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歷史上的山東出現過哪些名醫?他們有哪些成就?

歷史上的山東出現過哪些名醫?他們有哪些成就?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的山東出了不少名醫,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陽慶 約前251-前176 山東淄博 西漢

陽慶西漢醫學家,精經典,重實踐,醫術精湛,是淄博有文獻記載的第一代名醫。家有先人所遺黃帝、扁鵲之脈書等。年過七十,悉將所藏脈書上下經、五色診、奇方異術、揆度陰陽外變、藥論、石神、接陰陽禁書等授予淳于意。

淳于意 前215年—約前140年 山東淄博 西漢

淳于意醫術精湛,決斷病人生死多有應驗,醫治病人能達到起死回生的奇妙效果,人們都說他是神醫。一些地方官吏甚至朝廷官員都想把他留在身邊專門爲官府服務。當時,趙王、膠西王都來請他去。他不肯依附權貴,採取遷移戶籍和到全國各地行醫的方法來推託。因此,得罪了一些權貴。漢文帝即位十三年,有人向皇帝告了一狀,淳于意被判爲肉刑,押解到都城長安。淳于意的小女兒緹縈毅然跟隨父親去了長安,面見文帝,替父親伸冤。漢文帝下詔免除了淳于意的刑罪,還廢除了肉刑。緹縈救父的故事,成爲歷史上的一段佳話。從此淳于意徹底脫離了官場,專事於一心一意爲民行醫,救死扶傷的崇高職業。

歷史上的山東出現過哪些名醫?他們有哪些成就?

王叔和 201—280年 山東微山縣 魏晉

王叔和幼年時代是在缺衣少食的貧寒中度過的。嚴酷的生活現實,使他從小就養成了勤奮好學,謙虛沉靜的性格。他特別喜愛醫學,讀了不少古代醫學典籍,並漸漸學會了診脈治病的醫術。他在開始行醫的時候,因爲家境貧窮,衣衫破舊,人們瞧不起他。他只好揹着藥箱四處流浪,常常食宿無着。由於他對脈學很有些研究,慢慢也治好了許多疑難病人,請他看病的人也就越來越多了,他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逐漸傳遍了整個洛陽城。

32歲那年他被選爲魏國少府的太醫令。魏國少府中藏有大量歷代著名醫典和醫書,存有許多歷代的經驗良方。王熙利用當太醫令這個有利條件,閱讀了大量的藥學著作,爲他攀登醫學高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來,王熙經過幾十年的精心研究,在吸收扁鵲、華佗、張仲景等古代著名醫學家的脈診理論學說的基礎上,結合自己長期的臨牀實踐經驗,終於寫成了中國第一部完整而系統的脈學專著——《脈經》,計10萬多字,10卷,98篇。《脈經》總結髮展了西晉以前的脈學經驗,將脈的生理、病理變化類列爲脈象24種,使脈學正式成爲中醫診斷疾病的一門科學。

成公興 山東省平度 南北朝

成公興的青年時代是在前秦治下度過的,得以打下了堅實的學問基礎。中年時期他離開了戰亂不已的家鄉,到了後秦治下的嵩洛和之輔一帶,避世而不忘授業,他的學問既有深厚的儒家根基,又有豐富的釋老內容,尤其在天文歷算和醫藥方面,他掌握了外來佛教在這些學科中的先進知識和技術,並通過他的弟子殷紹和寇謙之,用於實踐,得以發揚光大。殷紹是北魏初年的方術大家,受到北魏太武帝及太子的重用。太安四年(458年),他在進呈《四序堪輿》的表章中,鄭重述說其第一恩師就是膠東人“遊遁大儒”成公興。寇謙之是中國道教發展史上的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成公興對其有過至關重要的影響。寇謙之用其世代所傳的法累年算《七曜》、《周髀》不合,可是按照成公興的算法,卻“俄然便決”,使寇謙之大爲歎服,願立即拜師。

劉翰 918-990 山東寧津 北宋

劉翰是一名醫學家,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編纂了《開寶本草》(《開寶本草》實際上包括《開寶本草》和《開寶重定本草》二書,現多指後者。)這是宋代第一部官修《藥典》,也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板刻印刷的藥物學書籍。

