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古文名著 >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十四原文是什麼?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十四原文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二十七日雞初鳴,自新寧西南行。已轉西北,直逼西峯之下,乃南轉,共八里,江東岸石根突兀,上覆中空,已爲幻矣。忽一轉而雙崖前突,蛩石高連,下闢如閶闔chānghé宮門中通,上架如橋樑飛亙,更巧幻中雄觀也。但恨舟過其前而不得一登其上,且無知者質之,所謂“獅石”“洞府”,皆以意測,是耶?非耶?又一里,有水自東南來會,所謂衝江今稱渠榮河也。其源發自忠州。又南三裏,則江東岸一峯甚峭,其北垂環腋轉截處,有洞西向者累累,然皆懸而無路。又西曲南轉,共八里,過那勒,風帆甚利,舟人以鄉人泊此,復泊而飲。餘乃登陸爲穿山、犀牛二巖之遊,舟竟泊此。

那勒在江東岸,居民頗盛。問犀牛巖,土人皆莫知,誤指南向穆窯。乃透兩峯之下,西南三裏,有溪自東南來入大江。

流小而悍,淙淙有聲,新甃zhòu壘砌石樑跨其上,甚整。

其源發自江州,土人謂之橫江。越樑而南,即爲穆窯村,有市肆西臨江滸。問犀牛巖不得,得大巖。巖在其南一里,羣峯排列,巖在峯半,其門西向。攀崖石而上,抵門,始西見江流橫其前,山腹透其後。又見隔山迴環於後門之外,翠壁掩映。乃由洞上躋,踞其中扃,則東西對闢,兩門交透。其上垂石駢乳,凝結兩旁;其內西下東上,故東透之門,高出西門之頂,自外望之,不知中之貫徹,必入門而後見焉。兩門外俱削壁千丈,轟列雲表,而東門地勢既崇,上壁尤峭,下趾彌峻,環對諸巖,自門北迤邐轉東,又南抱圍成深谷,若另闢一翠微世界。其下旋轉西去,谷口石崖交錯,不得而窺也。

復自前洞下山,循山北行。一里,過穆窯,問知犀牛洞在麒麟村,乃過石樑東北行。三裏,至麒麟。蓋其村在那勒東二里,三村鼎足,而穆窯稍南。使那勒人即指此,何由向彼得穿巖耶?麒麟村人指犀牛洞在北山東峯之上,相去只裏許耳。至其下,不得路。聞巖下伐木聲,披荊攀棘,呼之不應,覓之不見得,遂復出大路旁。時已過午,雖與舟人期抵午返舟,即舟去腹枵,亦俱不顧,冀一得巖。

而詢之途人,竟無知者。以爲尚在山北。乃盤山東北隅,循大道行。〔道西北皆石峯。〕二里,見有岐北轉,且有燒痕焉。

初,麒麟村人云:“抵山下燒痕處,即登巖道。”餘以爲此必是矣,竭蹶前趨,遂北入山夾。其夾兩旁峯攢崖疊,中道平直,有車路焉。循之裏餘,見路旁有停車四五輛,有數牛散牧於麓,有數人分樵於崖。遍叩之,俱不知有巖者。蓋其皆遠村,且牧且樵,以車爲載者。過此,車路漸堙yīn埋沒。

又入一里,夾轉而東,四眺重崖,皆懸絕無徑,而西崖尤爲峻峭。方徘徊間,有負竹而出深叢者,遙呼問之,彼搖手曰:“誤矣!”問:“巖何在?”

曰:“可隨我出。”從之出,至前停車處,細叩之,其人亦茫然不知,第以爲此中路絕,故呼餘出耳。餘乃舍而復人,抵其北,復抵其東,共二里,夾環爲塢,中平如砥,而四面崖回嶂截,深叢密翳,徑道遂窮。然其中又有停車散牛而樵者,其不知與前無異也。餘從莽棘中出沒搜徑,終不可得,始悵然出夾。餘觀此夾,外入既深,中蟠亦邃,上有飛巖,旁無餘徑,亦一勝境。其東向逾脊而過,度即舟行所過。東岸有洞累累者,第崖懸路塞,無從着足。然其肺腑未窮,而枝幹已抉,亦無負一番跋履也。共五里,仍西南至麒麟村北大路旁,前望隔壠有燒痕一圍,亟趨,見痕間有微徑,直趨前所覓伐木聲處,第石環叢隔,一時莫得耳,餘以爲此必無疑矣。

其時已下午,雖腹中餒甚,念此巖必不可失,益賈勇直前,攀危崖,歷叢茅。然崖之懸處,俱有支石爲梯;茅之深處,俱有踐痕覆地,並無疑左道邪道矣。乃愈上愈遠,西望南垂,橫脊攢石,森森已出其上;東望南突,回峯孤崖,兀兀將並其巔,獨一徑北躋。二里,越高峯之頂,以爲此巖當從頂上行,不意路復逾頂北下,更下瞰北塢,即前誤入夾中所云“重崖懸處”也。既深入其奧,又高越其巔,餘之尋巖亦不遺餘力矣。然徑路愈微,西下嶺坳,遂成茅窪棘峽,翳不可行。猶攀墜久之,仍不得路。

