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爲什麼說王安石是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他爲什麼會和秦檜相提並論?

爲什麼說王安石是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他爲什麼會和秦檜相提並論?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安石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在中國古代傳統的史學評論中,對王安石變法基本是否定的。如南宋大儒朱熹說王安石變法導致:羣奸肆虐,流毒四海。南宋文人羅大經甚至這麼評價王安石:“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復合者,秦檜之罪也”。直接把王安石當成了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並將其和“大漢奸”秦檜相提並論。對王安石變法的否定論調基本成了宋元明清各朝的官方定論。爲什麼會這樣,原因大體有以下幾點:

其一、中國傳統史學對改革家都不太友好。中國曆朝歷代的統治者,處於維護政權長期穩定的考慮,在政治上基本是保守的。提倡的是尊“孔孟之道”,強調遵循“祖制”。對歷代的變法者,從商鞅到後來的張居正,評價都不高。像王安石這樣能說出“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的改革者,在中國傳統文化裏就是“離經叛道”“大逆不道”。

爲什麼說王安石是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他爲什麼會和秦檜相提並論?

北宋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

其二、王安石的變法確實存在不少弊端。王安石變法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爲了“富國強兵”。但變法失敗了,而且確實給社會經濟和民生造成了一些損失。比如最著名的“青苗法”,本意是想把農民從民間高利貸者手裏解放出來,同時實現國家財政的增收。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導致農民從國家那裏借錢利息比高利貸還高利貸、原本一些沒有貸款需求的,也強迫人家去貸款。這直接導致農民負擔加大、甚至破產。王安石變法的這些弊端是客觀存在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這既有變法的超前性與社會現實的落後性差距過大,變法沒有適應的土壤的因素,也有變法太變法急功近利、急於求成,用人不當,政策執行不力的原因。總之王安石的變法使國庫確實增收不少,但也引起了擾民、損民的後果。

爲什麼說王安石是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他爲什麼會和秦檜相提並論? 第2張

其三、王安石變法導致了北宋末年的“黨爭”,從此北宋政治陷入“黨爭”的泥沼,朝廷上下黨同伐異、官員之間搞站隊、劃線、不分青紅皁白,政治上烏煙瘴氣,直接導致內政紊亂。但我認爲這一點不能全讓王安石來背鍋。變法過程中的有許多不同意見其實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但在中國古代,這樣的問題往往會上升到道德層面的問題。一旦上升到道德層面的問題,那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問題,就是大是大非的問題,於是就必須站隊,必須劃線,絕不妥協,這就導致的了“黨爭”。變法派在臺上的時候確實爲推進變法,控制輿論,對官場進行了大清洗,保守派被一律逐出朝廷。後來保守派上臺,變本加厲,也搞一刀切,凡是變法派的政策不管實際好不好一律廢除,變法派的人一律放逐。這一點保守派的首腦人物司馬光要負很大的責任。正是他上臺後搞所謂“撥亂反正”手段太極端、太絕對,直接導致了政壇的分裂。連當時屬於保守派的蘇軾都看不下去了,直呼司馬光爲“司馬牛”。後來變法派又上臺,依樣畫葫蘆採取同樣的報復措施。從此北宋政壇就一直沒消停過,直至滅亡。這樣的黨爭其實是中國政治文化的一種通病,不能賴在王安石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明朝的“黨爭”還是這樣。一個具體的、技術層面的分歧,往往會被上升到“君子”“小人”的道德層面,導致水火不相容的“黨派”,以致於內政崩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