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古文名著 > 懦弱無能的周進最後爲何能夠成功呢?

懦弱無能的周進最後爲何能夠成功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渺小的作家迷失於生活的無聊細節中,粗放的作家丟掉生活中的許多細節,吳敬梓卻善於捕捉那能再現生活本質的細節,並善於運用細節,把我們引入他作品中的生活。他輕輕揭開生活的簾幕,在最普通、最習以爲常的生活外表下,從一個眼神、一副外貌和聲音的最微小的變化中,捕捉出一個人心靈深處瞬息即逝的念頭、一種微妙的社會關係。一些痕跡在別人眼裏,並不能說明什麼,但一進入吳敬梓筆下,就呈現出深刻的含義。《外史》就是由這樣的許多痕跡構成的。夏總甲敢於當仁不讓地“一屁股就在上席”,而梅三相和周進讓坐卻幾經周折,“只有周、梅二位的茶杯裏有兩枚生紅棗,其餘都是清茶”,當然每個讀者都知道單寫周進“那右邊袖子同後邊坐處都破了” 是說明着他的身份、工作特徵和經濟狀況。在吳敬梓筆下,最瑣屑的細節、動作,都有不可言傳的魅力,夏志清認爲“對王惠飯後的殘渣剩屑的逐一描寫,則是天才的一筆”(《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小說中的原文是這樣的:“次早,天色已睛,王舉人起來洗了臉,穿好衣服,拱一拱手,上船去了。撒了一地的雞骨頭、鴨翅膀、魚刺、瓜子殼,周進昏頭昏腦,掃了一早晨。”所謂“天才的一筆”,就是指在貌似閒筆中捉着了許多“痕跡”。《外史》也就是這樣一筆一筆寫過來的。

寫完高潔的王冕放牛,就寫周進教讀,然而“周進教讀不如王冕放牛”(天目山樵評語),周進是又鬱又悶,受盡奚落,王冕則天不收、地不管,怡然自樂。即使不算象徵吧,也是兩種道路的對比性概括。

作者描寫了薛家集,薛家集決不僅僅是周進的環境,它本身就是作者開闢的戰場,作者不僅要寫士子的道路,還要寫社會風俗喜劇。從薛家集到五河縣,不正是一片“勢利薰心”的汪洋大海麼?它們與王冕的七泖湖也是對比的。

懦弱無能的周進最後爲何能夠成功呢?

薛家集的“元老院”,聽完夏總甲關於繁忙的吃酒工作的報告後,開始議論龍燈問題,最後一項是教育,要點是從城裏去聘一位先生。夏總甲見多識廣、城裏有關係,周進在他頂頭上司家裏教得不錯,便議定了請周先生。

這位周先生的學生都進入了學,而且是和薛家集的梅三相是 “一齊中的”,然而他本人“卻還不曾中過學”,所以還是個“小友”,恰如白頭妾依然稱“新娘”一樣。所以梅三相戴着新方巾,老早就去迎接那位 “頭戴一頂舊氈帽”的小友,然而非等周進入了堂屋,方纔慢慢的立起來和他相見,早來與晚起都是傲慢,前者是一種自賞,後者是一種自重,都是在顯示他“在庠”的身份。他猶自意未盡,偏偏點透“學校規矩,老友是從來不同小友序齒的”。而且不停地戲弄周進,直到把“周先生臉上羞的紅一塊白一塊”才告滿足,才覺得沒浪費自己的相公身份。

“梅三相顧影自憐,得意極矣,不知天地間又有王大爺在”(臥評)。儘管王舉人王老爺出場侮辱的還是周進,但是還是讓人覺得“功名富貴寧有等級耶!”誠如《紅與黑》中西朗神父所說:“只要你閉目一想如何去奉承那些有權力的大人先生們,便知道你永遠是一個失敗者。”最失敗的是周進,不但見辱於相公、舉人,連夏總甲以及怕夏總甲的薛家集的“衆人”都是他的主人,衆人不喜歡,夏總甲嫌他“呆頭呆腦,不知道常來承謝”,周進便連受辱的機會也失去了,失了館,他便日食艱難。這絕對是寫實的,囊括了無數蹭蹬士子的辛酸。

懦弱無能的周進最後爲何能夠成功呢? 第2張

忠厚懦弱無能的周進每戰必敗,生活在無望的苦海中,最後不得不抱着“癱子掉在井裏,撈起也是坐”的“下井”(不是下地獄)決心,去當記帳的去了。我們從金有餘夥計的話中(斯文人怎做得這事),可以看出,當時那個社會,在觀念上給了讀書人多麼大的虛名,使他們自絕於別的謀生之路,虛名總是虛的,解決不了溫飽問題,不過,虛名後頭也搖晃着兩三顆實果,使得周進們一無所有卻又顫顫驚驚,本無再可失去的,卻終日抱着個千年古玩似的不敢輕鬆地籲口氣。那口氣屏了幾十年,在撞號板時滔滔汩汩地大報仇似的奔涌出來。

也是周進心誠志堅,有愚公挖山不止的毅力,終於感動了上帝。以後的路兒就順溜得像緞子似的: 中進士、升御史、點學道。周進終於掙上了“右邊袖子同後邊坐處”那兩塊光榮的補丁。可惜周學道“叉”出去的是魏好古而不是梅三相(他潛意識中也許是把魏好古當成了梅三相),讓周學道欣慰的是簡拔了真才范進,爲白頭“小友”吐了口惡氣,也算是“惺惺惜惺惺”,他還不是一闊臉就變、忘根本的輕薄小人,不像他的學生——真才范進,中舉後就瞎侃劉基是進士第三名,剛擺脫卑微地位就染上了卑污的毛病。作者始終沒有嘲弄周進,因爲他沒有惡德。

然而,掩卷思之,實覺可嘆。知識分子何時變得這般呆頭呆腦、“稂不稂莠不莠”的?周進撞號板也是一種窮途淚雨,卻與窮途哭返的阮籍相去幾千裏! 夸父逐日的英雄精神沉埋了,人們追逐的是“緋袍金帶”之輝煌。一個民族的精神就這樣內在地變遷着、耗散着、沉淪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