復一里,仍舊路南逾高頂。

又二里,下至燒痕間,見石隙間復有一路望東峽上,其徑正造孤崖兀兀之下,始與麒麟人所指若合符節軍事或外交上的憑證。

乃知徑當咫尺,而迂歷自迷,三誤三返而終得之,不謂與山靈無緣也。

但日色漸下,亟望崖上躋,懸磴甚峻。逾半里,即抵孤崖之北。

始知是崖回聳於高峯之間,從東轉西向,若獨角中突,“犀牛”之名以此。崖北一脊,北屬高峯,與東崖轉處對。脊上巨石巍峙,若當關之獸,與獨角並而支其腋。巨石中裂豎穴,內嵌一石圭guī帝王手持的方形玉器,高丈餘,兩旁俱巨石謹夾,而上覆覆之,若剜空而置其間者。圭石赭赤,與一山之石迥別,頗似禹陵窆石,而此則外有巨石爲冒,覺更有異耳。脊東下墜成窪,深若回淵,其上削崖四合,環轉無隙,高墉城牆大纛dú大旗,上與天齊,中圓若規。既逾脊上,即俯下淵底。南崖之下,有洞北向,其門高張,其內崆峒,深不知所止;四崖樹蔓蒙密,淵底愈甚;崖旁俱有徑可循,每至淵底,俱則翳不可前。使芟除淨盡,則環崖高拱,平底如掌,復有深洞崡岈其內,洞天福地,舍此其誰?餘披循深密,靜若太古,杳然忘世。第腹枵足疲,日色將墜,乃逾脊西下,從麒麟村北西行。二里,抵那勒下舟,舟猶未發,日已沉淵矣。

二十八日晨餐後,自那勒放舟南行。

旋轉西北三裏,直逼雙峯石壁下,再折東南五里,有小水自東南來入,即穆窯也。又西南一里,過穿山之西,從舟遙望,只見洞門,不見透穴。又一里,西入兩山隙,於是回旌多西北行矣。又五里,江北岸山崖陡絕,有小峯如浮屠插其前,又有洞〔南向〕綴其半。又六裏,又有山蜿蜒而北,是曰界牌山,西即太平境矣。蓋江之北岸,新寧、太平以此山分界,而南岸則俱新寧也。又二里,舟轉北向,江西岸列岫嵯峨,一峯前突,俗名“五虎出洞”。

舟人指昔有遠客過而葬此,其家旋掇巍科〔科舉高中〕,然終不敢至此治冢也。

由此舟遂東轉,已復西北抵北山下,循之西向行,又共六裏矣。

過安定堡,北山既盡,南山復出,又西循之。

三裏,隨山北轉,過花梨村。又西北轉,隨江北山二里,轉而西,隨江南山三裏,又暮行三裏,泊於曉夢村。屬新寧。是日共行四十里。

二十九日循南岸山行二里,轉北又一里,爲馱塘。又二里轉而西,山勢漸開,又五里,西南過馱盧今作馱蘆,山開水繞,百家之市,倚江北岸。舊爲崇善地,國初遷太平府治於此,旋還麗江,今則遷馱樸驛於此,名曰馱柴。蓋此地雖寬衍,而隔江即新寧屬,控制上流,自當以壺關爲勝也。江北岸太平之地,瀕江雖多屬崇善縣即今崇左縣,內石山之後,即爲諸土州地,而左洲則橫界焉。是日止行十里,舟人遂泊而不行。

十月初一日眯爽,循馱盧西北五里,〔北岸爲左州界,〕稍轉而南,南岸石峯復突。又二里,復轉西北,北岸亦有石山。三裏,西南入峯夾間,於是掛帆而行。五里,漸轉南向,有村在江東山塢間,曰馱木今作馱目,猶新寧屬也。又西南五里,江西岸回崖雄削,駢障江流;南崖最高,有三洞東啓;又南一峯稍低,其上洞闢尤巨。洞右崖石外跨,自峯頂下插江潭;崖右洞復透門而出,其中崆峒,其外交透。自舟望之已奇,若置身其內,不知勝更何若矣!又南二里,東岸石壁亦然,此地峯壁交映,江瀠其間,更爲勝絕。又一里,轉向西行,又五里,漸轉南行。已而東折,則北岸雙崖高穹,崖半各有洞南向;南岸磯盤嘴疊,飛石凌空,〔無不穿嵌透漏。〕二里,轉向西南,上銀甕灘。

〔灘始有巨石,中橫如壩。〕灘東,尖崖聳削絕壁,有形如甕。

《九成志》謂:“昔有仙丹成,遺甕成銀,人往取之,輒不得,而下望又復儼然。”

《一統志》謂:“在南寧府境。”蓋江東岸猶新寧也。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十四原文是什麼?

