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龍門石窟的擂鼓臺三洞之一的大萬伍佛洞有什麼特色?

龍門石窟的擂鼓臺三洞之一的大萬伍佛洞有什麼特色?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龍門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那麼龍門石窟的擂鼓臺三洞之一的大萬伍佛洞有什麼特色?大萬伍佛約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洞內保存衆多文物,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名稱由來

1982年在大萬伍佛洞前建零散文物陳列廊,現有清代雕刻大小“龍門圖”、劉墉字碑、朱熹字碑六幅、岳飛畫關公像、乾隆畫鍾馗像及五十年代後發現或採集的石刻50餘件。大萬伍佛洞位於龍門東山萬佛溝南側的擂鼓臺上,因窟楣刻有“大萬伍佛”字樣而得名。

概述

約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洞的平面呈馬蹄形,洞頂作穹窿狀。頂上所刻蓮花周圍的環形飾帶內,雕有坐佛、伎樂天、金翅鳥和琵琶等樂器,正如極樂世界中萬籟齊鳴、天花亂墜的奇妙景象。正壁雕着彌勒佛和二菩薩,周壁則整齊地排列着四方諸佛的小型坐像。

龍門石窟的擂鼓臺三洞之一的大萬伍佛洞有什麼特色?

壁基是25個高浮雕羅漢羣像,身高約80釐米。羅漢身旁都刻有介紹其生平事蹟的銘文,內容多摘自《付法藏因緣傳》。羅漢羣像及其銘文,是研究禪宗及其傳法世系的重要資料。洞中央方臺上放置着三尊圓雕佛像,頭戴寶冠,身佩項圈、瓔珞、寶釧等飾物,是密宗所供奉的大日如來佛形象。

正壁設高壇、彌勒佛等,背椅上刻“六拿具”圖案。窟頂刻蓮花藻井,頂及周壁刻“十方佛”共15000尊。三壁下部刻有禪宗傳法譜系“羅漢二十五尊”,並刻錄《付法藏因緣傳》的有關內容。

擂鼓臺三洞

名稱由來:傳說當年奉先寺竣工時,武則天親自率百官駕臨龍門,主持這次規模盛大的開光儀式,龐大的樂隊便在這平臺上擂鼓助興,於是後人便把這裏叫做擂鼓臺。相臨擂鼓臺的三個洞叫擂鼓臺三洞。

擂鼓臺中洞,又名大萬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禪宗窟,中國佛教的禪宗是以專修禪定爲主的教派。“禪定”就是安定而止息殺慮的意思。

構造:洞頂作穹隆形,並有裝飾華麗的蓮花藻井。

造像:一佛二菩薩,主佛爲雙膝下垂而坐的彌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羅漢羣像,從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羅漢羣像構成一個半環形裝飾帶,羅漢羣像均羅漢身旁都刻有一段從《付法藏因緣傳》裏摘錄的經文介紹該羅漢的身世及特點。所刊經文中多雜以武周新字,這是武周時期禪宗所經營的洞窟。

擂鼓臺北洞

龍門石窟的擂鼓臺三洞之一的大萬伍佛洞有什麼特色? 第2張

地位:龍門石窟中開鑿較早,規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

構造:穹隆頂,馬蹄形平面,高4米,寬4.9米,窟頂爲蓮花藻井,周圍環繞四身飛天。其因風化剝蝕已不清。

據說,北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都是民國時期從別處搬移進去的。

洞內三尊大坐佛中,東壁的主佛爲毗盧遮那佛,意爲太陽,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稱“大日如來”,它頭帶寶冠,胳膊上帶着臂釧的菩薩裝形象,像高2.45米,結跏趺坐於0.9米高的須彌臺坐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