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清朝皇宮菜餚品種多樣 爲何不做與牛肉有關的菜

清朝皇宮菜餚品種多樣 爲何不做與牛肉有關的菜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愛新覺羅·溥傑17歲時,瑾妃將滿洲貴族之女唐石霞許配給了他,這段婚姻因侵華戰爭前後,日本人執意要溥傑娶日本妻子而終止。上世紀40年代,唐石霞前往香港畫畫爲生。作爲溥傑的原配夫人,她見證了清朝皇族在紫禁城最後的日子。

清朝皇宮菜餚品種多樣 爲何不做與牛肉有關的菜

網絡配圖

當年我在宮內陪伴我的四姑母瑾太妃時,紫禁城內同時居住的晚清皇室人員,只有同治皇帝的三位貴妃:珣太妃、瑜太妃和瑨太妃;再有就是已然遜位的宣統皇帝溥儀,他的皇后婉容、皇妃文繡等人。皇族雖只是數目不多的一些人,但是膳食的定製一直承襲着清室遺留下來的舊習不變。

先說說膳桌,這可能會出乎一般人的意料之外,宮廷裏皇帝妃嬪們用的既不是八仙桌,更不是普通的方桌、圓桌,而是類似歐陸西方喜用的長方形餐檯。這種宮中所用的膳桌是長方形的,它的長度約莫有三四張八仙桌並在一起那麼長,逢有外客來時,便在大殿上進膳,而且還可能要把膳桌再加長些。膳桌很長的原因很簡單,各宮三餐的菜餚最少有三四十種,小桌子是無法擺放的。所以,當時皇帝宮妃或者親友們吃飯時,必然有指定的太監在旁伺候,太監會把吃者夠不到的菜餚夾到佈菜碟裏,供其享用,如果吃飯者想品嚐什麼菜,只消用眼看一下那道菜的位置,太監必心領神會,立即走過去將菜夾過來。

膳桌上鋪設的檯布當年稱爲“桌衣”,宮廷膳桌的桌衣與西洋的餐桌檯布不同,通常不是白色而是彩色的,平時四姑母與我或其他自家親人吃飯的桌衣,單色繡花的居多,大節日或是招待客人的桌衣則是絢麗的繡花錦緞了。用膳時主位是設在橫頭的一面,其餘的座位算是客位,按尊貴程度或長幼次序分由兩旁排列開來。按照右爲上的原則,主位右側的第一個位置是最尊貴和重要的客座,這兩個座位距離最近,而且呈九十度角,便於主客在餐飲期間說話交談。與主位正對面的膳桌另一端位置,與西方餐桌不同,是從來不會設置座位的,只是放些小瓶、小罐、小碟之類的調味品。

清朝皇宮菜餚品種多樣 爲何不做與牛肉有關的菜 第2張

網絡配圖

宮廷裏的膳食確實多種多樣,粵菜、川菜、魯菜、徽菜都有,當然常以京菜爲主。其實,中國的八大菜系並無京菜,所謂“京菜”是把北京、山東、滿蒙的某些菜餚綜合而成的宮廷常用菜。

很特別的是,清宮的菜餚禁止吃牛肉,所以沒有任何與牛肉相關的菜,這不是由於宗教信仰或是迷信說法形成的,而是因爲滿人認爲牛是爲人們耕田和拉車的好幫手,像馬、驢、騾一樣不可食用。宮廷的這個習慣甚至影響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在清朝統治的二百多年間,北京市民吃牛肉雖不被禁止,但是吃牛肉者很少。直到民國之後,牛肉菜餚纔在北方逐漸增多。

內宮地方很大,各宮都有一個自用的小茶房,不過,沒有做正餐的膳房。比如我們住的永和宮、建福宮,或者皇后婉容住的儲秀宮等宮殿,都各自有小茶房,每日下午吃些小茶點時,就由各宮小茶房自行解決,但是,各宮的每日三餐一律由御膳房烹製送來。

清朝皇宮菜餚品種多樣 爲何不做與牛肉有關的菜 第3張

網絡配圖

皇宮膳房的規模極大,它設置在離其他各宮室殿堂較遠的偏僻角落,以免炒菜做飯的煙火污染皇室辦公和帝后妃嬪的居住環境。紫禁城內的膳房只此一家,距離各宮各殿卻遠近不同,每日三餐僅僅送飯就是一個相當急迫緊張的活兒,太監們要計算出各宮送飯的路程遠近,要保證紫禁城內各宮在同一時間開飯,而且必須風雨無阻準時送達。宮裏上百年形成的習慣做法是,只要聽到一聲傳膳指令,便須在極短的時間裏,將數十樣菜餚送進各宮。爲了使菜餚不至於冷到無法進食,送飯太監還要將所有的盤碗都加上蓋子,一律裝在保溫的金漆食盒裏,只要聽得一聲吩咐,便立即擺放在膳桌上了。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