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古代也有袖珍書:名爲巾箱本 宋代有考生用其作弊

古代也有袖珍書:名爲巾箱本 宋代有考生用其作弊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知從何時開始流行一種口袋書,在公交車或地鐵上,都能見到有人從口袋裏掏出開本極小的書認真翻看。其實口袋書並不是現代人獨享的出版物,在古代也有類似的袖珍書,名爲“巾箱本”。“巾箱”爲古人用以裝頭巾、手帕之類物品而隨身攜帶的小篋,這種袖珍本書型很小,可以裝在巾箱之中,故此得名。

“巾箱本”由來已久,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後序中稱“家遭火,書籍都盡。惟有抄本二卷在巾箱中,嘗以自隨,故得猶在”。《南史》也載衡陽王鈞“手自細書《五經》爲一卷,置於巾箱中,以備遺忘……諸王聞而爭效爲巾箱《五經》”,巾箱《五經》遂爲一時時尚。可見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小巧精緻的“巾箱本”,以便於古人行旅中坐臥誦讀的特點備受推崇。

進入雕版印刷時代,由於開本小,節省印刷材料,因此相比普通圖書,“巾箱本”書價便宜,廣受文人青睞。南宋文人戴埴在《鼠璞》中雲:“今巾箱刻本無所不備。”可見當時“巾箱本”內容之豐富。不過,宋人推崇“巾箱本”,並不僅僅因爲好學所致,還有人看中了它“便於攜帶”的特點,利用其夾帶入科舉考場作弊,一如今日各類考試中的縮印“小抄”。

古代也有袖珍書:名爲巾箱本 宋代有考生用其作弊

史料記載,南宋嘉定年間,宋寧宗曾特准焚燬印製此種考場夾帶“巾箱本”的印刷印版,可見,當時考生將“巾箱本”夾帶進科舉考場藉以作弊的情況並不少見,以致朝廷需要下大力度限制此類書籍的出版。不過,政府的這類限制措施效果並不明顯,此種現象竟然綿延近千年,直到清代依舊存在,《清稗類鈔》就記載,同治年間,由於監考疏漏,考生進入考場夾帶現象屢見不鮮:“入場者,輒以石印小本書濟之。或寫蠅頭書,私藏於果餅及衣帶中,並以所攜考籃酒鰲與研之屬,皆爲夾底而藏之,甚至有帽頂兩層靴底雙屜者。”藏在衣物中,裹在食物中,甚至縫在鞋底裏,可以想見,當年一些考生爲了將“巾箱本”帶入考場,已經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

事實上,縱觀歷史,並不是所有“巾箱本”都墮落到如此“拿不上臺面”的地步,很多“巾箱本”是爲了方便主人日常查閱、參考而製作的,對於那些在官場從事幕僚一類工作的文人來說,將類似錦囊一樣實用的書製作成“巾箱本”並隨身攜帶,非常實用。因此很長時間以來,這種書大受官吏們的歡迎,極爲暢銷。不僅如此,對於一些文人愛不釋手的名家名作,爲了隨時方便翻閱、欣賞,文人們也會做成“巾箱本”的形式。宋代米芾曾得到唐人褚遂良摹的蘭亭序帖真跡,他把整幅大的法書分割、裝幀成一個小帖子,是爲“袖珍帖”,在今人看來,米芾此舉有破壞文物之嫌,但他之所以這樣做,源於對褚遂良作品的崇拜之情,希望能夠將這幅作品隨時翻看,須臾不離身。

好書受用一生,是古往今來人皆認可的道理,更何況是“巾箱本”這類方便閱讀、方便攜帶、又價廉物美的好書。對於今人來說,在繁忙的生活中,偶有空閒,坐下來安心翻閱這樣的好書更是一種幸福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