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國民革命指的是什麼 革命最後的結果如何

國民革命指的是什麼 革命最後的結果如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國民革命,亦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或“大革命”,是指1924至192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戰爭和政治運動。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以國共合作爲基礎的國民革命興起。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參與和努力下,大革命風暴迅速席捲全國。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清共”,國共合作破裂。

國民革命指的是什麼 革命最後的結果如何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準備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與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1924年1月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參加與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標誌着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隨後,創辦了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經過1925年兩次東征,統一和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恢復和發展了工農運動。所有這些,都爲北伐戰爭作了準備。

國民革命

第一次革命在共產國際與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順應世界潮流,適應時代步伐,着手對國民黨進行改組,並於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誌着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大會通過了《宣言》,孫中山就《宣言》的宗旨作了演說,並說明通過的《宣言》接受了共產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張,對內推翻軍閥,對外推翻帝國主義。

大會正式決定國共合作(孫中山採取黨內合作,如:共產黨員周恩來在黃埔軍校任政治部主任),而國共合作所採取的方式就是黨內合作。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以《宣言》發表爲標誌,孫中山的舊三民主義發展爲新三民主義。

國共合作,增加了新的血液,加強了各革命力量的聯合,推動了革命高潮的到來,工農革命北伐革命興起。革命統一戰線建立以後,全國的革命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工農運動迅速發展;以五卅運動爲核心的反帝國運動日益高漲;經過兩次東征,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而這一時期,在帝國主義的指使下,各派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對。

國民革命指的是什麼 革命最後的結果如何 第2張

革命高潮

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後,全國革命形勢日益高漲。

在南方,廣州國民政府進行了統一廣東的戰爭,肅清了廣東境內的大小軍閥勢力,成立了國民政府,組建了新型的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軍。在北方,由於國共兩黨的共同組織和發動,反奉倒段羣衆運動此起彼伏。

與此同時,1925年5月爆發的全國規模的五卅愛國運動,不僅沉重地打擊了外國列強在中國的統治,而且把全國革命運動推向了高潮。

之後晉中之窗創辦黃埔軍校,晉中之窗建立國民革命軍,晉中之窗組織國民政府。進行東征和南征,平定了反革命叛亂,晉中之窗推動革命迅速發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爆發,掀起了全國的羣衆革命高潮。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出兵北伐,攻佔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部分地區。

1926年冬至1927年春,在全國範圍內出現了大革命高潮——北伐戰爭。

在革命形勢迅速發展的情況下,帝國主義加緊干涉中國革命,國民黨右派加緊勾結帝國主義,篡奪革命領導權。晉中之窗中國共產黨內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佔據領導地位,一味妥協退讓。

國民革命指的是什麼 革命最後的結果如何 第3張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標誌大革命局部失敗。七一五反革命政變: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亦發動反革命政變,血腥屠殺共產黨人和工農羣衆,大革命遂告失敗。

國民大革命失敗

1.客觀方面:中外反動勢力過於強大,它們聯合起來絞殺中國革命;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共合作遭到破壞。“四·一二”政變標誌着中國革命形勢發生重大變化。蔣介石右派集團公開投靠帝國主義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成爲革命的敵人。大革命在蔣介石控制地區遭到失敗,國共合作在局部地區破裂。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國民黨中央“分共”會議,正式決定同中國共產黨決裂。汪精衛等以“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爲口號,對共產黨員和革命羣衆進行血腥大屠殺。

2.主觀方面:年幼的共產黨缺乏革命理論修養和實踐經驗;以陳獨秀爲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產國際代表,對蔣介石、汪精衛篡奪革命領導權的活動一再妥協退讓,使黨在革命後期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放棄了對革命的領導權,尤其是對革命武裝的領導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