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龍門石窟的歷史事件:龍門石窟發生過什麼趣事?

龍門石窟的歷史事件:龍門石窟發生過什麼趣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石樓:武則天“香山賦詩奪錦袍”

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武則天在洛陽稱帝,非常鍾情於伊闕山水,也很喜歡位於其中的清幽雅緻的香山寺,她經常在香山寺中石樓坐朝(據〈大唐傳載〉記述)

並在石樓留下了千年爲人們所傳頌的典故“香山賦詩奪錦袍”,在一次春遊香山寺時,武則天別出心裁,主持了一次“龍門詩會”,歷史上有名的“香山賦詩奪錦袍”即由此而來.

唐代詩風很盛,武則天對勝出者“賜以錦袍”,獎品不見得貴重,但卻是難得的榮譽,羣臣當然各不相讓,奮力爭奪。首先成詩的是左史東方虯:“春雪滿空來,觸處如花開,不知園裏樹,若個是真梅”,武則天覺得東方虯文思敏捷,又才華出衆,立即把錦袍賜給了他,而此時,多數大臣也相繼成詩,經當衆誦讀,其中宋之問的《龍門應制》一致認爲更在東方虯之上,武則天遂決定把錦袍賜給宋之問,“香山賦詩奪錦袍”也成了詩壇上的一段佳話。而這段典故所發生的地點---石樓就位於香山寺內。

  九老堂:白居易與“香山九老會”

盛唐以後,經過“安史之亂”,香山寺因年久失修,漸趨衰敗,至白居易任河南尹之時,香山寺已是蕭條至極,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來洛任河南尹,他閒暇時常在伊闕山水間流連,想修復香山寺,卻因財力有限,未能如願。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好友元稹去世,白居易將爲元稹撰寫墓誌銘所得的酬金悉數拿出,費時3個多月,重修了香山寺,使衰敗的舊寺的亭臺樓閣換了新顏,並撰寫了《修香山寺記》一文。白居易重修後,香山寺再次聲名大振,一時間遊人絡繹不絕。

龍門石窟的歷史事件:龍門石窟發生過什麼趣事?

“停宮致仕”後,白居易更加放情于山水,賞玩泉石風月。因慕戀香山寺清幽,白居易常住寺內,自號“香山居士”並把這裏作爲了自己最終的歸宿,在他七十四歲時,和遺老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等6人先是結成了“尚齒七老人會”,後來,又有百歲之人李元爽,95歲的禪師如滿加入,號稱“香山九老”,終日吟詠於香山寺的堂上林下,寫下了許多歌詠龍門山水及香山寺的詩篇。“空門寂靜老夫閒,伴鳥隨雲年往復還,家釀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香山寺二絕》這裏所描繪的,正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寫照。爲保存詩稿,白居易又把自己從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到開成五年(公元840年)所作的詩,共800首,合成12卷,取名《白氏洛中集》收藏在香山寺藏經堂內。唐文宗開成五年(公元840年)再次出資修復藏經堂,並收集綴補5000多卷佛經,藏入其中,可以說白居易爲唐香山寺的再興竭盡全力,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履道里私第去世,家人遵囑將其葬於香山寺附近如滿法師塔之側。

 乾隆御碑亭:乾隆與香山寺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清高宗弘曆到中嶽封禪,至洛陽巡遊龍門香山寺,感懷賦詩《香山寺二首》開篇第一句即爲稱頌香山寺“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這首詩被人們當時鐫刻在石碑之上,並建御碑亭,該御碑亭位於香山寺內東南側。

 剪刀手佛像

洛陽龍門石窟賓陽北洞正壁主尊佛像的特殊“剪刀手”手勢其實是一種極少見的佛教手印。結合雙手的姿勢來看,高舉胸前,右手掌心向上,拇指、無名指與小指屈起,其他二指伸直,左手掌心向下,屈無名指及小指,伸直其他指,這是一種頗能傳達強烈意志的手印。這尊佛像因拇指風化,而食指、中指間隙過大,頗似大家習慣擺出的剪刀手類似,故而被網友戲稱爲“剪刀手”佛。

2014年5月1日,有遊客去洛陽龍門石窟,發現一尊歷經千年風霜的佛像,手勢神似“剪刀手”。剪刀手佛像是在向遊人賣萌,在提醒大家保護文物,還是想說點什麼?

網友評論:四百年前的藝術大師們好有遠見,知道在四百年後剪刀手肯定會風靡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