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古文名著 > 本草綱目·第一卷·序列·十劑原文是什麼內容?

本草綱目·第一卷·序列·十劑原文是什麼內容?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本草綱目》是明代傑出醫藥學家李時珍撰寫的中醫典籍,共52卷。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書採用“目隨綱舉”編寫體例,故以“綱目”名書。以《證類本草》爲藍本加以變革。全書共190多萬字,載有藥物1892種,收集醫方11096個,繪製精美插圖1160幅,分爲16部、60類。是作者在繼承和總結以前本草學成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長期學習、採訪所積累的大量藥學知識,經過實踐和鑽研,歷時數十年而編成的一部鉅著。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較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融入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並反映了豐富的臨牀實踐。本書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

本草綱目·第一卷·序列·十劑

徐之才說:藥有宣、通、補、泄、輕、重、澀、滑、燥、溼十種,是藥之大體,而本經不言,後人未述。凡用藥者,審而詳之,方不會有所遺漏。

宣劑 [之才說]宣可去壅塞鬱滯,如生薑、橘皮之類。

[杲說]外感六淫之邪,欲傳到裏面,三陰實而不受,逆於胸中,天分氣分窒塞不通,而有了嘔吐的症狀,所謂壅也。故必用破氣的藥,如姜、橘、藿香、半夏之類,瀉其壅塞。經說:凡風癇中風,胸中諸實,痰飲寒結,胸中熱鬱,上而不下,久則嗽喘滿脹,水腫之病生焉,非宣劑莫能愈也。[完素說]抑鬱不散爲壅,必以宣劑散之,如痞滿不通之類。欲攻其裏積,則宣除上積,泄通下利。涌劑則取瓜蒂、梔子之類。發汗通表亦同此理。[好古說]內經稱有五鬱: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皆宣也。[時珍說]壅者,塞也。宣者,布也,散也。鬱塞之病,氣機不升不降,致傳化失常。或鬱久生病,或病久生鬱。必藥宣佈敷散之。

本草綱目·第一卷·序列·十劑原文是什麼內容?

軒轅集 爲神話傳說中人物,傳數百歲顏色不老。善識草藥,因嘗救治毒龍猛獸,故其於巖谷中採藥時,常追隨之若爲護衛。

通劑 [之才說]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類即是。[從正說]通者,流通也。大小便不通,宜用木通、海金沙、琥珀、大黃之類通之。[時珍說]滯,留滯也。溼熱之邪滯留於氣分,致痛痹、小便癃閉不通症,宜淡味之藥上助肺氣下降,通其小便,而泄氣中之滯,用木通、豬苓之類。溼熱之邪留於血分,致痹痛、腫脹、流注、二便不通等症,宜苦寒之藥下引,通其前後,而泄血中之滯,防己之類是也。經說:味薄者通,所以淡味的藥爲通劑。

[從正說]通者,流通也。大小便不通,宜用木通、海金沙、琥珀、大黃之類通之。[時珍說]滯,留滯也。溼熱之邪滯留於氣分,致痛痹、小便癃閉不通症,宜淡味之藥上助肺氣下降,通其小便,而泄氣中之滯,用木通、豬苓之類。溼熱之邪留於血分,致痹痛、腫脹、流注、二便不通等症,宜苦寒之藥下引,通其前後,而泄血中之滯,防己之類是也。經說:味薄者通,所以淡味的藥爲通劑。

補劑 [之才說]補可去弱,人蔘、羊肉之類是也。

[杲說]人蔘甘溫,能補氣虛。羊肉甘熱,能補血虛。羊肉補形,人蔘補氣,凡氣味與二藥同者皆是也。[從正說]五臟各有補瀉,五味各補其髒,有表虛、裏虛、上虛、下虛、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經說: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形不足者補之以氣。五穀、五菜、五果、五肉,皆補養之物也。[時珍說]虛則補其根本。生薑之辛補肝,炒鹽之鹹補心,甘草之甘補脾,五味子之酸補肺,黃檗之苦補腎。又如茯神之補心氣,生地黃之補心血。人蔘之補脾氣,白芍藥之補脾血。黃芪之補肺氣,阿膠之補肺血。杜仲之補腎氣,熟地黃之補腎血。芎藭之補肝氣,當歸之補肝血之類,皆補劑。