錢乙 約1032~1113年 北宋 山東東平縣

乙在兒科學方面的成就爲後人稱許,而且對中醫辨證學、方劑學均有較大影響。他奠定了中醫史上兒科的專業地位。妙手仁心,一生旨在使“幼者無橫夭之苦,老者無哭子之悲”。闡釋了中醫醫道的博大與慈愛。他精通中醫的至高境界,望診,在中醫歷史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歷史上的山東出現過哪些名醫?他們有哪些成就? 第2張

錢乙行醫注重實踐,非常同情民間百姓的疾苦,而且他還非常善於總結在行醫實踐中得到的經驗和感受,形成規律性、理論性的東西。他提出小兒“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理論,並在臨牀應用四診(望、聞、問、切)時,十分重視“望”診。他對患者全身狀況均作詳細論述和描繪。對兒科常見的驚搐、瘡疹、水痘、天花、猩紅熱等病的鑑別診斷作了描述,提出多種有效療法。且能區分出幾種不同類型的黃疸,其中包括現代醫學所說的傳染性肝炎、腸寄生蟲病的發生和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等疾病。根據“小兒爲稚陽之體,陰氣未盛,陽氣柔弱”的特點,善用“柔潤方藥”。他擬訂的補瀉五臟的藥方,至今仍爲醫家喜用。特別將《金匱要略》中的“腎氣丸”化裁製成“六味地黃丸”,更見其斟酌通變,動契精微的功力,給後世養陰學派以啓發。

董汲 山東東平縣 北宋

董汲是著名兒科專家錢乙的同鄉晚輩,幼年學儒,進士落第後急於養親,加上自幼體弱多病,放棄功名而從事醫學。著有《小兒斑疹備急方論》一卷,《腳氣治法總要》2卷。此外還撰有《旅舍備要方》一卷。

歷史上的山東出現過哪些名醫?他們有哪些成就? 第3張

畢藎臣 1595~1642 山東桓臺縣 明朝

畢藎臣博覽羣書,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傳統的中醫理論,注重醫學臨牀實踐。他醫術高明,尤善治痘及傷寒。在診治病過程中,他善於通過觀察和分析病因,取得療效:“其病也,辨南北,審強弱,察四時陰陽氣候,投一二劑無不霍然。”這是說,畢診治病症,善於審度陰陽,考察四時變化影響,投一二劑,多能痊癒。他所治的病種較多,往往能判定生死,挽救垂危。他醫德高尚,爲人厚道。對求醫者,不分豪富貧賤,依次診治。對預約病人,向不違約,常帶些成藥給病家,不索高價。

於溥澤 1745~1804 山東平度縣 清朝

於溥澤喜愛研讀醫書,中年之後,潛心醫學研究。他認爲中國古代醫學源遠流長,既有精深的理論體系,又積累了豐富的臨牀經驗。對《素問》、《靈樞》、《傷寒論》、《金匱》等經典醫學名著,都有深入的研討,並且親自臨牀,不避辛勞,常爲百姓解除疾苦。綜合自己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除考訂了許多古代醫書,還撰寫了《醫學詩話》《雲巢醫案》《傷寒指南》等醫學專著。至今尚有《要略釐辭》傳世 ,在國圖、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及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均有藏,爲醫家所重視。

馬希麟 1892-1976 山東肥城 清朝

馬希麟,被後世譽爲醫仙。年輕立志行醫,經過多年潛心學醫,博覽醫書,因其專攻醫術,素重醫德,濟世扶傷,而醫術聞名。他精通於內外婦兒各科,在噎嗝、反胃二症及辯癲、狂、癇之異治卓越有識。在治病上尤其同情窮人,其軼事流傳頗多。他行醫六十餘載,虛懷前人的醫術理論,融合自己多年的行醫經驗,在行醫過程中長期驗證,祕製了馬世堂內服外用的有效奇方。他手著的《諸病奇方》、《奇方醫論》等書籍對後人在行醫做出了很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