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唐朝時期的宣政殿有哪些特點?宣政殿的作用是什麼?

唐朝時期的宣政殿有哪些特點?宣政殿的作用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宣政殿,是唐代長安城大明宮中的第二大殿,是常朝殿堂,地位僅次於其南的外朝正衙含元殿,其北是內朝紫宸殿。宣政殿位於含元殿正北300米,兩殿之間有宣政門。據鑽探得知,宣政殿殿基東西長約70米,南北寬40餘米。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宣政殿是唐長安大明宮第二大殿。建於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規模與含元殿基本相同。宣政殿是皇帝在大明宮舉行中朝常日聽政之處。

唐朝時期的宣政殿有哪些特點?宣政殿的作用是什麼?

在大明宮中軸線上距離含元殿北3 開米處爲宣政殿此乃朝政大殿,是皇帝上朝聽證與衆百官商討國事之地。宣政殿在大明宮中被劃歸爲前朝,其規模小於含元殿。在大殿左右分別由中書省、門下省、御史等官署房舍,是地方官署在皇宮臨時聽旨和官員在此等待朝見皇帝的地方。宣政殿臺基長70米,闊40米,大殿建在高5米左右的石臺階之上,殿宇以木質結構建造,屋頂以複試雙層屋檐表現,在屋檐高挑之處配以斗拱造型,將唐代建築之魂很好地彰顯出來,唐代建築大量使用木料,同時也以木料做出很多令人原嘆的建築造型。飛檐斗拱雖然不是唐代首創,但唐代卻是將此類建築結構發揮壯大, 並揚名世界的一個時期。

宣政殿是唐朝呈帝聽證之地,在這裏,宣政殿將大唐國威很好地表現出來,展翅前伸的飛檐, 屋脊兩端如彎月形的粗大鴟吻,無時無刻不在向天下昭示皇權的尊嚴。在《唐開元禮記》中, 詳細記錄了皇帝在宣政殿接見外國使臣, 朝臣與使臣向皇帝貢獻《唐六典》記錄了朝賀結束, 舉行宴會, 先前在含元殿,後改在宣政殿。

唐長安大明宮第二大殿。建於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位於含元殿正北,相距300米,亦處於龍首原高臺之上。考古探測殿址東西長近70米,南北寬40餘米,規模與含元殿基本相同。宣政殿是皇帝在大明宮舉行中朝常日聽政之處。

《唐會要》卷30載,永隆二年(公元681年)正月十日,高宗以太子初立,欲大會羣臣及命婦於宣政殿。太常博士袁利貞上疏說:“臣以爲前殿正寢,非命婦宴會之處,象闕路門,非倡優進御之所,望請命婦會於別殿。”高宗從之,改至麟德殿。故唐代皇帝凡朔望、大冊拜、布大政則臨御此殿。如至德二載(公元757年)十二月甲子上皇李隆基向肅宗傳授國璽,寶應二年(公元763年)七月壬子代宗宣制改元廣德,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癸巳德宗病危會羣臣宣皇太子即位遺詔,長慶元年(公元821年)七月壬子穆宗受尊號“文武孝德皇帝”等,都在此宣政殿舉行。

唐朝時期的宣政殿有哪些特點?宣政殿的作用是什麼? 第2張

唐代諸帝,亦常在此殿試製舉人。如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五月丁亥,肅宗御宣政殿試文經邦國等四科舉人;大曆六年(公元771年)四月丁巳,代宗御宣政殿試製舉人,至夕策未成者,令太官給燭;貞元十年(公元794年)十月癸卯,德宗御宣政殿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等舉人。杜甫有《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詩:“天門日射黃金傍,春殿晴曛赤羽旗。宮草微微承委佩,爐煙細細駐遊絲。雲近蓬萊常好色,雪殘鵲亦多時。侍臣緩步歸青瑣,退食從容出每遲。”

爲了處理政務的方便,宣政殿東側日華門外,設有門下省、宏文館、史館、待制院、少陽院,西側的月華門外,設有中書省、御史臺、命婦院等機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