泄劑 [之才說]泄可去閉,葶藶、大黃之類是也。

[杲說]葶藶苦寒,氣味俱厚,不減大黃,能泄肺中之閉,又泄大腸。大黃走而不守,能泄血閉時腸胃中的渣穢之物。一泄氣閉利小便,一泄血閉利大便。凡與二藥同者皆爲泄劑。[從正說]實則瀉之。芒硝、大黃、牽牛、甘遂、巴豆之屬,皆瀉劑也。[時珍說]去閉就是去實。肝實以芍藥之酸瀉之,心實以甘草之甘瀉之,脾實以黃連之苦瀉之,肺實以石膏之辛瀉之,腎實以澤瀉之鹹瀉之。輕劑 [之才說]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類即是。[從正說]風寒之邪,始侵皮膚,致頭痛身熱,宜解體表之邪,內經所謂輕而揚之也。癰、瘡、疥、痤,皆宜取解表之法,發汗泄除,以毒煙燻,皆爲輕劑。凡薰洗蒸炙,熨烙刺砭,導引按摩,皆爲表汗之法。[時珍說]輕劑可去閉。閉有表閉裏閉,上閉下閉。表閉者,風寒傷體表,致腠理閉密,陽氣鬱積,不能外出,而爲發熱、惡寒、頭痛、脊強諸病,宜輕揚之劑發其汗,而表症自解。裏閉者,火熱之邪鬱抑於內,津液不行,皮膚幹閉,而爲肌熱、煩熱、頭痛、目痛、昏瞀、瘡瘍諸病,宜輕揚之劑以解其肌,而火自散也。上閉有二:一爲外寒內熱,致上焦氣閉,發爲咽喉閉痛之證,宜辛涼之劑以揚散之,則閉自開。一爲飲食寒冷抑遏陽氣在下,發爲胸膈痞滿閉塞之證,宜揚其清而抑其濁,則痞自泰也。下閉亦有二:有陽氣陷下,發爲裏急後重,數至廁而不行之證,但升其陽而大便自順,所謂下者舉之也。有燥熱傷肺,金氣積鬱,竅閉於上,而膀胱閉於下,爲小便不利之證,以升麻之類探而吐之,上竅通而小便自利矣,所謂病在下取之上也。

重劑 [之才說]重可去怯弱症。磁石、鐵粉之類即是。[從正說]重者,有下沉猛追之意。怯則氣浮,如喪神守,而驚悸氣上,硃砂、水銀、沉香、黃丹、寒水石之倫,皆體重也。久病咳嗽,痰涎上涌於口,形羸不可攻下者,鎮以重劑。[時珍說]重劑凡四:有驚則氣亂,而魂氣飛揚,如喪神守者。有怒則氣逆,而肝火激烈,病狂善怒者,並鐵粉、雄黃之類以平其肝。有神不守舍,而多驚健忘,迷惑不寧者,宜硃砂、紫石英之類以鎮其心。有恐則氣下,精志失守而畏,如人將捕者,宜磁石、沉香之類以安其腎。大抵重劑壓浮火而墜痰涎,不獨治怯症。故諸風掉眩及驚癰痰喘之病,吐逆不止及反胃之病,皆浮火痰涎爲害,皆宜重劑以墜之。

滑劑 [完素說]澀使氣滿滯而不行,必滑劑以利之。滑能養竅,故可滑潤通利。[從正說]大便燥結,宜用麻仁、郁李之類。小便淋瀝,宜用葵子、滑石之類。[時珍說]着,爲留著於經絡臟腑之間的有形之邪,如大小便、婦女濁帶、痰涎、胞胎、癰腫之類皆是。皆宜滑藥以引去其留著之物。大便澀者,用菠菜、牽牛之類。小便澀者,用車前、榆皮之類。精竅澀者,用葵花、黃檗之類。胞胎澀者,用黃葵子、王不留行之類。引痰涎自小便去者,則半夏、茯苓之類。引瘡毒自小便去者,則五葉藤、萱草根之類,皆爲滑劑。

澀劑 [完素說]滑則氣脫,如開腸洞泄,便溺遺失之類,必澀劑以收斂之。[從正說]寢汗不禁,麻黃根、防風澀之。滑泄不已,以豆蔻、枯礬、木賊、罌粟殼澀之。喘嗽上奔,以烏梅、訶子澀之。凡酸味同乎澀者,收斂之義也。[時珍說]脫者,氣脫也,血脫也,精脫也,神脫也。脫則散而不收,故用酸澀溫平之藥,以斂其耗散。汗出亡陽,精滑不禁,瀉痢不止,大便不固,小便自遺,久嗽亡津,皆氣脫也。下血不已,崩中暴下,諸種大出血,皆血脫也。牡蠣、龍骨、海螵蛸、五倍子、五味子、烏梅、榴皮、訶黎勒、罌粟殼、蓮房、棕灰、赤石脂、麻黃根之類,皆澀藥也。氣脫兼以氣藥,血脫兼以血藥及兼氣藥,氣者血之帥也。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此神脫也,非澀藥所能收也。

燥劑 [從正說]寒冷症積久不愈,上嘔、下利腥穢,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清冷,此大寒之病,宜以姜、附、胡椒等燥之。若因溼而病,則白朮、陳皮、木香、蒼朮之類除之,此等亦爲燥劑。[時珍說]溼有外感,內傷兩種。外感之溼,雨露嵐霧地氣水溼,襲於皮肉筋骨經絡之間。內傷之溼,生於水飲酒食及脾弱腎強,固不可一例言也。故風藥可以勝溼,燥藥可以除溼,淡藥可以滲溼,泄小便可以引溼,利大便可以逐溼,吐痰涎可以祛溼。溼而有熱,以苦寒之劑燥之。溼而有寒,以辛熱之劑燥之,不只桑皮、小豆爲燥劑。溼去則燥,故謂之燥。

潤劑 [完素說]津耗爲枯。五臟痿弱,榮衛涸流,必溼劑以潤之。[時珍說]溼劑當作潤劑。枯者燥也。秋令也,風熱怫甚,則血液枯涸而爲燥病。上燥則渴,下燥則結,筋燥則強,皮燥則揭,肉燥則裂,骨燥則枯,肺燥則痿,腎燥則消。凡麻仁、阿膠膏潤之類,皆潤劑也。養血則當歸、地黃之類,生津則麥門冬、栝樓根之類,益精則蓯蓉、枸杞之類。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