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從春秋到戰國,諸侯軍隊爲什麼能從幾萬擴充到幾十萬?

從春秋到戰國,諸侯軍隊爲什麼能從幾萬擴充到幾十萬?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1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春秋到戰國,諸侯軍隊爲什麼能從幾萬擴充到幾十萬?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最根本的原因,生產力改變了生產關係,平民崛起。春秋時期諸侯只能向下級貴族徵兵,戰國時諸侯可以直接向數量龐大的平民徵兵。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從分封制貴族社會向郡縣制平民社會轉變的重大歷史時期。這個轉變的基礎是生產力的變化,生產力變化又使生產關係隨之變化,最終,諸侯徵兵的兵源隨之大幅度擴大。一、背景:生產力促使生產關係變化春秋時期,土地與經濟的形式還是“井田制”。到了春秋晚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使生產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農民不用在井田上幹活也可以自己養活自己了,於是好多農民就從貴族的土地上離開,出去自己開墾一塊地,這樣不但自由了,還活得比原來更好。從井田制的土地約束,到私田制的平民自主生產,這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重大變化。鐵器與牛耕的普及,使這會的構成關係也發生了重大改變。這個改變就是:原來的貴族莊園漸漸衰落,而農民聚居的村落日漸增多。貴族的力量在衰落,平民的力量在增強。

(井田制)二、變法:層層分封改成國君直接面對平民百姓,兵源大增社會生產關係的重大改變,催生了社會治理隨之改變。這就是戰國開始各國變法的邏輯。原來,諸侯國君向下分封大貴族,大貴族再向下分封小貴族。提供軍隊是各級貴族對上級貴族的義務。(國君到貴族的層層分封制)國君如果想打仗,就需要向下級貴族提出要求,讓他們提供軍隊。下級貴族自身有一些人馬,然後再向下一集貴族徵兵。春秋時還有一個特點:打仗是貴族的事情,平民沒有資格參與。因此,各級貴族子弟構成了軍隊,從軍官到士兵都是有貴族組成。貴族人員組成、自負裝備成本,因此,國君所能徵集來的軍隊是有限的。因此,常見上古以及西周時的戰爭,有幾千人的軍隊參戰,這規模已經算得上龐大了。

從春秋到戰國,諸侯軍隊爲什麼能從幾萬擴充到幾十萬?

既然兵源是貴族構成,還要自己負擔成本,這樣下級貴族對戰爭的積極性就不高。因此,國君無法組建大規模的軍隊。但是,現在社會生產關係變了,貴族衰落、平民崛起了。社會的結構大致變成這樣:(社會由國君直接面對平民)這樣一來,原來的政治制度就不適應新的社會關係了,因此,各國先後開始變法。變法越徹底的,國君力量就越強。變法就是用各種制度激勵平民參與國家的各項活動,主要就是“耕和戰”。耕還好說,戰是玩命,老百姓不願意怎麼辦?那一個是國家暴力脅迫,另一個就是制度激勵。

比如商鞅的軍功爵位制。根據殺敵數量給予不同的爵位,簡單明瞭。而爵位就是經濟利益和地位的代名詞。這樣,兵源成百上千倍地擴大,平民產業打仗的積極性也有了,幾十萬數量的大規模軍隊就能建立起來了。三、擴大軍隊的必要性:戰爭目的變成了滅國,戰爭方式變爲儘量殺傷敵人有生力量,國君因此有必要設立幾十萬規模的軍隊。

從春秋到戰國,諸侯軍隊爲什麼能從幾萬擴充到幾十萬? 第2張

春秋時期的戰爭,各國依然還有道義可講,戰爭的目標主要是大國維持當時的國際秩序,即“尊王攘夷”。大國強國的戰爭目標並不是侵佔別國領土或者滅國,而是爲了當時人們心中的道義:尊崇周王室,反對夷狄對中原各國的侵害,幫助弱小國家反抗侵略甚至復國。春秋時期戰爭具體形式也與後來不同。由於軍隊是由貴族組成,戰爭方式是按照一定的“禮”進行的,按規則開打之後,打到一方認輸爲止。春秋時戰爭並不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爲目標,幾乎類似點到爲止。而到了戰國時,戰爭規模急劇擴大,戰爭目標也變爲佔領別國土地。這種轉變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是因爲生產力提高,人口大量增長,各國都覺得有必要擴張領土;其次,國君的個人野心和征服慾望在膨脹。這導致戰國時期的戰爭與春秋時期大不相同。戰爭的方式從點到爲止改爲以殺傷敵人有生力量爲主,一直殺到一方無法承受爲止。

從春秋到戰國,諸侯軍隊爲什麼能從幾萬擴充到幾十萬? 第3張

同時,士兵來自受到變法激勵的平民,也有殺敵的動力。戰爭的目標就是佔領領土、直至滅國。既然到了國家生死存亡的地步,那當然要拼盡全力。因此,戰爭的規模空前擴大,慘烈程度也空前提高,動輒數十萬人廝殺,一場戰爭下來雙方可能死傷幾萬甚至幾十萬人。(戰國時的慘烈戰爭)結語:從春秋到戰國時代,諸侯擴大軍隊的規模,既有條件也有必要春秋到戰國時期,正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生劇變的時候。在這個大背景之下,思想有了大的突破,百家爭鳴;社會的力量需要重新整合,平民崛起,諸侯因此變得更有力量。再加上諸侯的征服慾望,以及定天下於一以止戰的最高目標,各國軍隊就開始膨脹,從幾萬擴充到幾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