”,違者“必罰無赦”。

他這種華夷同體、不分軒的的民族政策,消除了一些蒙古、色目人的抵抗、畏怯心理,緩和矛盾,爲分化瓦解敵人政權、統一全國起到積極作用,同時贏得良好社會輿論,鞏固新政權。

同時,朱元璋厚待元宗室。

洪武三年,左副將李文忠獻上俘虜元順帝嫡孫買的哩八剌和他的后妃們。

朱元璋卻說:

“元人雖然出身夷狄,入主中原百年之內,也是生機旺盛,家給人足,朕祖上也享受了這份太平,雖然古有獻俘之禮,我卻是不忍對他們這麼遭受磋磨,快讓他們穿上本朝俗衣,賜漢族衣冠,來謝復我吧!”

對於暫居轄地的元人,他也沒有卸磨殺驢。朱元璋厚贈禮、多擢用。

他對使臣說:“推誠心以待人,路人可使如骨肉,以嫌猜而御物,骨肉終變爲仇”,對於現在歸附的元人,他就應該妥善安置,懇切對待。

朱元璋作爲漢族君主,他是如何治理少數民族的? 第3張

他尊重蒙古人的民俗習慣,“各安生理,趁時耕作,所有羊馬孳畜,從便牧養,有司常加存恤”,又宣佈元人“皆吾子”,讓他們同漢人通婚,兩方同意後自願嫁娶。

相比起雄踞中原的元人,朱元璋注重的“以威服之”並沒有起到更大作用。

相反,是朱元璋“以德懷人”的政策,給予北元貴族優待,使不少元宗戚將領歸降,大大加速了北元勢力衰敗。

而朱元璋注意到這一點,也爲他施展偉略管理南方少數民族積攢經驗。

l “威德兼施”

在元朝,少數民族同漢族一起被視爲“南人(第四等人)”,地位十分低下,過着水深火熱的日子。朱元璋以抗元爲己任,派兵深入南方消滅敵對武裝,藉此招撫當地少數民族。

南方,在中國古代是南蠻之地,“江南卑溼,丈夫早夭”(《史記·貨殖列傳》),在少數民族多居住的山區還有着天然瘴氣。

這裏的環境較爲惡劣,民風也十分彪悍,宗族械鬥層出不窮。若沒有真正籠絡好這些當地人,那麼朱元璋進一步的管理全國將是一句空話。

那朱元璋是怎麼做到的?

一個很好的原則:以實用爲主。

這就說明朱元璋解決問題是動態的,依問題而定策略。

當時有人認爲就該像對付元人那樣,出兵征服,而朱元璋卻認爲:“以不治治之,何事以兵也?”,應當“扶之安靜,諭之道理”。

因爲南方少數民族與元人不一樣,當時,元人和漢人之間的矛盾如矛盾相向,不可調和,而南方則和漢人立場天然接近,自然不必用對付元人的方法對付南方。

在政治上,朱元璋總體上採用以夷治夷的土司制。

朱元璋作爲漢族君主,他是如何治理少數民族的? 第4張

利用本地人治理本地的老方法,爲朱元璋瓦解元統治,爭取少數民族歸附,加強對南方管理起到了積極作用。

他還考慮到土司割據的發展對中央集權的消極影響,在部分地區實行了改土歸流,除錄用歸附的元人和少數民族地區的頭目擔任土官外,他還在要塞設立衛所,駐紮軍隊,派遣流官,土流共治。

這種方法既穩定了少數民族個人當家作主的心,又加強了對地方的管轄,同時促進了雙方交流。

當時,貴州都督馬曄在彝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但是採取了過激的方法,他借事羞辱拷打當地土司奢香夫人,卻導致彝族“怒,欲反”。

事態危急,朱元璋馬上命水東土司劉淑貞“止之,助訴京師”,勸慰奢香。

奢香來朝控訴罪狀,並表示“願意開發邊疆土地,世世代代保護邊境。”

朱元璋對待這些土司,確實是做到了“扶之安靜,待之誠意,諭之道理”,他也得到奢香夫人開邊境,設九驛,輸餘糧的感激。

在經濟上,朱元璋主張“因俗而治”,寬裕治民。

在山高水寒的西南地區,他體恤民情,寬減稅額:貴州地區遭遇天災,連年,朱元璋命寬減賦稅,甚至免交,而且繳稅也讓繳納當地土特產品,不增加人民負擔。

在基礎較差的廣西、雲南等地,興修水利、修路設驛,做到“浚而廣之,無覆水患”“六十里爲一驛”。

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大量的駐軍屯田,同時要求酋長們入京互市,傳播了科學文化和生產工具,推動了當地經濟、農業的巨大發展,也促進雙方的交流,增進關係。

朱元璋作爲漢族君主,他是如何治理少數民族的? 第5張

而比上文兩方面更重要的是教育,相比起漢族士大夫常有的“夷狄禽獸,不可通教”的觀點,朱元璋則認爲少數民族同樣能被教化,“能遵聲教”。

朱元璋在全國郡縣皆立學校。

當時廣西的民族都歸附於明,大臣建議將其遷入內地。

而朱元璋覺得這些人尚未知禮儀,應該在重兵鎮守下對他們實行教育,讓他們知道是非後,就不必勞民傷財地遷徙了。

朱元璋的教化主要採取兩種方法,一是讓土官子弟到京師國子監受訓導;二是在少數民族聚集地設立儒學。

一時出現盛況:“庠聲序音,重規疊矩”。

文教政策推動了少數民族教育的進步,也培養了人才,知禮儀的少數民族也規規矩矩地與漢民一起生活在同一片大地上。

華夷無間

朱元璋的民族政策注重“威德兼施”,以軍事實力爲後盾,以優厚待遇來招撫,在兩方發生衝突時,先招撫,不能達成目的後,再亮出爪牙。

這就是他具有仁厚思想,德治爲主的民族政策。

這樣的民族政策促進了少民聚集地經濟文化教育的迅速發展,也加快消除民族差異,爲民族融合創造條件也爲朱元璋統一全國。

將離開中國數百年之久,甚至建立政權的西南之地重新納入了版圖,並移民實邊,成爲中華版圖的主體,其功不可沒,否則我們今天去雲南旅行都要辦理護照。

朱元璋的民族政策,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優秀解答,也爲今天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

畢竟民族融合、消除差別纔是國家安穩的長治久安之策,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