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郭子儀最尷尬的一場戰役,幾十萬大軍打不過幾萬人

郭子儀最尷尬的一場戰役,幾十萬大軍打不過幾萬人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月盈則缺,水滿則溢,乃古今不易之理。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間,唐朝的發展達到巔峯時期。李隆基沉浸在花團錦簇的“開元盛世”中沾沾自喜,做夢也沒料到一場浩劫卻在一步步逼近,差點讓大唐江山毀於一旦。天寶十四年十一月,集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於一身的安祿山,悍然起兵造反,唐朝陷入“安史之亂”的駭浪驚濤。

《舊唐書》記載,唐朝天寶年間,全國兵力掌握在十個節度使手中,分別是范陽、平盧、河東、河西、隴右、劍南、安西、北庭、朔方、嶺南,合計兵力約49萬。而安祿山一人就掌控北方三鎮,手中兵力達到18萬餘人,佔到唐朝總兵力將近三分之一,可想而知安祿山叛軍實力之強,氣焰之盛,唐朝遭遇到開國以來最大的一場危機。

“安史之亂”初期,安祿山大軍勢不可擋,西線主力攻克唐朝重鎮洛陽、國都長安,南線主力一度飲馬長江,唐朝中原、江淮、關中幾乎全部淪陷。萬幸的是,“安史之亂”爆發不足一年,安祿山在內訌中被殺,叛軍內部分化爲安慶緒和史思明兩派,實力大爲削弱。而昏聵不明的唐玄宗也被較爲開明的唐肅宗取代,一代軍神郭子儀等一批良將賢才得到提拔重用,此消彼長,形勢逐漸向有利於唐朝的方向發展。

郭子儀最尷尬的一場戰役,幾十萬大軍打不過幾萬人

到至德二年,在天下兵馬副元帥郭子儀爲首的將帥努力下,唐軍接連獲勝,先後取得收復長安、洛陽的大勝仗,而叛軍則士氣低落,連吃敗仗,眼看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就要大功告成。乾元元年九月,唐肅宗與郭子儀策劃了一次對叛軍的總攻勢,企圖一戰殲滅叛軍主力,鄴城會戰由此爆發。

唐朝爲了這次會戰,可謂不惜血本,精銳盡出。《舊唐書》記載,“肅宗遣郭子儀率九節度步騎二十萬攻之”,開戰之初唐朝總兵力不過31萬,經過戰傷損耗、以及派駐邊境的必不可少的邊防軍,20萬人馬已經是唐朝當時能調集的兵力極限。可見唐肅宗的決心之大。

郭子儀先把突擊目標鎖定安祿山之子安慶緒。安慶緒的本事比起他老爸安祿山,差的不是一點半點,面對郭子儀的攻勢,安慶緒毫無還手之力,一路潰敗退守鄴城。郭子儀馬上指揮大軍,把鄴城重重包圍,力求畢其功於一役,徹底全殲安慶緒所部。

當時的形勢對唐朝極爲有利,安慶緒只剩幾千殘兵敗將,株守鄴城,糧盡援絕,苟延殘喘。而唐朝方面無論兵力、後勤、士氣都佔據絕對上風,20萬大軍把鄴城圍困的水泄不通,“軍容之盛,古所未有”。

郭子儀最尷尬的一場戰役,幾十萬大軍打不過幾萬人 第2張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發生了。將略非凡的軍神郭子儀,在佔據絕對優勢的前提下,面對一座小小的鄴城卻無計可施。圍城戰從乾元元年九月開始,一直持續到乾元二年三月初,整整進行了半年多,城中的安慶緒已經完全斷糧,甚至到了“人相食,米鬥錢七萬餘,鼠一頭值數千”的地步,唐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無論強攻硬打還是引漳河水淹鄴城,始終不能破城。

城中的安慶緒垂死掙扎,頻頻派出使者向另一個叛軍主將史思明求援。安祿山死後,安慶緒與史思明發生火拼,兩人一度勢同水火。但精明的史思明卻懂得脣亡齒寒之理,深知安慶緒一死下一個馬上輪到他,於是不計前嫌出兵援救安慶緒。

史思明狡黠詭詐,他當時一共只有不足十三萬人馬,豈肯爲了安慶緒拼光老本,一番躊躇後,他最終只帶領五萬人馬前來參加鄴城會戰。面對郭子儀的20萬大軍,史思明最初也頗爲忌憚,只敢在戰場外圍逡巡,沒有直接與唐軍交戰。

但史思明很快看出了郭子儀的一個大破綻。20萬唐軍在鄴城屯集半年多,每天坐吃山空,後勤糧秣供應成了大問題。而當時的唐朝經過“安史之亂”的摧殘,不僅府庫如洗,且中原、關中等糧食產區都遭受嚴重破壞,百姓流離土地荒蕪,很難籌措到足夠糧秣。不僅糧食成了問題,附近幾十裏之內連做飯的柴草都被用完,“樵採甚艱”。唐軍不得不分派兵力,日夜不停地外出尋找燒火的柴草。

唐肅宗爲了打贏這一仗咬牙苦撐,被迫從江南、山西等地,千里迢迢跋山涉水,調運糧草,“轉餉者南自江、淮,西自並、汾,舟車相繼”,才能勉強維持讓唐朝士兵不至於餓肚子。

史思明雖然人品不咋地,還真有幾分軍事才能。他看出了唐軍軟肋之後,立即制定出了一招穩準狠的戰術:切斷唐軍糧道!史思明“每營選精騎五百”,組成幾十個騎兵分隊,深入唐軍後方襲擾唐軍糧道,大肆屠戮運糧民夫,搶掠、燒燬唐軍的糧秣車隊,光搶走的糧食就達到六七萬石。唐軍後勤供應幾乎被完全切斷。唐軍中斷糧的現象愈演愈烈,“屯戍日久,財竭糧盡”,“諸軍乏食,人思自潰”,軍心浮動,怨聲載道,已經瀕臨崩潰邊緣。

乾元二年三月初六,郭子儀下令讓餓着肚子的唐軍倉促出戰,胸有成竹的史思明“自將精兵五萬敵之”。結果兵力對比如此懸殊的前提下,士氣低落的唐軍一觸即潰,兵敗如山倒,“官軍四分損一”,“戰馬萬匹,惟存三千;甲仗十萬,遺棄殆盡”。郭子儀指揮20萬大軍,就這樣不可思議地被史思明的5萬人打垮,成爲這位唐朝軍神最爲尷尬的一仗。

不過,唐朝鄴城之戰的大敗,除了郭子儀個人的指揮不力原因,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因素。唐朝兵力雖多,但將帥失和,核心決策層事權不一,效率低下。

唐肅宗對這一仗非常重視,派出心腹宦官魚朝恩,來到前線擔任“觀軍容使”,口含天憲如朕親臨,行使監軍之職能。這樣一來唐朝大軍中就有了2個老大,“諸軍既無統帥,進退無所稟”,將領們也不知該聽誰的,進退失據。

而另一個參戰主將李光弼,才能、戰功、聲望都與郭子儀不相上下,“子儀、光弼皆元勳,難相統屬”,二人“謀議不同”,面和心不和。加之唐軍戰況不利,“城久不下”,又被切斷糧道,最終“上下解體”,大敗虧輸。但無論怎麼說,郭子儀對這一仗的失利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他能在開戰之初以雷霆之勢迅速攻克鄴城,或者對史思明襲擾糧道做出有效應對,又豈會有這樣的結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