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吳質被賜予惡諡的背後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吳質被賜予惡諡的背後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吳質,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曹魏大臣,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東漢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代漢建魏。

在曹丕從曹操的兒子們中脫穎而出,成爲曹操的繼承人,乃至稱帝建國的過程中,有四個人功勞最大,分別是司馬懿陳羣、朱鑠、吳質,他們也被稱爲曹丕的“四友”。

本文就重點聊聊其中的吳質。

聊吳質是因爲,這個曹魏開國的最大功臣之一,曾擔任振威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封列侯,後入朝爲侍中的高官顯貴,在死後卻被曹魏朝廷給了一個無比尷尬的諡號,曰“醜”候。

吳質被賜予惡諡的背後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吳質死時是曹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在位的是曹丕的兒子,魏明帝曹叡,距離曹魏開國也僅僅才十年。

曹叡作爲曹丕繼承曹操遺產,然後稱帝最大的受益者之一,難道這麼快就忘記了吳質的功勞?就這麼不近人情?

其實,並非曹叡無情,而是他也沒有辦法。

因爲吳質生前得罪的人實在太多,在他死的時候又個個身居高位,當他們集體爲吳質想出這麼個諡號時,曹叡即使記得吳質的功勞,也只能妥協。

畢竟,不能爲了一個死人去讓一堆活人難受。

吳質生前,仗着是曹魏開國功臣,以及和曹丕的關係,恃寵而驕,不管是誰,不管是多大的官,背後有多顯赫的家族,他都敢指責或羞辱,因此,樹敵頗多。

根據《三國志·吳質傳》中裴松之注引的《魏略》中的記載,吳質得罪的人中,有四個人,在吳質死時,在朝廷中有絕對重要的影響力。

其一是董昭,吳質在老家的名聲很不好,史載其:“少遊遨貴戚間,蓋不與鄉里相沈浮。故雖已出官,本國猶不與之士名。”

曹魏建國後,他當了大官,覺得老家人不該這麼看待他,想報復,於是跑到跟他是同鄉的董昭家中,揚言:“我欲溺鄉里耳。”

嚇得董昭趕緊服軟:“君且止,我年八十,不能老爲君溺攢也。”

或許董昭看到吳質正受寵,不跟他計較,可當吳質死後呢?吳質死的那一年,董昭正好升官,還是一個很大官,史載:“太和四年,行司徒事。”

一個三公之一的司徒足夠對吳質的諡號有一定的決定權了。

其二是曹真,吳質曾在一次宴會上,同時得罪了兩位顯貴,曹真和朱硃,《典略》中記載:

酒酣,質欲盡歡。時上將軍曹真性肥,中領軍硃鑠性瘦,質召優,使說肥瘦。真負貴,恥見戲,怒謂質曰:“卿欲以部曲將遇我邪?”驃騎將軍曹洪、輕車將軍王忠言:“將軍必欲使上將軍服肥,即自宜爲瘦。”真愈恚,拔刀瞋目,言:“俳敢輕脫,吾斬爾。”遂罵坐。質案劍曰:“曹子丹,汝非屠几上肉,吳質吞爾不搖喉,咀爾不搖牙,何敢恃勢驕邪?”鑠因起曰:“陛下使吾等來樂卿耳,乃至此邪!”質顧叱之曰:“硃鑠,敢壞坐!”諸將軍皆還坐。鑠性急,愈恚,還拔劍斬地。遂便罷也。

吳質指使優憐笑話曹真和朱硃的身材不說,人家反對,他還要人家閉嘴,實在是很囂張。

朱硃死於吳質之前,可曹真在吳質死的那一年,可是官居大司馬。

而且,曹真的兒子曹爽,在未來可是權傾朝野,他們能給死去的吳質及其後人好臉色看?

