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東漢日趨嚴重的外戚和宦官爭權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原來是因爲他

東漢日趨嚴重的外戚和宦官爭權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原來是因爲他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和帝劉肇並非漢章帝的竇皇后所生。竇皇后不能生育,故漢章帝先立劉慶爲皇太子。劉慶的母親是宋貴人,竇皇后怕她威脅到自己的地位,誣陷其搞歪門邪道,詛咒皇上。宋貴人被逼自殺,劉慶亦被廢黜爲清河王。

劉肇的生母是樑貴人,由於母家被竇皇后誣陷獲罪,樑貴人也憂憤而死,於是,幼年的劉肇爲竇皇后收養。建初七年(公元82年),劉肇被立爲皇太子。章和二年(公元88年),漢章帝去世,劉肇即皇帝位,是爲和帝,時年十歲。竇皇后也改稱爲竇太后。第二年,改年號爲“永元”。

永元四年(公元92年),漢和帝藉助宦官剷除霍家勢力後,永元八年(公元96年),竇太后在孤寂中死去,在這之前,漢和帝一直不知道自己非竇氏所生。竇太后死後,樑貴人的姐姐把這個祕密揭露出來,漢和帝非常悲慟。

三公聯名上疏道:“應該依照光武帝貶黜呂太后的先例,去掉竇太后尊號,不讓她和先帝合葬在一起。”百官亦附和此議。漢和帝很有分寸,他說:“雖然竇憲兄弟橫行不法,但太后深明大義,生活儉樸,勤勞國事。我跟她生活了十多年,都很清楚,你們不要多說了。”

東漢日趨嚴重的外戚和宦官爭權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原來是因爲他

爲了表示對生身母親的懷念,漢和帝追尊樑貴人爲皇太后;樑貴人的父親樑竦爲竇氏誣陷至死,和帝追封爲褒親愍侯;派人迎回樑竦發配到邊遠地區的妻子兒女,封了樑竦的兒子樑棠爲樂平侯、樑雍爲乘氏侯、樑翟爲單父侯,賞賜鉅額錢財。從此,東漢歷史上勢力最大爲害最烈的一個外戚集團梁氏,登上了歷史舞臺。

東漢從漢和帝起,每個皇帝都是兒時即位。在幼兒皇帝當朝的時期,外戚與宦官的專權、鬥爭便不可避免,政治的紛爭和社會的動亂將隨時發生,東漢政權也就進入了永無寧日的歷史階段。

漢和帝即位時尚年幼,竇太后臨朝稱制。雖以鄧彪爲太傅,錄尚書事,但是,鄧彪性情懦弱,明哲保身,不問政事。司徒袁安、太尉宋由、司空任隗都沒有實權。而太后兄竇憲以侍中身份,主管皇室機密,宣讀詔命。太后弟竇篤爲虎賁中郎將,竇景、竇環爲中常侍,控制了皇宮警衛。就這樣,東漢開始了外戚當政的黑暗時期。

漢章帝喪期,齊殤王的兒子都鄉侯劉暢來到京城弔喪,竇太后多次接見他,引起了竇憲的猜忌,怕劉暢得到太后的信任而分奪他的權力。竇憲派刺客在城門屯衛之中殺死了劉暢,卻把責任推給了劉暢的弟弟利侯劉剛。真相大白後,竇太后覺得很丟面子,一氣之下,把竇憲關閉在宮內,對外說要狠狠處分他。

就在這時,東漢王朝收到了南匈奴單于的上書。原來漠北發生了蝗災,人民饑饉,大量北匈奴人南逃,統治集團內部發生分裂,南單于請求東漢出兵,合擊北匈奴。竇憲於是請求北征匈奴,將功贖罪。東漢王朝內部的大部分官員反對竇憲征伐匈奴。三公九卿在朝堂上接連上書諫止,明裏說的是對匈奴的策略問題,暗中卻是反對外戚弄權的意思。但是,竇太后就是不予理睬。

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和耿秉率軍由朔方出塞,會同南匈奴單于萬餘精銳騎兵,在稽落山(今漠北西北部的額布根山)大敗北匈奴,北匈奴單于逃走。漢軍戰果輝煌,斬首和俘獲的北匈奴士兵很多。先後歸附漢朝的有八十一個部落,共計二十多萬人。漢軍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燕然山(今杭愛山)。兩年後,永元三年(公元91年),漢將耿夔又大破北匈奴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北匈奴單于率領殘部逃往康居,匈奴政權全部瓦解。從此以後,匈奴的勢力退出了漠北地區,開始了民族大遷徙。

對匈奴軍事遠征的勝利,加強了竇氏外戚集團的政治勢力。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班師回朝,升爲大將軍。按漢朝制度,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此外,還詔封竇憲爲武陽侯,食邑二萬戶。竇憲怕反響太大,辭去了封爵。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竇氏父子、兄弟併爲卿、校,竇氏集團氣焰更加囂張。

永元四年(公元92年),和帝十四歲,已經由童年進入少年。他開始不滿於自己無權的地位,由此引起竇氏的疑懼。竇憲等密謀,企圖殺害漢和帝。和帝聞知風聲,也開始做應變準備。由於竇太后臨朝稱制,漢和帝不能直接接觸朝廷的官員,他所熟悉的、所能依靠的只能是自己身邊的宦官。其中,中常侍鄭衆,機敏沉着,足智多謀,不附從竇姓豪強,最爲漢和帝信任。於是,漢和帝與鄭衆暗中商議,結論是與其束手待斃,不如先下手爲強。

漢和帝出其不意,親臨北宮,命令執金吾、五校尉勒兵屯衛南北宮,關閉城門,逮捕竇憲黨羽射聲校尉郭璜、侍中郭舉、衛尉鄧疊、步兵校尉鄧磊,將其全部處死。又派謁者僕射率兵包圍了大將軍府,收回竇憲的大將軍印綬。由於顧忌太后的面子,漢和帝不願意公開殺害竇憲,便封竇憲爲冠軍侯,責其與兄弟篤、景、環都回到自己的封國去,然後,迫令他們自殺。竇氏宗族賓客中爲官的,全部罷免。太尉宋由,因附從竇憲,也不得不自殺。

這場鬥爭,開東漢歷史上宦官與外戚爭權的新局面。同時爲了獎賞鄭衆的功績,和帝升任鄭衆爲大長秋。在賞賜臣下時,鄭衆往往辭讓少受、謙虛謹慎,愈益得到漢和帝的信任。有什麼國家大事,漢和帝往往先同鄭衆商量,然後再交大臣們討論,從此。東漢王朝開始進入宦官干政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