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唐朝最初只冊封十個節度使 唐朝最後爲何會失去對他們的控制

唐朝最初只冊封十個節度使 唐朝最後爲何會失去對他們的控制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唐朝節度使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唐朝最初只冊封十個節度使 唐朝最後爲何會失去對他們的控制

提起節度使這個名字,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在唐朝統治的中期,出現了節度使。節度使逐步成爲了地方實權派,在安史之亂以後,各地的節度使形成了藩鎮割據的模式。一個重要問題出現了,在安史之亂之前,唐朝總計才冊封了10個節度使。到了安史之亂以後,爲何增加到了40多個,形成了混戰的狀態。那麼,唐朝爲何對各地節度使失去了控制呢?今天,我們就詳細聊聊節度使的歷史,其實節度使和唐朝的行政區劃有很大的關係。

唐朝最初只冊封十個節度使 唐朝最後爲何會失去對他們的控制 第2張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截止元朝之前,我國一直沒有省一級的行政區劃。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國形成了郡縣制。各郡縣的官員由朝廷直接任命,其實由於郡縣太大,朝廷對各地的情況並不完全瞭解。因此,在漢武帝在位時期,漢朝把全國劃分成爲了13個州,例如徐州、荊州等等。州屬於監察區,而不是行政區,每個州設立一位刺史或者州牧。但是到了東漢統治的後期,州牧和刺史逐步掌握了大權,形成了各種割據勢力。隨着歷史的發展,州的數量越來越多。

隋朝統一全國以後,由於統治的時間很短,還沒有來得及重新劃分區劃,隋朝便成爲了歷史。唐朝建立以後,逐步平定了各地的起義軍和割據勢力,再次統一全國。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期,爲了加強對各地的管理,唐朝把全國劃分爲10道。由於唐太宗的年號爲貞觀,因此被稱爲貞觀十道。道和漢朝的州牧、刺史類似,也屬於監察區,根本不是行政區劃。

唐朝最初只冊封十個節度使 唐朝最後爲何會失去對他們的控制 第3張

爲了防止出現漢朝那樣的地方割據政權,唐朝起初非常精明,採用了分權治理的模式。一個道會設立風俗使、黜陟使、巡察使、巡按使、按撫使、存撫使等各種類型的官職,每個官職負責一個方面的工作,從而杜絕了地方割據。但是隨着唐朝的崛起,唐朝的國土面積越來越大,與周邊的吐蕃、契丹、突厥等政權爆發了一系列的戰爭。

由於戰爭規模巨大,依靠各州的都督,已經無力指揮戰爭。爲了統一各方面的力量,在唐高宗在位時期,節度使這個官職開始出現。在《新唐書》中記載:“自高宗永徽以後,都督帶使節者始謂之節度使,然猶未以命官。”此時,雖然出現了節度使,但屬於臨時性的官職。在唐睿宗在位時期,再次出現了節度使,但並沒有形成固定化的模式。節度使的出現與唐朝的區劃、府兵制度的變革以及周邊政權的威脅都有很深的關係。

唐朝最初只冊封十個節度使 唐朝最後爲何會失去對他們的控制 第4張

唐朝起初沿用了南北朝時期的府兵制度,府兵制度類似於歐洲的騎士制度。府兵擁有自己的耕地,不需要繳納賦稅,農閒的時候進行軍事訓練。戰爭爆發之前,府兵們自己準備鎧甲、戰馬、武器和糧食,跟隨朝廷大軍出戰。在唐朝統治的初期,由於戰爭時間比較短、規模比較小,府兵制度起到了不錯的作用。但是隨着唐朝的發展,戰爭規模逐步加大、戰爭時間開始延長。

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府兵的傷亡開始增加,府兵的數量明顯不足。除此之外,府兵們長期駐紮邊疆以後,家鄉的耕地要麼荒廢,要麼被豪強們兼併。鑑於府兵制度的一系列問題,早在唐高宗、武則天時期,朝廷已經開始想辦法取代府兵制度,只是沒有成型。到了唐玄宗在位的中期,根據當時的形勢需要。唐朝劃分了10位節度使,同時開始徹底採用募兵制度。