其三是陳羣,陳羣跟吳質並列曹丕“四友”之一,同樣是曹魏最大的幾位開國功臣之一。

吳質被賜予惡諡的背後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第2張

陳羣除了官爵大於吳質之外,還代表着當時的世家大族,他是“九品中正制”的提出人,所有的世家大族都要承他的人情,在曹魏朝堂上的影響力非比一般。

但吳質卻不把陳羣放在眼中,跑去跟曹叡說:“陳羣從容之士,非國相之才,處重任而不親事。”

陳羣在曹叡執政時,是曹丕指定的四位輔政大臣之一,有開府之權,官至司空、故錄尚書事。

吳質死的時候,陳羣可還活着,傲嬌的吳質活着時,陳羣不方便膈應吳質,死後就不好說了。

其四是崔林,吳質“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時,崔林擔任幽州刺史,算是吳質的下屬。

但崔林很看不起吳質,當吳質“仗節統事,州郡莫不奉箋致敬”時,“而崔使君初不與相聞”。

吳質這麼傲嬌的人,崔林敢不把他放在眼中,當然會報復,於是,在他的操作下,給崔林降了官:“猶以不事上司,左遷河間太守”,以至於:“清論多爲林怨也”。

崔林不但出自世家大族清河崔氏,重要的是,崔林在吳質死的時候,官爵也升上去了,當時的崔林官至九卿之一的光祿勳,還兼任司隸校尉。

加上清河崔氏有不少人都在朝中爲官,他們能不幫着崔林報復死去的吳質?

吳質的秉性就是囂張跋扈,一生得罪的人太多,僅僅上述四位史書中明確記載的,在吳質死時,無一不是能影響到朝堂的大人物。

由此看,吳質這位曹魏開國功臣,卻被賜予一個惡諡“醜”,也就很正常了,魏明帝曹叡都不會爲一個死去的吳質,去反駁有可能是這四位支持的諡號,只會默認。

吳質的兒子當然不服,可胳膊擰不過大腿,上訴了二十多年,等到吳質得罪的人都死光了,包括曹真的兒子曹爽都死了,才上訴成功。

當時是司馬懿兒子司馬師(吳質有個女兒嫁給了司馬師,但後來被黜)掌權,爲吳質的諡號翻了案,把“醜”改成了“威”。

這還是因爲,吳質得罪的人中,正好沒有司馬氏,他還幫司馬懿說過好話,吳質曾跟曹叡說:“驃騎將軍司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司馬氏要承吳質的情。

從吳質的案例,再看三國其餘名人的諡號,或多或少都跟生前的行爲有點關係,禮賢下士的,一般諡號都不錯,比較傲嬌,喜歡得罪士人的,諡號就很難說了。

比如關羽、張飛這兩位蜀漢元老。

關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後來的諡號是“壯繆侯”。張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死後的諡號是“桓侯”。

他們兩位一個是惡諡,一個是美諡,很難說不是因爲生前一個看不起士人,一個喜歡禮賢下士而造成的。

吳質被賜予惡諡的背後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第3張

再比如曹魏的夏侯淵跟張郃這兩位名將。

同樣是兵敗身亡,夏侯淵的諡號是“愍侯”,在一定程度上,這都可以算是惡諡,大概是因爲他丟了定軍山,導致漢中兵敗。

可地位比他低的多的張郃,死後的諡號卻是“壯候”,是個美諡。

或許只是因爲史書中記載,張郃生前:“雖武將而愛樂儒士”,還舉薦過同鄉的士人爲官,跟士大夫們的關係相當不錯,即使兵敗身亡,大家也都給個面子。

上述範例,雖非絕對,大致也能做個參考,張飛和張郃,都死得很不值,諡號卻不錯。

畢竟,主導諡號起名和制定的,一定是士人,他們的感官很重要。

至於本文主要講述的吳質,那是自作孽,沒有禍及子孫,估計都是曹魏皇室看在開國功臣的份上在保護,後來的司馬氏又要承情。

否則,以吳質生前幹過的事,他的子孫的下場真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