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歷史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歷史百科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歷史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歷史百科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簡稱基民盟,外文名Christlich 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縮寫爲CDU,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最大的政黨之一,成立時間1950年10月。

黨史

德國的基督教民主主義基本上是一種戰後的現象。因爲儘管在德意志帝國及魏瑪共和國時期,中央黨這一基督教民主主義政黨一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該黨並不完全信守自由民主的原則。中央黨利用民主制度來支持和維護天主教徒的利益,但從來不對這個制度無保留地承擔義務。的確,中央黨在十九世紀的大部分事件裏致力於維護公民權利的活動,但它把這些權利實質上看作是天主教徒的權利。中央黨的政治家們,對於1914年前德國君主制度的消失和結構井然的半獨裁性質的社會政治制度的崩潰感到遺憾。

儘管1945年,德國並不存在一個真正的基督教民主主義政黨,但是當時確實存在着一個重要的天主教政黨(中央黨)和天主教政治運動。隨着天主教中央黨和運動被人們吸收加入戰後的基民盟-基社盟,併成爲新政黨的核心,簡要敘述下德國天主教政治運動的發展,特別是中央黨的特點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宗教改革運動以後,德國的天主教信徒佔全德人口的三分之一,儘管他們處於少數地位,在十八世紀仍然力求同羅馬保持距離。那時的德國大約分爲365個邦,彼此都無意干涉對方的內政,許多天主教君主不論是世俗的還是天主教會,都沒有感到有互相支持或謀求羅馬保衛其利益之類的需要。同時,這些君主也深受啓蒙時代的大人物,奧地利的約瑟夫二世皇帝的“獨立的天主教”立場的激勵。1786年,約瑟夫主義達到了頂峯,德國的主教們在巴德-埃姆斯舉行會議,發表了一項文件,實際上是號召擺脫羅馬教宗的控制而完全獨立。

三十年後,德國天主教徒發現他們的處境完全不同了,他們地位的巨大變化在整個十九世紀對天主教政治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拿破崙剝奪了天主教會的財產,終結了神聖羅馬帝國,並使德意志從365個邦縮減爲39個邦,組成德意志邦聯。此外,普魯士根據《維也納條約》獲得了萊茵河兩岸的大片新領土(威斯特伐利亞和普法爾茨),結果讓萊茵蘭的天主教徒開明派受到霍亨索倫新教王室的專制獨裁統治。

組建基民盟的政治活動家主要是由那些反對恢復中央黨的人組成,他們認爲中央黨的天主教性質對吸收佔國內多數的新教徒有妨礙,而魏瑪德國時期天主教派與新教派未能在政治活動中合作,是讓希特勒和納粹黨順利上臺的原因之一。基民盟的創始人有意避免使用“黨”這個字眼,而是採用新教徒所能接受的“聯盟”一詞。基民盟的締造者們希望新政黨可以克服舊德國階級分裂,這種分裂通過狹隘的階級政黨形式造就了魏瑪共和國的脆弱性。

基民盟是由一系列的中心自發發展起來的。其中,最重要的兩個中心是柏林和萊茵蘭。1945年6月17日,在柏林和科隆同時成立了基民盟的地方組織。參加聯盟的有過去擁護過中央黨的人、天主教工會會員、新聞記者;也有自由主義的德國民主黨和德國人民黨的前黨員;保守民族主義的德國民族人民黨的前黨員。

柏林地方組織的最早發起人是前中央黨的領導人安德烈亞斯·赫爾梅斯(時任柏林市副市長。響應組建組織的號召的有前中央黨的活動家,如:中央黨前總書記亨利希·克羅內;天主教工會聯合會的前領導人,基督教社會主義者雅各布·凱澤;奧托·倫茨(後任部長);漢斯·盧卡舍克;天主教新聞記者埃米爾·多維法特。自由主義派的活動家有:自由派工會聯合會的領導人恩斯特·萊麥爾、前德國民主黨的活動家斐迪南·弗裏登斯堡、瓦爾特·施萊貝爾和奧托·努施克。保守民族主義者:前民族人民黨黨員:奧托·迪貝利烏斯主教、魯道夫·佩歇爾、威廉·拉弗倫茨和奧托·亨利希·馮德加布倫茨。

萊茵蘭的地方組織,由於地區的宗教信仰特點,聯盟內天主教徒不可避免地佔據優勢,1945年—1946年萊茵蘭基民盟組織的領導人基本上都是左翼天主教徒,如波鴻的基民盟主席蘭貝特·倫辛記者曾主張建立一個基督教民主主義和社會民主黨聯合的工人黨。杜塞爾多夫的基民盟主席卡爾·阿諾爾德是基督教社會主義者,天主教工會聯合會杜塞爾多夫分會書記。科隆的基民盟主席利奧·施維林是科隆綱領的起草者之一。此外,盟內也有起到相當作用的新教徒,最著名的是後來曾任聯邦總統的古斯塔夫·海涅曼。其他著名的新教徒發起人有前民族人民黨黨員羅伯特·勒爾和弗裏德利希·霍爾茨阿普費爾。漢斯·恩克牧師在萊茵蘭基民盟成立大會上,全力支持建立天主教和新教的混合政黨。

執政歷史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歷史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歷史百科

  1965年的集會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歷史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歷史百科 第2張

  1986年的集會

基民盟1947年與基社盟結成姐妹黨,1949年至1969年,1982年至1998年,2005年至今爲執政黨。其中1966至1969年、2005至2009年及2013年至今都與中間偏左的德國社會民主黨組成聯合政府,出現“左右共治”的局面。

1982年後,基民盟與同屬中間偏右的德國自由民主黨結盟,兩黨一旦取得過半數議席,都會組建聯合政府。

東西德合併以後的發展

1990年10月1日原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在漢堡會議中心舉行合併黨代會,西德總理、西德基民盟主席科爾和東德總理、東德基民盟主席德梅齊埃以絕對多數票當選爲合併後的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正、副主席。

基民盟主席(1950年起)

康拉德·阿登納1950-1966

路德維希·艾哈德1966-1967

庫爾特·喬治·基辛格1967-1971

賴納·巴澤爾 ( 英語 : Rainer Barzel ) 1971-1973

赫爾穆特·科爾1973-1998

沃爾夫岡·朔伊布勒1998-2000

安格拉·默克爾2000-

基民盟/基社盟在國家議會中的主席

Heinrich von Brentano di Tremezzo ( 英語 : Heinrich von Brentano di Tremezzo ) (1949-1955)

Heinrich Krone ( 英語 : Heinrich Krone ) (1955-1961)

Heinrich von Brentano di Tremezzo ( 英語 : Heinrich von Brentano di Tremezzo ) (1961-1964)

賴納·巴澤爾 ( 英語 : Rainer Barzel ) (Rainer Barzel) (1964-1973)

卡爾·卡斯騰斯 ( 英語 : Karl Carstens ) (1973-1976)

赫爾穆特·科爾(1976-1982)

Alfred Dregger ( 英語 : Alfred Dregger ) (1982-1991)

沃爾夫岡·朔伊布勒(1991-2000)

費烈德里希·美爾茲 ( 英語 : Friedrich Merz ) (Friedrich Merz) (2000-2002)

安格拉·默克爾(2000-2005)

沃爾克·考德爾 ( 英語 : Volker Kauder ) (2005-)

 參見

基督教民主主義

巴伐利亞基督教社會聯盟

德國政治

德國政黨

德國聯邦議院

德國社會民主黨

梅克爾菱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