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歷史上的福建出現過哪些名醫?他們有哪些成就?

歷史上的福建出現過哪些名醫?他們有哪些成就?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的福建出了不少名醫,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楊士瀛、蘇頌、宋慈和陳修園,近稱福建四大名醫。他們在福建醫學史上,乃至祖國醫學發展史上,都曾產生過重要的影響。其中,後三者專科成就突出,歷史地位出衆,聲名遠播,有關他們的專項研究一直在進行,並取得了許多可喜的成果。

董奉 220年—280年 東漢 福州市長樂區

少年學醫,信奉道教。年青時,曾任侯官縣小吏,不久歸隱,在其家村後山中,一面練功,一面行醫。董奉醫術高明,治病不取錢物,只要重病癒者在山中栽杏5株,輕病癒者栽杏1株。數年之後,有杏萬株,鬱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時,董奉便在樹下建一草倉儲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穀子自行交換。再將所得之谷賑濟貧民,供給行旅。後世稱頌醫家“杏林春暖”之語,源於此。

歷史上的福建出現過哪些名醫?他們有哪些成就?

蘇頌 1020年-1101年 北宋 福建廈門市同安區

蘇頌不僅是位名醫,同時對經史九流、百家之說,及算法、地誌、山經、等學無所不通。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製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啓近代鐘錶擒縱器的先河。被稱爲“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政治上官至宰相。他編撰的《圖經本草》在藥物學上有重大價值,不僅對藥性配方提供了依據,而且對歷代本草的糾謬訂訛作出了新貢獻,特別是使過去無法辨認的藥物可以確認無誤,同時在礦物學與冶金技術方面也有一定貢獻。

宋慈 1186年-1249年 北宋 福建南平

宋慈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法醫學家,被稱爲“法醫學之父”。曾任廣東、湖南等地提點刑獄官,辦案著重實地檢驗。公元一二四七年著有《洗冤集錄》五卷,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的法醫學專著,也是世界最早的法醫學專著,廣傳國內外,對於醫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宋慈在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爲官清廉,生活樸實,一生無其他嗜好,惟愛收藏異書名帖,喜金石刻。晚年更加謙虛謹慎,愛惜人才,雖是後生晚輩,凡有一技之長,皆提拔引薦。他年老有病在身,一切公務,猶親自審察,一絲不苟,慎之又慎。

歷史上的福建出現過哪些名醫?他們有哪些成就? 第2張

楊士瀛 南宋 福建福州

楊士瀛出身於世醫家庭,自幼習醫,對《內經》、《難經》、《傷寒論》等古典醫籍及歷代醫學名著研究頗深,在脈學、傷寒、兒科及內科雜病方面有一定成就。楊氏不僅知識全面,醫術高明,而且在醫學理論的探討創新上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例如,“感冒”、“梅核氣”等病名最早見於《仁齋直指方》中,並且有相應的治法方藥;又如其臨證重視氣血,提出“氣爲血之帥”、“調氣爲上,調血次之”等觀點被歷代醫家所引用;他本人被多次載入不同時代的各種版本中醫名醫傳記中,其學術理論,處方用藥也常常被提及,比如在《醫學入門》中,李梴將楊氏列爲“德醫”,並大量引用楊氏著作。

熊宗立 1409--1482年 明朝 福建建陽

明代是我國圖書出版事業發展的鼎盛時期,有“圖書之府”美譽的建陽縣出版的圖書,被稱爲“建本圖書”,而興發於宋元之時的熊氏家族的刻書業在建陽圖書刻印業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據現存有關文獻記載,熊氏從明正統丁巳(1437年)至成化甲午(1474年),從事醫學研究37年,編著、點校的中醫著作至少24種,其中校勘整理醫書11種,註釋及增補醫書7種,自撰醫書6種,合計182卷,內容涉及《內經》《難經》《傷寒論》等中醫經典著作的釋疑解惑之作及脈學、藥性、婦兒科臨證醫學著作;採用多種形式編注印行,如類證、俗解、註釋、附遺、補遺等,是福建歷史上自編自刻醫書最多的人。