唐朝最初只冊封十個節度使 唐朝最後爲何會失去對他們的控制 第5張

開元二十三年,唐朝把全國劃分成爲了15道,由於唐玄宗在位前期的年號爲開元,因此被稱爲開元15道。到了3年之後,唐朝又前後冊封了10位節度使,分別是:河西節度使、范陽節度使、隴右節度使、劍南節度使、安西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河東節度使、北庭節度使、平盧節度使、嶺南經略使。由此可見,這些節度使基本上都分佈在邊境地區。

明朝王夫之認爲:“天寶元年,置十節度使,其九皆西北邊徼也。唯河東一鎮治太原,較居內地。別有嶺南經略,長樂、東萊、東牟三守捉,亦皆邊也,而權抑輕。若畿輔內地,河、雒、江、淮、汴、蔡、荊、楚、兗、泗、魏、邢,鹹弛武備,羊苟安,而倚沿邊之節鎮,以冀旦夕之無虞,外疆中枵,亂亡之勢成矣。”起初,節度使僅僅擁有軍事指揮權。由於府兵制度已經崩潰,各地的節度使開始自己招募官兵。這些官兵屬於大唐朝廷,但是也服從節度使的調動和命令。

唐朝最初只冊封十個節度使 唐朝最後爲何會失去對他們的控制 第6張

節度使招募官兵、發動戰爭都需要財政的支持,因此,在節度使建立的初期,便出現了節度使兼任支度使的情況。根據《大唐六典》的記載:“凡天下邊軍,皆有支度之使,以計軍資、糧仗之用。”由此可見,節度使擁有地方財政的支度權。還有一個權力至關重要,那就是人事任免權,本來這是各道採訪使的工作範圍。但是在唐朝統治的中後期,各地官員開始由節度使進行選拔和委任,然後交給朝廷批覆。

宋朝官員歐陽修總結唐朝節度使割據的時候,說了這樣的話:“據要險,專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於是,方鎮不得不強,京師不得不弱。”總而言之,節度使掌握了軍事指揮、人事任免、財政使用、賦稅徵收等一系列的權力。從節度使擁有這些權力以後,朝廷對節度使們已經逐漸失去了控制,尤其是身兼數職的節度使。

唐朝最初只冊封十個節度使 唐朝最後爲何會失去對他們的控制 第7張

由於邊疆防線漫長,爲了統一各地的指揮,唐朝出現了一位大將兼任幾個節度使的情況。例如唐朝名臣王忠嗣,身兼朔方、河東、河西、隴右4個地區的節度使。當時,對王忠嗣的評價是“佩四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皆歸掌握。”除了王忠嗣之外,封常清、哥舒翰、安祿山等將領都出現了兼任的情況。安祿山兼任河東、平盧、范陽三鎮節度使,而且是精銳彙集的三鎮。唐朝設立節度使的初心,肯定是爲了加強自己的管理。

因此,宋朝官員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鑑》的時候,認爲“及開元中,天子有吞四夷之志,爲邊將者十餘年不易,始久任矣。”節度使如同一個潘多拉魔盒,完全打開以後,唐朝對各地節度使喪失了約束力。根據《新唐書》的記載:“方鎮相望於內地,大者連州十餘,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天子顧力不能制,則忍恥含垢,因而撫之,謂之姑息之政。”

唐朝最初只冊封十個節度使 唐朝最後爲何會失去對他們的控制 第8張

在唐玄宗統治的後期,超人對各地節度使的控制力逐步降低。即使沒有安祿山叛亂,也會出現其他節度使的叛亂。公元755年,安祿山在范陽發動了叛亂,唐朝用了將近8年的時間才平定了叛亂。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唐朝只能利用其他節度使鎮壓反叛的節度使。各地將領們立下了赫赫戰功,因此,天寶十節度的模式被打破。唐玄宗時期的節度使,基本上和各個道地區劃有關。

但到了唐代宗時期,各地節度使已經達到了40多個,例如宣武節度使、鳳翔節度使、劍南東川節度使、魏博節度使等等。各個節度使不再是以道爲模式,而是以各個軍爲基準,例如宣武軍、魏博軍、昭義軍等等。唐朝中後期的皇帝們曾經想盡辦法,希望削弱各地節度使的勢力,但始終都沒有成功。由於唐朝的藩鎮割據嚴重,直接造成了五代十國的局面。宋朝建立以後,鑑於唐朝、五代的教訓,出臺了一系列限制節度使權力的政策,並且以文官駕馭武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