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古文名著 > 于謙有哪些經歷?他爲何會被處死呢?

于謙有哪些經歷?他爲何會被處死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據說,時年12歲的于謙,有一天,來到石灰窯之前,看見師傅們煅燒石灰,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句《石灰吟》,沒想到這竟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于謙有哪些經歷?他爲何會被處死呢?

于謙,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可以說力挽狂瀾,然而等到奪門之變後,他卻血染北京崇文門,令後世之人莫不爲其扼腕嘆息,恨不能將陷害他的徐有貞等人碎屍萬段、挫骨揚灰,而點頭應允此事的朱祁鎮也因此背上千古昏君之惡名。

那麼,一位挽救大明江山的民族英雄,爲何會落得此田地?

站隊

有人說,于謙之死,就是因爲他站隊朱祁鈺,因此,朱祁鎮復辟之後,肯定要置他於死地。咋一聽,很有道理。

土木堡之戰後,于謙提議朱祁鈺登基,以安軍心。北京保衛戰時,朱祁鈺對於謙是言聽計從。瓦剌滾蛋之後,朱祁鈺坐這江山也算是小有資格了。

年輕的朱祁鈺心中感激於謙,將其視爲股肱之臣。于謙呢,竭心盡力輔佐朱祁鈺。外人看來,他們是坐在了一條船上。也就是說,于謙站隊朱祁鈺。

其實,無論是朱祁鈺還是于謙,都沒有這麼想。

于謙心繫天下黎民自從永樂年間,于謙中舉以來,他便受到了朱瞻基的破格提拔和委以重任,張太皇太后攝政之時,三楊對於謙的奏摺從來都是當日批覆。這5位都是大明朝響噹噹的人物,他們看中的是于謙那一顆爲國爲民的赤誠之心。

到了景泰年間,雖說于謙走到了人生的頂峯,但是他依然不忘初衷,正如《大明風華》中孫若薇評價的那樣:于謙的心中只有大明天下。言下之意,無論是朱祁鈺還是朱祁鎮,他都將一如既往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朱祁鈺呢,雖然很看重於謙,然而內心深處卻將其視爲最大的對手。當初朱祁鈺看重於謙是因爲感激他的舉薦,當然也欣賞他的才幹,最重要的是收買人心。朱祁鎮在位時,重用王振等閹黨,很多朝臣包括于謙都吃過王振的苦頭。土木堡之役後,朝臣當庭打死王振同僚,朱祁鈺嚇得掉頭欲走,于謙一把抓住他,說道:“馬順等人罪該誅死,打死勿論!”後來朝臣們多感激於謙的仗義執言。北京保衛戰大捷後,于謙聲望更高。此時,初登龍椅的朱祁鈺重用於謙,不等於是收穫了很多朝臣的心嗎?如此,這皇位才能坐得穩。

《大明風華》中,于謙曾向孫若薇吐槽朱祁鈺常擱置他的奏摺。也許,很多人都不相信朱祁鈺會如此對待于謙。然而,此一時彼一時,大權在握後的朱祁鈺還會是當初的想法嗎?

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景帝聞鐘鼓聲,大驚,問左右曰:“于謙耶?”既知爲上皇,連聲曰:“好,好。”世人皆以爲景泰帝最信任於謙,當有人篡位之時,誰能想到,朱祁鈺心中最放心不下或者說最防備的居然是于謙。看來這對君臣最終還是逃不出套路,于謙功高震主了。

要不是朱祁鈺年紀輕輕便患上重病,假以時日,誰敢保證於謙能善終呢?歸根到底,朱祁鈺心中清楚于謙並非是站在自己這邊,于謙的心中只有天下。如果有一天,朱祁鈺做了錯事,于謙照樣不會買他的帳。

必死

朱祁鈺心中提防着于謙,但是徐有貞他們不知道。因爲他們曾經努力過,但是都沒有成功。

自古以來,國難過去,便是文臣搬弄是非之時,那些功勳卓著的功臣或遭彈劾,或擱置不用。明朝的一些文臣也不例外,挖空心思構陷於謙。然而,朱祁鈺不按套路出牌,惟于謙之言是用。

于謙有哪些經歷?他爲何會被處死呢? 第2張

如果於謙此時功成身退,那麼朝臣也不會有什麼抱怨。可是事與願違,于謙反而節節高升,再加上他剛正不阿的處事作風,擋住了很多人當官發財的路。只要他存在一天,那些人便永無出頭之日。

朱祁鈺當時不過20多歲,也許再過幾年,他會出手。然而,徐有貞等人等不及了,他們只知道朱祁鈺是于謙的保護傘,只有朱祁鎮復辟,才能除掉于謙。於是,他們趁着朱祁鈺患病之時,迫不及待地發動了奪門之變。

儘管朱祁鎮也認爲于謙不該死,但是助他復辟的徐有貞們一定要除掉于謙。朱祁鎮權衡再三,也只能同意。孫太后知道後,非常痛心。朱祁鎮不久後便後悔了,在李賢的提醒下,識破了徐有貞們發動南宮之變的陰謀,助朱祁鎮復辟是假,除于謙是真,這樣他們才能挾持朱祁鎮,爲所欲爲。

朱祁鎮曾經也想留下於謙,但迫於當時形勢。雖然,當他再度坐穩皇位後,不久便處死了徐有貞們,然而於謙卻不能重生。無論如何,朱祁鎮永遠無法洗掉錯殺于謙的罪名。

結語

在大明風雨飄搖之際,曾挺身而出,力挽狂瀾的于謙爲何落得斬首示衆的下場?

于謙從未站隊,他的心中只有天下,不是朱祁鈺;無論是被于謙擋道的徐有貞們,還是將來羽翼豐滿後的朱祁鈺,于謙恐怕都難逃一死。

屈原曾說: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因爲不願與權貴們同流合污而被驅逐在外,相比之下,于謙是幸運的。他遇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和三楊,以及年輕的明代宗朱祁鈺,至少轟轟烈烈地幹出了一番大事。

但是,自古以來,像于謙這樣兩袖清風的大臣又有幾個,隨着他的職位越高,不爲其他朝臣所容是必然的,功高震主也是必然的。因此,于謙被處死的下場也是必然的。

當世人爲其扼腕嘆息之時,我卻認爲,正是這最後一刀成就了于謙的身後名,使他永垂青史。君不見,于謙是笑着坦然面對死亡,這纔是他想要的。就如很多武將不願死於病榻之上,而希望能喋血沙場。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