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三國解密:諸葛亮的西蜀人才隊伍是怎麼樣建設?

三國解密:諸葛亮的西蜀人才隊伍是怎麼樣建設?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聽過三國故事,也知道諸葛亮是三國時代的能人異士,對他佩服的五體投地的大有人在,作者也是三國迷,看了通俗版《三國演義》,倒是對諸葛亮建立的西蜀人才體制有些興趣,因此就其表皮開始,往下推論,聊以開闊歷史趣味思維。

西蜀的人才使用要從劉備說起,劉備在後漢晚期,乘天下大亂之勢,借漢氏中山王后裔之名,意圖逐鹿中原,行仁德之舉,廣納天下英才,先是桃園三結義,得兩員大將關羽、張飛,苦無根據地,創業戰略不明,奔波半生,仍寄人籬下,終在荊州,先遇徐庶,後得諸葛亮,三顧茅廬明天下大勢,定下崛起策略,“吾得諸葛孔明,如魚得水矣!”既清楚得認識到自己多年來混沌不清的壯志,又深感人才之精效,更是刻意求才,於是在先得荊州,取曹魏與東吳戰略必爭之地,再奪益州,立根本之基,東連孫吳,北抗曹魏,佔三國鼎立之勢,方圖統一大業的創業戰略一步一步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吸納人才,帳下先後得龐統、趙雲、黃忠、馬超兄弟、嚴顏、魏延、馬良諸兄弟、李嚴等人才,終於創立了西蜀大業。

然創立艱難,守業更難,爲了發展西蜀國力,諸葛亮創立了一系列的治國策略,在國家的人才梯隊建設上也是依前朝體制,加於改良,文治上,大選深通儒、法兼習人才,用儒可以維持國家治安,百姓養息,促成天府之國,繁榮昌盛;用法家人才,可清明吏治,勵精圖治,匡扶漢室。武略方,得中堅實幹,仁義忠勇誠信之士帶兵,深通謀略,熟識兵道的將領,一時蜀中人才濟濟,國家大治。

三國解密:諸葛亮的西蜀人才隊伍是怎麼樣建設?

但隨着東吳智賺荊州,斬殺關羽,後張飛興師卻被部將削首,劉備一時激憤,偏離國家戰略大計,傾全國之力,揮師百萬,一心想消滅東吳,爲兄弟報仇,彝陵一戰,兵力盡損,劉備氣絕白帝城,蜀國元氣大傷,三國之勢陡轉,幸諸葛亮傾力扶持,蜀國轉危爲安,但此舉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接影響了蜀國治國之策,原本建立起來的國家體制,轉爲依靠諸葛亮一人之力,法治偏向了人治,從而影響了人才機制的變向運轉,其影響如下:

優點:諸葛亮的全才視野,使得其能挖掘出,侍中董允、留附長史費煒、大臣楊儀、參軍馬謖等,這些人才都是國之輔材,蜀國以三國低弱之姿能夠存在,正是其國內安定團結的狀況使魏吳兩國找不到機會。諸葛亮瞭解人性,懂得怎樣充分的使用現用資源,人才的分配也極爲合理周到,如朝中的觀星大師譙周,本來以爲曹魏居北佔天時、地利,終能一統江山,他卻沒有棄蜀投魏,究其原因:一是譙周個人道德高,認爲爲人臣當盡臣子赤誠之心,報效國主;二是自己在蜀國高爵厚祿,能一展平身所學,而曹魏滿朝文武,未見得有自己的有武之地,因此才安心做蜀臣。初次北伐,收謀將姜維,也是爲蜀國得一擎天柱。

缺點:諸葛亮世之稀才,有孕育天地,道含風雲之能,但他畢竟是人,他的多才決定他只能做管理,不能做領導,喜好多才的能人,鮮用道德不純卻有能耐的人,重才德兼備,這種思想在承平之世可以大行,但在戰國求存時期不能成爲用才的主導思想,人無完人,金無赤金。可諸葛亮主政後期,先德後才思想成了主導,其弊端逐漸顯現:其一、蜀中原有人才中,自認才智僅在諸葛之副的廖立,長期在清閒職位;臣李嚴能文能武,因糧運一事被貶;大將魏延“腦後天生反骨”不能盡其能而用,終在諸葛棄世不久,被逼謀反;其二、德才難得具體標準,僅以個人標準判斷。參軍馬謖,馬氏兄弟以名聲起仕,後隨軍獻策,深得諸葛認可,街亭一役,全盤皆輸,北伐功敗垂成。

其三,人才機制中,培養出來的後進人才,多以道德爲帥,才能爲輔,難出經世濟用的大才,看五虎上將後代,關興、張苞只是有勇仁義之將,諸葛孔明後代更是忠烈而無用,奈何鄧艾三千奇兵便攻破綿陽,兵進成都,后帝劉禪舉國投降。

悲哉,西蜀!痛思諸葛孔明英明,而後世淒涼!

回神過來,可以看到戰略規劃的重要性,上文中,有諸葛的蜀國戰策,“先得荊州,取曹魏與東吳戰略必爭之地,再奪益州,立根本之基,東連孫吳,北抗曹魏,佔三國鼎立之勢,方圖統一大業。”劉備舉軍攻吳,求敗之道。人才戰略,根據國家發展定性人才的需求特性,三國如曹魏,亂世求才不全德,堪用盡忠即可。國家如此,企業也如此。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