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宋朝科舉制度簡介 宋朝是怎樣對待連續未考中者

宋朝科舉制度簡介 宋朝是怎樣對待連續未考中者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科舉考試設計上,宋朝更注重錄取的公平性,據《文獻通考·選舉考三》記載,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趙恆曾就科舉中的不公表態:“貢舉謗議,前代不免。朕今召所謂勢家子弟者,別坐就試。”宋代對“官二代”特有的“別試”,由此而來。

在公平方面,宋朝的錄取政策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錄取名額向平民、庶族傾斜——科舉的平民化,讓一般學子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二是擴招,增加錄取名額。

其實,宋朝建國之初的錄取率也不是很高,每年被錄取的進士僅一二十人,趙光義(太宗)登上大位後,大幅增加錄取名額。據《續資治通鑑·宋紀九》,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錄取進士109人、諸科207人,加上特奏名和諸科賜同進士出身人數,共錄500人,創了紀錄。

在這次考試前,趙光義說了這樣一番話:“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爲致治之具矣。”可見,朝廷選拔人才的心情很急迫。當年參加應試的多達5300餘人,基本上按趙光義10%左右的錄取比例要求來錄取。這一錄取比例在當時是相當高的,當時大臣薛居正上奏書稱:“取人太多,用人太驟”。

事實證明,趙光義的擴招是有眼光的,在太平興國二年錄取的學子中,出了好多名人、重臣,如後位至宰相高位的政治家呂蒙正,在109人進士名單中是一甲第一名,即俗話說的狀元,可以講,沒有朝廷向“寒人”傾斜的錄取制度,呂蒙正想出人頭地很難。

宋朝科舉制度簡介 宋朝是怎樣對待連續未考中者

宋朝錄取人數最多的一次是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據《宋史·選舉志一》記載,這一年進士諸科錄取了740多人,其中特奏名900餘人;此外,還賜予河北進士諸科350餘人,又從落榜生中補錄500餘人。

“特奏名”是宋朝獨特的錄取政策,用來照顧錄取老的考生,宋初趙匡胤規定:凡應試十五舉以上未被錄取的,可不再經過考試,特賜本科出身,這是少見的照顧性質的“破格錄取”,名副其實的“恩科”。

因爲錄取率高,宋朝大概是中國古代是最容易金榜題名的朝代。在利好刺激下,宋朝考試人口劇增。據《中國教育制度通史》上的統計數字,僅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全國各地參加解試的考生就有10萬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