陳修園 1753~1823 清朝 福建福州長樂區

陳修園中國清代醫學家,就讀於福州鰲峯書院。苦攻經史之餘,還鑽研醫學,專心研究古代醫學經典,頗有心得。見原書文辭深奧,遂加以淺注,或編成歌訣,著《傷寒論淺注》、《長沙方歌括》傳世。在北京,碰到一個叫伊去林的人患中風證(相當高血壓後腦溢血),半身不遂,昏迷不醒,十多天未進食,京城的名醫都沒有辦法。陳修園診斷後,當即開藥給病人灌服,病人不但醒了過來,還逐漸恢復了健康。這件事一舉轟動京城,一時找陳修園看病的人盈門塞巷,絡繹不絕。

黃儀臣 1702-1781 清朝 福建長汀縣

自幼立志學醫,醫術高明,被譽爲“活佛”。扶危濟貧,因自號“力扶”。雍正二年(1724),汀州知府李璋之子患疑難雜症,久醫無效。經儀臣治療,藥到病除。李特贈“蜚聲上國”金匾,從此,更是遐邇聞名,門庭若市。一次,儀臣外出行醫,見一骨瘦如柴跛腳老人,病臥路旁,生命垂危。儀臣將其揹回家中,精心治理,老人轉危爲安,這位老人原是民間醫生,善制丹膏丸散,見儀臣醫德高尚,便將其祖傳祕方及製藥方法傳授給儀臣。老人臨別說:“醫者以醫德爲本,若只圖索取財物,貽誤病情,等於謀財害命。”儀臣聽後,深受教益,終身恪守。

薛孫仁清朝 福建龍巖上杭

薛孫仁醫術高明,鄰村有一婦女,丈夫長期遠出經商,她在家耕田,而肚子逐漸大得象谷箕一樣。丈夫回家見狀,她說是閉經,丈夫疑其有外遇,準備與之離婚。經其診斷,爲淤血停積腹中作祟,以“溫經湯”三劑服用,服後腹脹症狀很快消失有一鄉民患四肢冷症,胸腹脹悶,極爲難受。曾延醫診治服消導藥無效,改服“理中湯”,脹痛得更厲害,請薛診治,診斷系熱邪停留胸腹所致,服用大劑量的“大陷胸湯”,瀉水數次,竟霍然而愈。又有一人瀉痢便血5年,渾身疲軟無力,到處延醫不見效,最後請其醫治,經診斷系脾陽不振,久病傷及脾陰所致。服用“理中合黃土湯”,除赤石脂、乾薑外,重用伏龍肝,只服二劑,病即痊癒。薛治病從不計較診金厚薄,遇上貧苦病人,還免費送藥。外出診病,不論嚴寒酷暑、風雨交加,從不推辭。

包育華 清朝 福建龍巖上杭

包育華究心醫學,於“診暇即閱醫經,得要處輒自批解而長歌”,嘗謂“醫必宗《神農本草》、《黃帝內經》、扁鵲《難經》、《仲景全書》,乃能見病知源,更宜參閱歷代名醫學說,以擴其識”,他既重視學習我國古代經典醫學著作,又重視學習歷代名家學說,貫通古今,博採衆家。包一生拯救危難病人甚多。鄰鄉有一病人患癃閉症,大小便不通,經其施治,投藥1劑而大便通,癃閉漸愈。後經辯證施治,用“保元湯”加減,連服二劑,次日腫處破裂,取出淋石一枚,大如棗核。包嘗遊楚、贛、閩、粵,久客潮州,以善治奇難雜症而遠近知名。廈門同知張賡颺、順昌知縣徐洪業,皆請其治重病,稱其爲“神醫”。

陸大鐘 1821-1925 清朝 福建屏南縣

陸大鐘從醫80年之久,青壯年時期,不避風雨,不分晝夜,均步行出診。即使路遠有百餘華里,也從不乘轎。他的足跡遍及屏南縣北區,政和縣楊源、鎮前,建甌縣東峯、東遊,壽寧縣平溪,今周寧縣禮門等近百個村莊。他住患者家中時,只求粗菜淡飯,對患者護理以及煎藥方法均詳加指導。對窮苦患者義診,不收酬禮。1845年他家鄉發生瘟疫,陸大鐘說服村民隔離患者,邊治療,邊預防。他親自採集清涼解毒青草藥熬湯,要村民日服三次,防止疫情擴散。對患者,根據麻疹初熱、見疹、收沒三階段及併發症分別選用辛涼透表、清熱解毒、甘涼養陰湯頭,使大多數患者服而病祛。七八天後疫情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