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後宮人物 > 慈禧的科舉改制是怎樣的?卻加速了大清的衰落

慈禧的科舉改制是怎樣的?卻加速了大清的衰落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慈禧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科舉制度,始於隋,興於唐。千年以來,縱使王朝更替不休,科舉制度卻猶如定海神針般屹立不倒,爲一代又一代的王朝選拔了大量的棟樑之才。

然而,當歷史走向“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晚清時代後,清朝政府卻突然一紙詔書廢除了流傳千年的科舉制度。

那麼,既然科舉制度這麼有用,清政府爲什麼要廢除科舉呢?當古老的科舉制度廢除後,又爲清政府帶來了哪些影響呢?

一、改革科舉

古代社會中,科舉制度是平民百姓向上層階層流動的通道,百姓們通過讀書考科舉做官從而光耀門楣,朝廷也通過科舉制度網羅羣賢用以維護國家的統治。

科舉制度是架在廟堂與江湖間的一座橋樑。

正是由於科舉制度的重要性,庚子國難時,慈禧太后倉皇西逃之際仍爲科舉無法順利舉行而感到遺憾。

等到聖駕回鑾後,慈禧立刻下令補行辛丑恩科和壬寅正科的會試和鄉試,以致於當時一度有人感慨說:“在如此倉皇播越之中,而對下年之鄉、會試,尚兢兢注意,足見當時視取士之典尚爲鄭重”。

列強入侵帶來民族傷痛的同時,也粉碎了清廷天朝上國的美夢。

慈禧太后意識到傳統科舉選拔的人才已不足以應對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科舉改革由此提上議程。

慈禧的科舉改制是怎樣的?卻加速了大清的衰落

其實,科舉改革的呼聲由來已久。

早在鴉片戰爭後,魏源便在《海圖國志》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理念,此後,恭親王進一步提出設立同文館,讓科舉考試出身的學子學習西方的語言和科學技術的想法。

可惜恭親王的想法剛一提出,就受到朝中守舊派的打壓。

御史張盛藻說科舉是正途,質問恭親王“何必令其習爲機巧”,大學士倭仁、徐桐、李鴻藻等官員也紛紛站出來反對,直言科舉乃立國之本,不可輕易改變。

儘管如此,恭親王一派仍舊頂着巨大的壓力將同文館興辦起來,並且很快在全國各地生根開花,爲九州大地帶來一股近代新式教育的清新之風。

戊戌變法中,康有爲提出“民智不開之故,皆以八股試士爲之”,直言科舉制度是引發清王朝衰弱的原因,光緒皇帝爲此頒佈《明定國是詔》,宣佈改八股取士爲試策論。

不過,戊戌變法失敗後,科舉制度也重新恢復了原來的模式,直到慈禧在庚子國難後向百官徵集改革措施,科舉改革纔再度成爲討論的熱點。

二、廢除科舉

根據大臣們的建議,慈禧決定仿效博學鴻詞科,在科舉中重新開設經濟特科,不再單純考驗考生們“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

然而,科舉考試的內容雖然越來越務實,但考官和考生卻都仍舊習慣傳統的考試模式,對西方的科學文明知之甚少,甚至一度發生過有考生將拿破崙解釋爲“拿着破爛輪子”的笑談。

這其實也不怪考生,當時參加科舉的士子大多出身於舊式私塾,而教授新穎西方知識的新式學堂反而無人問津。

眼見科舉已成新式學堂發展中的攔路虎,張之洞等改良派大臣建議清政府廢除科舉,但這一主張立刻遭到守舊派大臣的激烈反對。

慈禧的科舉改制是怎樣的?卻加速了大清的衰落 第2張

爲緩和矛盾,袁世凱提出將各省科舉考試的錄取名額先減去二成,然後另外增設一科,錄取名額則爲之前減掉的二成人數

可惜,動盪的時局已經無法留給張之洞們溫和廢除科舉的時間了。

隨着清廷內憂外患不斷加深,國內要求改封建帝制爲君主立憲制的呼聲也一浪高過一浪,再加上當時的學子普遍重科舉而輕學堂,改良派漸漸失去了緩慢廢除科舉的耐心。

1905年,張之洞、袁世凱、端方等多名重臣聯合上奏《請廢科舉折》,強烈要求朝廷立刻廢除科舉。

最終,慈禧太后採納了這項建議,宣佈從1906年開始,各省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同時,國子監被學部取代,就連八旗官學也併入新式學堂裏。

慈禧的科舉改制是怎樣的?卻加速了大清的衰落 第3張

傳承千年的科舉制度,就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三、加速滅亡

科舉制度廢除前,清政府曾認爲這項古老的制度阻礙了大清的發展。

然而,科舉制度廢除後,清政府才驚訝的發現,沒有了科舉制度,大清王朝的統治依然岌岌可危。

這是因爲傳統的八股取士雖然禁錮了人們的思維,卻培養出適合王朝統治的順從者。科舉出身的官員只需要該徵稅時徵稅,該徵兵時徵兵,同時圓滿完成君王交待的差事即可。

這樣的官員執行力強而想法少,同時深受儒家君臣父子綱常的教育,是非常合格的君王助手。

等到新式學堂代替舊私塾後,西方思想給當時的人們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權威不斷受到質疑。

無法繼續考試的讀書人,有的棄文從武,成爲革命黨人,有的辦實業經商,放棄舉業,還有一些無門無路的學子就此淪落成落魄文人。

如此一來,朝中文官集團迅速衰落,武官集團開始掌權,歷史的車輪逐漸走向軍閥混戰時代。

慈禧太后怎麼也不會想到,本想救亡圖存而實施的科舉改革,卻反而讓大清王朝在遍地烽火中,緩緩地走入了落日餘暉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