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山西商人以財力資助清廷統一中國 獲“皇商”待遇

山西商人以財力資助清廷統一中國 獲“皇商”待遇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後人總結,明中葉至清初約200年間,山陝鹽商聯手在揚州對抗徽幫,結果是“徽進、陝退、晉轉”,經此一役,之後近200年的中國民間商業發展大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陝西鹽商受挫於徽幫,無奈退出揚州鹽業市場,卻並未從此消沉,同樣飽受明末戰亂蹂躪的四川,給了他們另起爐竈的機會。

山西商人以財力資助清廷統一中國 獲“皇商”待遇

網絡配圖

明末張獻忠大西軍入川,與清軍激戰三年,戰火所及,生靈塗炭,川中人口大減。清初大量陝西人南下墾荒,形式“秦人填四川”的移民潮。頭戴皮瓜帽,身披錢搭子的陝西商人,也相繼入川創業。

陝商最初在四川創辦錢莊、典當行和商號以積累資本,時人記述稱“川省正經字號皆屬陝幫”。雍正年間(1723年~1735年),陝商以“借地入股”方式介入川中井鹽生產,“川省井鹽投資秦人佔十之七八”,一舉成爲左右自貢鹽場的大型鹽商資本集團,聞名後世的自貢鹽業,可以說是陝商一手促成的。

到了清乾隆嘉慶年間(1735年~1820年),清廷對川鹽實行“招商認引”政策,鼓勵民間資本投入鹽業,陝商由此進軍川鹽販運,利用川蜀之人不懂業鹽的有利時機,迅速掌控了這一行業。

據稱,陝西商人高紹棠開辦的“協興隆”鹽號,共72家分店,一直從自貢排到上千裏外的貴陽,沿途可以不入別家開的鹽店。而乾隆年間像“協興隆”這類陝西鹽號、鹽店,在四川共有152家,僅自貢自流井一地,就有119家。

山西商人以財力資助清廷統一中國 獲“皇商”待遇 第2張

網絡配圖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陝商集資白銀5萬兩,在自貢設立富麗堂皇的西秦會館,作爲鹽商活動中心。會館依照地形特地設計爲船形,寓意“將四川的銀子運完”。此會館當地人稱爲“陝西廟”,至今仍是自貢有名的文化景觀。

此時的陝商不光經營鹽業,足跡也不限於四川一地。他們意識到銀錢業是最賺錢的生意,把錢莊、當鋪開遍了四川、甘肅大地,且組織嚴密,辦事認真,又實行低息經營策略,讓利以吸引地方上衆多公私客戶。加上這些省區民風儉樸,“十當九贖,不願當死”,陝西錢商遂聚攏了鉅額財富,一度掌握着四川及蘭州、西寧等地的金融命脈。

如成都一地,就有陝西三原、涇陽兩縣人開的當鋪48家;清代蘭州七家最大的錢莊中,有四家是西安、三原老字號在當地開的分店,後來錢莊衍化成金店,幾乎清一色由陝西商人控制。

至於茶葉、布業、皮貨、藥材、水煙、木業等等,都是陝商涉足的大宗行業,尤其是西南、西北市場,明清兩代,幾乎都是陝商或山陝商人的天下。

山西商人以財力資助清廷統一中國 獲“皇商”待遇 第3張

網絡配圖

同樣失意於揚州的山西商人,幾乎就此完全退出了鹽業。由於山西接近京師,在滿清統一全國過程中,山西商人又以財力資助,頗得新朝廷歡心。順治初年,清政府將山西旅居蒙古富商範永鬥召爲內務府皇商,賜田產於張家口,委託其往來關內外,負責爲皇家採購皮貨等物資

康熙中葉,清政府在平定準噶爾部封建主騷亂期間,曾組織一部分在蒙漢族商人隨軍,他們跟隨清軍,深入蒙古草原各地,販運軍糧、軍馬等軍需品,同時與蒙人做生意。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號稱“皇商”的山西商人。

晉商得到朝廷額外恩寵,後來轉營票號,涉足金融,上演了另一段商業傳奇故事,而立足長江三角洲的徽商,則獨領江南經濟風騷,勢力之大,一時無人能及。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