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明朝時期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內閣首輔分別是什麼官職?

明朝時期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內閣首輔分別是什麼官職?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南京)稱帝,國號大明。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明朝是個很奇葩的朝代,嘴上說着祖宗之法不可變,但實際上對朱元璋的定下來的制度,破壞得非常厲害。

明朝時期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內閣首輔分別是什麼官職?

更諷刺的是,有些地方反而是變本加厲,最典型的就是內閣首輔和司禮監秉筆太監這兩個職位的設立。

朱元璋當年,創造性的非常了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丞相制度,不但殺了李善長,而且從此這個職位,大明朝永不設立。

但沒想到他的後代,一個比一個懶,到了最後甚至是比這看誰更懶,既然很懶,但皇帝的事情敢做還得做,於是就出現了明朝權力最大的兩個職位。

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內閣首輔,從制度上來說司禮監還有一個叫掌印太監,他們兩個一個負責披紅,一個負責蓋章。

而內閣首輔則相當於古代的宰相,權力非常大,權力大不是隨便說說的,而是內閣這種體制註定了內閣首輔的權力是大到沒邊的。

這事情的根子,得從朱元璋說起,朱元璋是超級勞模,一生都秉持了自己放牛娃的傳統,從來不怕辛苦,自己批閱奏章。

朱元璋自己吃過苦,也能吃苦,但是剩下的皇帝,都是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那麼多奏章都懶得看。

於是弄了一批自己的私人班底,代表自己,對奏摺進行審閱,這個就是內閣,內閣裏領頭的就是內閣首輔。

本來皇帝的權力,就在於可以否決臣子的提議,貫徹自己的意志,但是現在皇帝連奏摺都看得看了,變成了內閣代替皇帝看奏摺。

剛開始,還能玩得轉,時間長了內閣成員的品級慢慢地提高了,大家突然發現,內閣纔是朝廷的實際領導機構。

當所有官員都明白內閣的價值之後,內閣也就有了自己的權力網,官員有什麼事,先跟內閣打招呼,然後再上奏摺,反正奏章都是內閣自己審查的。

明朝時期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內閣首輔分別是什麼官職? 第2張

到了最後,奏摺就變成了自己審查自己,內閣首輔完全可以貫徹自己的意志,這可比宰相的權力大多了,宰相還又被皇帝駁斥回去的時候,而內閣首輔,因爲有審閱奏摺的權力,連被駁斥這個風險也沒了。

但這事兒不是絕對的,因爲老朱家的皇帝雖然懶,但不傻,皇帝還保留着硃批的權力,也就是內閣審閱過的奏摺,皇帝最後拿筆劃一下,表示皇帝同意了。

這個拿筆畫這一道的就叫秉筆太監,儘管皇帝懶,但依然保留着最後的權力,用自己最信任的太監,來代替自己拿筆,當然了,聖旨最後要加蓋打印,拿打印的就叫司禮監掌印太監。

朱元璋當年嚴禁太監干政,沒想到後代出現了權力非常大的太監,而且太監這個詞,本身就來自明朝,因爲明朝有宦官有十二監,負責不同的工作內容。

十二監的負責任才能叫太監,後來慢慢太監也就成了宮裏閹人的代名詞了,事實上在明代你要成爲太監,那可不是容易的事。

要對比秉筆太監和內閣首輔權力的大小,實際上是在比較,文官集團的權力和十二監之間哪個權力更大。

顯而易見,是所有官員的權力更大,畢竟十二監人再多,你也不可能有官員的數量多,內閣首輔就是代表官員,司禮監大太監就是代表這十二監或者說是代表太監的所有權力。

兩個權力一對比,根本不是一個體量的,權力的來源必須是你掌握了足夠多的信息和你下面有足夠多的人。

打個比方,內閣首輔想要推薦張三做戶部尚書,把摺子遞上去,內閣肯定是通過的,就等着硃批和蓋章了。

這個時候,太監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權力,說我不批,那沒關係,內閣再換人,不批再換人,總之換來換去,都是內閣首輔自己的人。

這就是權力的來源,因爲你掌握和彙總了信息,有足夠多的人支持你,明朝的文官集團,已經通過關係網,把這個利益羣體弄得足夠大。

明朝時期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內閣首輔分別是什麼官職? 第3張

就好比說皇權,明代的皇權的確很厲害,說殺誰就殺人,說提拔誰就提拔誰,可是你殺誰呢,提拔誰呢?

皇帝懶得管這些事,所以事情就落到了內閣的頭上,而這些提拔和生殺予奪的權力,就到了內閣手裏。

你想牢牢地抓住權力,就必須一刻不能放鬆,除了朱元璋,沒人做得到,於是皇帝把權力分了一下,最後的決定權給了太監,具體事務則給了內閣。

而所謂的最後決定權,也不過就是同意或者不同意,跟皇帝的處境一樣,太監同樣不掌握海量的信息和真實的反饋,別人報上來你除了同意,也沒什麼別的做法。

只要皇帝不懶,就能收回權力,比如嘉靖,他就把太監和內閣收拾得服服帖帖,但前提是嘉靖很聰明,也很努力,他不想被欺騙,就必須對同一件事,聽不同人的回報,這本身就是很繁重的工作。

綜合來看,內閣首輔的權力,還是要大於司禮監秉筆太監的,因爲內閣首輔的權力更全面,人也更多,掌握的信息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