轉西五里,復轉西北,盤東岸危崖二里,抵北山下。仍西向去,五里,又南轉。既而轉東一里,乃西向行,山開江曠,一望廓然。

又五里而暮。

又二里泊於捺利今作瀨濾。在江西岸,屬新寧。江空岸寂,孤泊無鄰,終夜悄然。

是日行五十里。

計明日抵馱樸,望登陸行,惟慮路險,而顧奴舊病未痊。不意中夜腹痛頓發,至晨遂脹滿如鼓,此嵐瘴所中無疑。於是轉側俱難,長途之望,又一阻矣。

初二日昧爽,西北行。碧空如洗,晴朗彌甚。

三裏,抵江北危崖下。轉而南二里,過下果灣,有村倚崖臨江,在江西岸。又五里,有水自南來注,其聲如雷,名響源,發於江州。水之西岸即爲江州屬,而新寧、江州以此水分界焉。水入江處,有天然石壩橫絕水口如堵牆,其高逾丈,東西長十餘丈,面平如砥,如甃而成者。水逾其面,下墜江中,雖不甚高,而雪濤橫披,殊瀑平瀉,勢闊而悍,正如錢塘八月潮,齊驅下阪,又一奇觀也。過響水,其南岸忠州境雖轄於南寧,而瀕江土司實始於此;北岸則爲上果灣,有巖西向臨江,上亦有村落焉。

於是轉北行一里,抵北山下。

轉西北掛帆行,兩岸山復疊出。二里爲宋村,在江南岸,忠州屬。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十四原文是什麼? 第2張

有八仙岩,爲村中勝地。又三裏,轉東北,又二里,轉西北,又三裏,更轉東北,兩岸〔石〕崖疊出遞換,靡非異境。轉西北五里,又北轉,而西岸一崖障天,崖半有洞東向。始見洞門雙穴如連聯,北穴大,南穴小,垂石外間而通其內;既而小者旁大者愈穹,忽劃然中剜,光透其後。

舟中仰眺,蛩gǒng水邊石若連雲駕空,明如皎月透影,洞前上下,皆危崖疊翠,倒影江潭,洵神仙之境,首於土界得之,轉覺神州凡俗矣。

〔南有馱樸村,轉登山後,聞可攀躋。〕又北一里,東岸臨江,煥然障空者爲銀山,劈崖截山之半,青黃赤白,斑爛綴色,與天光水影,互相飛動,陽朔畫山猶爲類大者耳。

崖下有上下二洞,門俱西向。

上洞尤空邃,中懸石作大士形,上嵌層壁,下瀕回潭,〔無從中躋,其北紛竅甚多,裂紋錯綴樹間,吐納雲物,獨含英潤〕焉。

一里,轉而西,遂爲馱樸今作馱柏,百家之市,尚在涯北一里。

東南即銀山,西北又起層巒夾之,迤邐北去,中成蹊焉,而市倚之。陸路由此而北,則左州、養利諸道;江路由此而西,則太平、思明諸境也。午抵馱樸,先登涯問道,或雲:“通”,或雲:“塞”。蓋歸順爲高平殘破,路道不測,大意須候歸順人至,隨之而前,則人衆而行始便。歸順又候富州人至,其法亦如之。二處人猶可待,惟顧奴病中加病,更令人惴惴耳。

是日,即攜行李寄宿逆旅主人家。

馱樸去馱盧五十里。自馱盧西至此,皆爲左州南境,北去龍州四十里“龍州”當爲“左州”之訛。西仍爲崇善地,抵太平亦四十里,水路倍之。

高平爲安南地,由龍州換小舟,溯流四日可至,太平〔人呼之爲高彝。〕龍州山崖更奇,崖間有龍蜿蜒如生。

思明東換小舟,溯流四日至天龍峒應爲遷隆洞,過山半日即抵上思州今上思縣。上思昔屬思明,今改流官,屬南寧,有十萬山即十萬大山。其水西流爲明江,〔出龍州,〕東流出八尺江。

高平爲莫彝,乃莫登庸之後;安南爲黎彝,乃黎利之後。

自入新寧至此,石山皆出土巴豆樹、蘇木二種。二樹俱不大。巴豆樹葉色丹映,或隊聚重巒,或孤懸絕壁,丹翠交錯,恍凝霜痕黔柴。蘇木山坳平地俱生,葉如決明,英如扁豆,而子長倍之,繞乾結癭,點點盤結如乳,乳端列刺如鉤,不可向邇。土人以子種成〔林,收賈不至,輒刈用爲薪;又擇其多年細幹者,光削之,乳紋旋結,朵朵作胡桃痕,色尤蒼潤。餘昔自天台覓萬年藤,一遠僧攜此,雲出粵西蠻洞。餘疑爲古樹奇根,不知即蘇木叢條也。〕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